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中

小兒痘疹方論

《小兒痘疹方論》是宋代陳文中醫家編撰的兒科醫學專著,集中探討了小兒痘疹的病因、病理、診斷及治療方法。本書不僅涵蓋了痘疹的診治方劑,更包含醫者對小兒痘疹病程的細緻觀察和總結,體現了中醫整體調理的理念。以下從痘疹病因、臨床症狀分析、治療原則及經典方劑四方面進行闡述。

痘疹的病因與發病機制

書中認為,小兒痘疹的發病與胎毒有關。胎毒來源於母親妊娠期間的飲食不節、嗜辛辣及毒性食物,這些毒素經由母體傳入胎兒,埋下了痘疹的病因。陳文中指出,痘疹的發病可分為三類:「五臟六腑穢液之毒」、「皮膜筋肉穢液之毒」及「毒發於外為痘疹」。這種認識闡明了痘疹內外因交織的病理基礎,強調了預防的重要性,如孕期母親需避免食用蔥、蒜、醋酒等刺激性食物。

痘疹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痘疹病程通常分為「未出」、「初出」與「已出」三個階段,每一階段的臨床特徵各異。例如,未出之時,患兒常表現為身體壯熱、畏寒、腹脹及氣促;初出階段,痘疹漸次發出,若光澤圓潤,則預示病情平穩;若色黯不活,則多屬虛弱。痘疹的嚴重程度不僅與兒童的體質相關,也與處置得當與否密切相關。陳文中特別強調,痘疹的初期處理至關重要,若誤用藥物或處置失當,易導致虛實失調甚至夭折。

痘疹的治療原則

《小兒痘疹方論》提出,治療痘疹應分表裡虛實,辨證施治。若表實裡虛,需通表瀉裡,促使毒邪外排;若裡虛表虛,則應補益脾胃,增強氣血運行。對於特定症狀的處理,書中提供了詳細指導。例如:

  1. 腹脹氣促:多屬脾胃虛寒,需用溫補之劑如「十一味木香散」。
  2. 痘疹色黯不起:表裡虛寒者宜用「十二味異功散」,補益氣血。
  3. 身熱不退:熱毒壅盛可用清熱解毒之劑,如「犀角地黃湯」;氣虛作渴則宜用「人參麥門冬散」。
  4. 痘疹潰爛不愈:需補托元氣,佐以托裡散、八珍湯等方劑。

書中還提到對於毒甚痘疔的急救處理,如以灸法疏通經絡,搭配「活命飲」解毒,效果顯著。

經典方劑的應用

書中收錄了大量方劑,依據不同病程及體質進行調整。例如:

  • 「十一味木香散」:適用於痘疹未出或已出但病情不平穩的階段,具有溫中補虛的作用。
  • 「紫草木香湯」:針對裡虛的痘疹患者,助於紅活起發。
  • 「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適用於高熱煩躁或出血性症狀。
  • 「四君子湯」:調理脾胃,增強正氣。
  • 「快透散」:促進痘疹出齊,有效防止毒邪壅滯。

這些方劑的組方嚴謹,使用靈活,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的辨證精髓。

對現代醫學的啟示

《小兒痘疹方論》不僅是一部治療痘疹的指南,更蘊含著中醫對小兒體質調理的深刻洞見。書中特別強調調理脾胃與氣血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內外協調,正氣充沛,才能達到痘疹平穩愈合的效果。此外,陳文中提倡「勿妄治」,對於輕症不輕易用藥,以減少對小兒體質的損害,這種醫學理念對現代醫學亦有深遠的啟示。

結語

《小兒痘疹方論》是中醫兒科的重要文獻,其豐富的臨床經驗與辨證思維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在當代,小兒痘疹雖因疫苗的普及而減少,但其所倡導的預防與調理思想,仍在中醫整體醫學理念中占據核心地位。陳文中的這份醫學遺產,體現了古代醫者「廣活幼疾」的博愛精神,也為後人留下了醫學傳承的典範。


論痘疹受病之由

論痘疹治法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附方

製附子法

丹溪先生解瘡毒藥

稀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