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痘疹方論》~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1)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1)
1.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葛根麥門冬散,治小兒熱毒斑疹。頭痛壯熱。心神煩悶。
葛根(三錢),麥門冬(去心四錢),人參(二錢),石膏(半兩),川升麻,甘草,茯苓(各二錢),赤芍藥(一錢)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溫服。不拘時。量大小增減。
愚按前方。足陽明胃經之藥也。外除表邪。內清胃火。兼補元氣。若非發熱作渴。表裡有熱者。不可用。若表裡俱虛。而發熱作渴者。宜用人參麥門冬散。
生地黃散,治小兒癍疹身熱。口乾咳嗽心煩者。
生地黃(半兩),麥門冬(去心三錢),杏仁,款冬花,陳皮(各二錢),甘草(二錢半炙)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溫服。不拘時。量大小加減。
愚按前方。若肺經有熱者。宜用此方。若痰氣上壅。佐以抱龍丸。
惺惺散(七味),治小兒風熱瘡疹。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睡。咳嗽喘促。
桔梗(炒),真細辛,人參,甘草,白茯苓,真川芎,白朮(各一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薄荷五葉。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溫服。不拘時候。量大小加減。
愚按前症方。若表虛風熱所乘而致諸症者。宜用此藥。若表實內熱相搏而致諸症者。宜用升麻葛根湯。若兼作渴飲冷者。須用葛根麥門冬散。大凡瘡疹未出已出之間。多增寒壯熱。身體疼痛。大便黃稠。此正病也。若無他疾。不必服藥。
四味升麻葛根湯,治初發熱。痘疹未明。宜用此湯以散之。
白芍藥(炒),川升麻(一兩),甘草,葛根(一兩半)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徐徐溫服。
愚按前方。胃經發表之劑。表實而熱毒壅滯於肌肉者。須用此藥以疏泄之。恐虛其表而痘毒不能托出也。
十一味異功散
木香,大腹皮,人參,桂心,赤茯苓,青皮,前胡,訶梨勒(薑製),半夏(薑製),丁香,甘草(炙各三錢)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量大小以意加減。
愚按前方。治痘瘡已出未愈之間。其瘡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或已出一日至五七日間。或泄瀉作渴。或肚腹作脹。氣促作喘。或身雖熱而腹脹。足指冷。或身熱作渴。或身熱而驚悸腹脹。或身熱汗出不止。或氣急寒戰。咬牙。或渴而飲水愈渴。或瘡欲靨而不靨。或瘡痂欲落不落。
而反腹脹渴瀉。足指寒冷。或驚悸寒戰咬牙。此脾胃終變虛寒。津液衰少。此發內經微止。陰陽蘊奧。非神於朮者。豈能言哉。前症乃陽氣內虛寒而外假熱。如癰疽脾胃虧損。諸臟虛寒之敗症。急用前散以救胃氣。亦有可生者。
十二味異功散
木香(三錢半),官桂(二錢去粗皮),當歸(三錢半),人參(二錢半),茯苓(一錢),陳皮,厚朴(二錢半薑製),白朮(二錢),半夏(薑製一錢),丁香,肉豆蔻(二錢半),附子(泡去皮一錢半)
白話文: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葛根麥門冬散,治療小兒因熱毒引起的斑疹,伴隨頭痛、高燒、心神煩躁。
藥材包含:葛根(三錢)、麥門冬(去心,四錢)、人參(二錢)、石膏(半兩)、川升麻(二錢)、甘草(二錢)、茯苓(二錢)、赤芍藥(一錢)。
將以上藥材混合成粗散。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盞水,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慢慢溫服,不拘泥於時間。用量可根據孩童大小酌量增減。
