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中

小兒痘疹方論

《小兒痘疹方論》是宋代陳文中醫家編撰的兒科醫學專著,集中探討了小兒痘疹的病因、病理、診斷及治療方法。本書不僅涵蓋了痘疹的診治方劑,更包含醫者對小兒痘疹病程的細緻觀察和總結,體現了中醫整體調理的理念。以下從痘疹病因、臨床症狀分析、治療原則及經典方劑四方面進行闡述。

痘疹的病因與發病機制

書中認為,小兒痘疹的發病與胎毒有關。胎毒來源於母親妊娠期間的飲食不節、嗜辛辣及毒性食物,這些毒素經由母體傳入胎兒,埋下了痘疹的病因。陳文中指出,痘疹的發病可分為三類:「五臟六腑穢液之毒」、「皮膜筋肉穢液之毒」及「毒發於外為痘疹」。這種認識闡明了痘疹內外因交織的病理基礎,強調了預防的重要性,如孕期母親需避免食用蔥、蒜、醋酒等刺激性食物。

痘疹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痘疹病程通常分為「未出」、「初出」與「已出」三個階段,每一階段的臨床特徵各異。例如,未出之時,患兒常表現為身體壯熱、畏寒、腹脹及氣促;初出階段,痘疹漸次發出,若光澤圓潤,則預示病情平穩;若色黯不活,則多屬虛弱。痘疹的嚴重程度不僅與兒童的體質相關,也與處置得當與否密切相關。陳文中特別強調,痘疹的初期處理至關重要,若誤用藥物或處置失當,易導致虛實失調甚至夭折。

痘疹的治療原則

《小兒痘疹方論》提出,治療痘疹應分表裡虛實,辨證施治。若表實裡虛,需通表瀉裡,促使毒邪外排;若裡虛表虛,則應補益脾胃,增強氣血運行。對於特定症狀的處理,書中提供了詳細指導。例如:

  1. 腹脹氣促:多屬脾胃虛寒,需用溫補之劑如「十一味木香散」。
  2. 痘疹色黯不起:表裡虛寒者宜用「十二味異功散」,補益氣血。
  3. 身熱不退:熱毒壅盛可用清熱解毒之劑,如「犀角地黃湯」;氣虛作渴則宜用「人參麥門冬散」。
  4. 痘疹潰爛不愈:需補托元氣,佐以托裡散、八珍湯等方劑。

書中還提到對於毒甚痘疔的急救處理,如以灸法疏通經絡,搭配「活命飲」解毒,效果顯著。

經典方劑的應用

書中收錄了大量方劑,依據不同病程及體質進行調整。例如:

  • 「十一味木香散」:適用於痘疹未出或已出但病情不平穩的階段,具有溫中補虛的作用。
  • 「紫草木香湯」:針對裡虛的痘疹患者,助於紅活起發。
  • 「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適用於高熱煩躁或出血性症狀。
  • 「四君子湯」:調理脾胃,增強正氣。
  • 「快透散」:促進痘疹出齊,有效防止毒邪壅滯。

這些方劑的組方嚴謹,使用靈活,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的辨證精髓。

對現代醫學的啟示

《小兒痘疹方論》不僅是一部治療痘疹的指南,更蘊含著中醫對小兒體質調理的深刻洞見。書中特別強調調理脾胃與氣血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內外協調,正氣充沛,才能達到痘疹平穩愈合的效果。此外,陳文中提倡「勿妄治」,對於輕症不輕易用藥,以減少對小兒體質的損害,這種醫學理念對現代醫學亦有深遠的啟示。

結語

《小兒痘疹方論》是中醫兒科的重要文獻,其豐富的臨床經驗與辨證思維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在當代,小兒痘疹雖因疫苗的普及而減少,但其所倡導的預防與調理思想,仍在中醫整體醫學理念中占據核心地位。陳文中的這份醫學遺產,體現了古代醫者「廣活幼疾」的博愛精神,也為後人留下了醫學傳承的典範。


論痘疹受病之由

論痘疹治法 (1)

論痘疹治法 (2)

論痘疹治法 (3)

論痘疹治法 (4)

論痘疹治法 (5)

論痘疹治法 (6)

論痘疹治法 (7)

論痘疹治法 (8)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1)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2)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3)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4)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5)

附方 (1)

附方 (2)

附方 (3)

附方 (4)

附方 (5)

附方 (6)

附方 (7)

附方 (8)

製附子法

丹溪先生解瘡毒藥

稀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