陳葆善

《白喉條辨》~ 辨經絡第二

回本書目錄

辨經絡第二

1. 辨經絡第二

素問陰陽別論篇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指少陰。一陽指少陽。少陽主相火。少陰主君火。故凡一切風火喉痹。莫不揭重二經主治。而白喉則獨以手太陰為本。以二經為標。蓋二經為病。主風火。而太陰為病。主燥氣。其有傳及他經者。皆非白喉本有之症。或因循不治。與治不得法。火毒漫延。累及他經也。知其所在。以法治之。

白話文:

《素問·陰陽別論篇》說:一陰一陽結合在一起,就叫做喉痹。一陰是指少陰,一陽是指少陽。少陽主相火,少陰主君火。所以凡是所有風火喉痹的疾病,沒有不牽連到這兩條經脈的主要病症的。而白喉則獨獨以手太陰(肺經)為根本,以少陰、少陽兩經為標。因為少陰、少陽兩經的病症,主風火;而太陰的病症,主燥氣。如果有一些傳染到其他經脈的症狀,都並不是白喉本身就有的症狀。或者拖延不治,或者治療方法不當,火毒蔓延,累及其他經脈也會變成這樣。只要知道病症所在,用適當的方法治療,就可以治癒。

張氏紹修曰。此症當作足三陰受病傳至於肺。且引十二經脈足太陰之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上入頏顙下絡舌本為證。不知十二經之脈。除足太陽外。其餘十一經。皆內循喉嚨。不獨足三陰也。且既言足三陰受病。必有足三陰見症。

白話文:

張紹修說:這種病症應該認為是足三陰經受病邪侵擾,傳播到肺部。而且引用十二經脈中,足太陰經的脈絡上膈肌,挾持咽喉,連接舌根,散佈在舌下。足少陰經的脈絡循著喉嚨,挾持舌根。足厥陰經的脈絡循著喉嚨上部,進入額頭和額骨下,絡於舌根,為證據。不知十二經脈中,除了足太陽經外,其餘十一經都內循喉嚨,並不獨指足三陰經。而且既然說足三陰經受病邪侵擾,就一定有足三陰經的症狀表現。

今內經傷寒具在。可覆按也。足厥陰為肝。素問刺熱篇曰。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疼。手足躁。不得安臥。而傷寒論厥陰篇提綱。亦言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今白喉初起。有是候乎。足少陰為腎。

白話文:

現在《內經》中的傷寒病症在《傷寒論》中都有記載,可以作以覆核。足厥陰是肝,在《素問》中的〈刺熱篇〉說,患上肝熱病的人,小便首先發黃,腹痛經常臥牀,身體發熱,發熱嚴重的人會說胡話而且受驚,脇部疼痛、手足煩躁、無法平躺。而《傷寒論》中的厥陰病篇提綱也說,厥陰病是消渴症,氣往上衝擊心臟,心中疼痛發熱,飢餓但不想要吃東西,吃東西就會吐蛔蟲出來。現在白喉剛開始出現時,會有這些症狀嗎?足少陰是腎。

刺熱篇曰。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頭痛員員澹澹然。而傷寒論足少陰篇提綱。亦言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今白喉初起。又有是候乎。足太陰為脾。刺熱篇曰。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

白話文:

《刺熱篇》說:腎熱病的病人,一開始會腰痛、兩脅痠痛、口渴想喝很多水、身體發熱、熱度爭奪,就會項部疼痛而僵硬、兩脅怕冷而且痠痛、腳底發熱、不想說話。如果病邪倒行,就會頭痛、頭昏昏沉沉的。而《傷寒論》的「足少陰篇」提綱,也說「少陰病」的病人,脈搏細微,只想睡覺。現在的「白喉」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有這些症狀。足太陰是脾經。《刺熱篇》說:脾熱病的病人,一開始會頭部發沉、臉頰疼痛、心煩,臉色發青想嘔吐。

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而傷寒論足太陰篇提綱。亦言足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今白喉初起。又有是症乎。既無是症。其不得妄指為足三陰明矣。唯刺熱篇肺熱病一條。所列之候。與白喉初起。一一吻合。(詳下症治第一條)而一陰一陽結為喉痹。

白話文:

發高燒,燒得厲害則腰痛,無法彎腰和仰頭。腹脹腹瀉,兩邊的頜骨疼痛,而《傷寒論》足太陰篇提綱也提到足太陰病症狀,包括腹脹嘔吐、吃不下手,腹瀉嚴重,有時肚子自己疼痛。現在白喉初起,是否也有這些症狀呢?既然沒有這些症狀,也就不能隨便認為是足三陰明症了。只有〈刺熱篇〉肺熱病一條中所列的病症,與白喉初起一一吻合。(詳見下文症治第一條)陽證和陰證同時作用,形成喉痹。

亦為古來治喉家所自祖。聖訓昭然。不知徵引。反憑虛懸揣。以毫無關涉之足三陰當之。或泛言肺腎。或言胃熱腸寒。愈去愈遠。甚矣著書之難也。此症於初起時認明三經脈候。有無兼症。對病用藥。未有不應手奏效者。即已誤治。傳及他經。亦須細心察驗。確知何經見症。

治以何經之藥。未必不可斡旋也。

白話文:

這是古代醫家治療喉嚨疾病的根本。聖賢的訓示很清楚,卻不知引用,反而憑空猜測。用毫不相干的足三陰來治療。或泛泛地說肺腎,或說胃熱腸寒。越說越離譜。寫書真是太難了。這種疾病在初期時,要認清三經脈候。有無兼症,對症下藥,沒有不手到病除的。即使已經誤治,傳到其他經脈,也必須細心察驗,確定是哪個經脈出現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