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痘疹方論》~ 論痘疹治法 (1)

回本書目錄

論痘疹治法 (1)

1. 論痘疹治法

況小兒痘疹未出已出之間,有類傷寒之狀:憎寒壯熱,身體疼痛,大便黃稠,此正病也。若無他疾,不必服藥。

愚按:痘疹,若小兒首尾平和,自有勿藥之喜。蓋其腸胃軟弱,易為虛實,故必不得已,折其太過,益其不足可也。

凡療瘡疹,先分表裡虛實。如表裡俱實者,其瘡易出易靨;表裡俱虛者反是;表實裡虛者,其瘡易出難靨;表虛里實者亦反是。若始出一日至十日,渾身壯熱,大便黃稠,乃表裡俱實,其瘡必光澤起發滿肥,且易靨也。

愚按:治痘疹之法,與癰疽無異。若邪氣在裡而實熱者,用前胡、枳殼散元氣;怯而虛熱者,用參耆四聖散;虛弱者,用紫草木香湯;虛寒者,用參耆內托散;虛寒內脫者,用木香散。若邪氣在表而實熱者,用麻黃甘葛湯。此要法也,余見各症。

凡瘡疹已出未出之間,或瀉渴,或腹脹,或氣促,謂之裡虛,急用十一味木香散治之。

愚按:經云: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實謂邪氣實而真氣虛也。然倒靨瀉渴等症,若喜熱飲食,手足並冷,或不食嘔吐者,是為陽氣虛寒也,用辛熱之劑補之;喜冷飲食,手足不冷,或唇舌黑裂者,陽氣實熱也,用苦寒之劑瀉之。

凡瘡疹已出未愈之間,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謂之表虛,急用十二味異功散治之。

愚按:張翼之云,吐瀉少食為裡虛陷伏,倒靨灰白為表虛,二者俱見,為表裡俱虛,用異功散救之,甚至薑、附、靈、砂,亦可用。若止裡虛,減官桂;止表虛,減肉豆蔻。若能食便閉而陷伏倒靨者,為裡實,輕用射干鼠黏子湯,重用前胡枳殼散。下利吐瀉能食為裡實,若用食里則結癰毒;紅活綻凸為表實,若用補表,則潰爛不結痂。凡痘一見斑點,便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

凡痘瘡已出未愈之間,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或腹脹,或瀉渴,或氣促,謂之表裡俱虛,急用十二味異功散,送七味肉豆蔻丸治之。

愚按:前症,審悉表裡虛寒,急用前法,緩則不救。○一小兒出痘,不起發、紅活、腹脹、瀉渴,皆以為不治。施院使謂表裡虛寒,用十二味異功散一劑,即起發紅活,諸症頓退,又用參耆內托散貫膿而靨。○儒者薛戒甫子五歲,出痘三四日,下紫血,日數滴,至八日不止而瘡不起。

御醫錢春林謂脾氣虛寒,用木香散二劑,用丁香十一粒,人參五錢,一日服之,次日痘皆起而有膿,由是血漸止,二十餘日而愈。○一小兒起發、紅活,但不時作癢,口乾作渴,便血,面赤發熱,先君謂腸胃有熱,先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加柴胡一劑,諸症漸退,形體倦怠,此邪氣去而形氣虛弱耳。

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紅花,二劑而安。○一小兒痘疹赤痛,煩熱作渴,或便血,或衄血,先君用犀角地黃湯而血愈,又用紫草快癍湯,加黃耆、芍藥而愈。後瘡痕色白,用四君、歸、耆治之而痊。○一小兒出痘吐血,其痘赤痛如錐,或瘡出血,余謂肝火熾盛,用小柴胡湯加生地一劑。

白話文:

關於小兒痘疹的治療方法:

小兒在痘疹剛要發作或剛發作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像是怕冷、發高燒、身體疼痛、大便黃稠等,這是正常的病症反應。如果沒有其他疾病,其實不必急著用藥。

我認為,小兒如果身體狀況平和,痘疹自然會好,不需要藥物治療。畢竟他們的腸胃比較虛弱,容易出現虛實變化的情況,所以用藥時必須謹慎,原則上是減輕過盛的,補足不足的。

治療瘡疹,首先要區分表裡虛實。如果表裡都是實證,痘瘡容易發出也容易消退;如果表裡都是虛證,則相反。如果表證是實證,而裡證是虛證,痘瘡容易發出但難以消退;反之,如果表證是虛證,而裡證是實證,則相反。如果痘瘡剛發作一到十天,全身發高燒、大便黃稠,這代表表裡都是實證,這時痘瘡一定會呈現光澤飽滿、隆起且容易消退。