我認為這個方劑主要是針對足陽明胃經的藥物。它可以對外驅散表邪,對內清除胃火,同時補益元氣。如果不是發燒口渴,表裡都有熱的情況,就不應該使用。如果表裡都虛弱,卻又發燒口渴,就應該改用人參麥門冬散。
生地黃散,治療小兒因斑疹引起的身熱、口乾咳嗽、心煩。
藥材包含:生地黃(半兩)、麥門冬(去心,三錢)、杏仁(二錢)、款冬花(二錢)、陳皮(二錢)、甘草(炙,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混合成粗散。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盞水,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慢慢溫服,不拘泥於時間。用量可根據孩童大小酌量增減。
我認為這個方劑適用於肺經有熱的情況。如果痰氣上壅,可以搭配抱龍丸一起使用。
惺惺散(七味),治療小兒因風熱引起的瘡疹,也適用於流行性疾病,伴隨頭痛、高燒、眼睛乾澀、嗜睡、咳嗽氣喘。
藥材包含:桔梗(炒過,一兩)、真細辛(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白茯苓(一兩)、真川芎(一兩)、白朮(一兩)。
將以上藥材混合成粗散。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盞水,薄荷五片,生薑三片,一同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慢慢溫服,不拘泥於時間。用量可根據孩童大小酌量增減。
我認為這個方劑適用於因表虛風熱侵襲而導致上述症狀的情況。如果表實內熱相互搏擊導致上述症狀,就應該改用升麻葛根湯。如果還伴隨口渴想喝冷飲,就必須使用葛根麥門冬散。通常瘡疹在還沒發出來或剛發出來的時候,大多會出現忽冷忽熱、身體疼痛、大便黃稠的情況,這是正常的病程反應。如果沒有其他疾病,就不必服用藥物。
四味升麻葛根湯,治療剛開始發燒、痘疹不明顯的情況,可以用此方來疏散。
藥材包含:白芍藥(炒過,一兩)、川升麻(一兩)、甘草(一兩)、葛根(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混合成粗散。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盞水,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不拘泥於時間,慢慢溫服。
我認為這個方劑是針對胃經的發表藥劑。如果表實,熱毒阻塞在肌肉,就必須使用此藥來疏通宣洩,避免因過於發散而導致痘毒無法順利透發出來。
十一味異功散
藥材包含:木香(三錢)、大腹皮(三錢)、人參(三錢)、桂心(三錢)、赤茯苓(三錢)、青皮(三錢)、前胡(三錢)、訶梨勒(薑製,三錢)、半夏(薑製,三錢)、丁香(三錢)、甘草(炙,三錢)。
將以上藥材混合成粗散。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盞水,生薑三片,一同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在空腹時溫服。用量可根據孩童大小酌量增減。
我認為這個方劑適用於痘瘡已經發出但還沒有痊癒的情況,像是瘡不夠光澤、沒有隆起、不夠紅潤,或者已經發出來一到五七天之間,出現腹瀉、口渴,或是肚子脹氣、呼吸急促,或是身體發熱但腹脹、腳趾冰冷,或是身熱口渴,或是身熱心悸、腹脹,或是身熱汗流不止,或是呼吸急促、打寒顫、咬牙,或是口渴卻越喝越渴,或是瘡想消退卻沒有消退,或是瘡痂想脫落卻沒有脫落,反而出現腹脹、口渴、腹瀉、腳趾冰冷,或是心悸、打寒顫、咬牙,這些都是脾胃虛寒、津液衰少的表現。這是發病過程中從體內微弱處停止的現象,其中陰陽變化非常深奧,不是精通醫術的人,怎麼能說清楚呢?以上症狀是陽氣內虛寒而外表假熱的情況,就像癰疽因為脾胃虧損,導致各臟腑虛寒的敗症,要趕緊用這個方劑來挽救胃氣,或許還有生機。
十二味異功散
藥材包含:木香(三錢半)、官桂(去除粗皮,二錢)、當歸(三錢半)、人參(二錢半)、茯苓(一錢)、陳皮(二錢半)、厚朴(薑製,二錢半)、白朮(二錢)、半夏(薑製,一錢)、丁香(二錢半)、肉豆蔻(二錢半)、附子(泡過去除皮,一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