我認為治療痘疹的方法和治療癰疽差不多。如果邪氣在體內且屬實熱,可以用前胡、枳殼來疏散元氣;如果體質虛弱且有虛熱,可以用參耆四聖散;如果體質虛弱,可以用紫草木香湯;如果體質虛寒,可以用參耆內托散;如果體質虛寒且有脫證,可以用木香散。如果邪氣在體表且屬實熱,可以用麻黃甘葛湯,這是治療痘疹的要點。其他情況則需根據不同症狀進行治療。

凡是痘瘡在發作或剛發作時,如果出現腹瀉、口渴、腹脹或呼吸急促等情況,表示體內虛弱,應立即用十一味木香散治療。

我認為,經典說「正氣衰退則為虛,邪氣旺盛則為實」,這裡的實指的是邪氣旺盛而正氣虛弱。然而,如果出現痘瘡消退、腹瀉、口渴等症狀,卻喜歡喝熱的、手腳冰冷、或不想吃東西、嘔吐,這代表陽氣虛寒,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補養;如果喜歡喝冷的、手腳不冰冷、或嘴唇舌頭乾裂發黑,這代表陽氣實熱,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洩熱。

凡是痘瘡已經發出但還沒痊癒時,如果痘瘡不光澤、不隆起、不紅潤,表示表虛,應立即用十二味異功散治療。

張翼之認為,嘔吐、腹瀉、食慾不佳代表裡虛下陷,痘瘡消退、顏色灰白代表表虛,如果兩者同時出現,代表表裡俱虛,應用異功散來救治,情況嚴重時,連薑、附子、靈砂等藥材也可以使用。如果只有裡虛,就減少官桂的用量;如果只有表虛,就減少肉豆蔻的用量。如果能吃東西但便秘、痘瘡下陷消退,代表裡實,可以用射干鼠黏子湯來輕微治療,嚴重的可以用前胡枳殼散。如果下痢、嘔吐但能吃東西,代表裡實,如果因此用食物來補養,反而會導致癰瘡毒。痘瘡紅潤、隆起代表表實,如果用補表的藥物,則會導致潰爛而不結痂。凡是痘瘡剛出現斑點時,就要避免使用葛根湯,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表虛。

凡是痘瘡已經發出但還沒痊癒時,如果痘瘡不光澤、不隆起、不紅潤,或出現腹脹、腹瀉、口渴、呼吸急促等情況,代表表裡俱虛,應立即用十二味異功散,並搭配七味肉豆蔻丸來治療。

我認為,對於上述情況,必須仔細判斷表裡虛寒的情況,及時使用上述方法,否則會危及生命。曾有一個小孩長痘瘡,痘瘡不隆起、不紅潤、腹脹、腹瀉、口渴,大家都認為沒救了。但施院使認為是表裡虛寒,用了一劑十二味異功散,痘瘡就隆起紅潤,其他症狀也立刻消退,接著再用參耆內托散來幫助痘瘡化膿並消退。另一位讀書人薛戒甫的五歲兒子,長痘瘡三四天後,開始排出紫色的血,每天數滴,到第八天還沒停止且痘瘡沒有發出來。御醫錢春林認為是脾氣虛寒,用了兩劑木香散,並加丁香十一粒、人參五錢,一天就服用完,隔天痘瘡就都長出來並化膿,血也慢慢止住,二十多天就痊癒了。另外一個小孩,痘瘡隆起紅潤,但不時發癢、口乾口渴、便血、臉紅發熱,我的父親認為是腸胃有熱,先用了濟生犀角地黃湯,再加柴胡一劑,所有症狀都漸漸消退。後來小孩感到疲倦,這是邪氣退去而身體虛弱所致,用了兩劑四君子湯,再加當歸、黃耆、紅花,就痊癒了。還有一個小孩,痘瘡發紅疼痛、煩躁發渴,或便血、流鼻血,我的父親先用犀角地黃湯止血,再用紫草快癍湯,加黃耆、芍藥,就痊癒了。痊癒後痘瘡痕跡呈白色,再用四君子湯、當歸、黃耆來治療就痊癒了。另一個小孩長痘瘡吐血,痘瘡紅痛如針刺,或痘瘡出血,我認為是肝火旺盛,用了一劑小柴胡湯,加生地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