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氏醫案》~ 卷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3)

1. 咽喉諸證兼痧

咽喉腫脹,水藥不入,古人刺少商穴。少商屬肺經,刺之出血以泄其毒。治在一經尚能見效,況兼痧乎?凡諸經兼痧,或上或下,隨經刺放,痧毒一去,繼服藥餌,外用吹敷,何懼兼痧有不愈者?

治驗

曾治從元孫仲子,犯喉疳證,脈細而數。視腿灣痧筋放五針,出紫黑毒血,外吹冰硼散,服清涼至寶飲細辛,加射干連翹枳殼、牛膝、貝母,微溫飲之而安。

2. 口舌兼痧

口舌有痰,適因感觸犯痧,痧證雖發在後,治之刻不容緩。即使口舌證凶,痧脹較之尤急,切勿先治口舌,而後刺放痧脹,以致有死生反掌之虞。

治驗

曾治徐四可,患重舌,苦不可言,連更數醫不應,促騎求救。按之左寸沉細,右關無力。據證宜補,據脈宜涼,余知其有痧,令放腿灣痧筋十三針,出紫黑毒血。乃與清涼之味加川連,吹用引涎之藥多加冰片,藥以溫涼服之,調理五日而痊。

3. 耳痛痧

耳孔甚微,腫痛最苦,若兼痧脹,其勢必甚,治法宜以痧為急,而耳痛亦易奏效焉。

治驗

曾治萬鶴鳴,右耳腫痛,日夜不安。診之脈微而緊。放腿灣痧十三針,出紫黑血甚多。乃服清涼至寶飲細辛,加射干連翹枳殼、牛膝、貝母,微溫飲之而安。

4. 小兒夜啼痧

治驗

曾治鄰右徐盈科二女,周歲時將夜半,忽然啼哭不止。余意必胸腹疼痛,恐其是痧。令伊母用刷子蘸香油刮之,痧起,不藥而安。

又治胡怡泰子,二歲時更深啼哭,黎明不止。延余視之,腿灣有痧筋,現放一針,出紫黑毒血。乃與防風勝金湯倍加麥芽,稍冷飲之而安。

5. 驚風兼痧

小兒患痧類於驚風,用藥定驚而驚更甚。余常審此證候稍雜,細閱之有痧筋,即以痧治而安。

治驗

曾治莊以恭次子,發熱面赤,痰涎如鋸,兩目上視,昏迷之極,諸醫不應。余在興邑,回寓診之,脈數急甚。乃與圓紅散稍冷飲之,然後刮痧。痧起,用和脾宣化飲細辛大黃丸,微冷飲之而愈。

6. 筋骨疼痛兼痧

筋骨疼痛,多致延蔓終身,治之細審,或風或濕,或氣阻血凝,或流痰流火。然治之有效,有不效,此必為暗痧相纏也,辨證者宜留意焉。

治驗

曾治梁爾章,筋骨疼痛,臥床一載,諸醫不應。延予診之,右脈微弦,左脈沉細。視腿灣痧筋放之,俟紫黑毒血流盡。乃與圓紅散,微溫飲之。繼與蒲黃飲五靈脂、天丁,溫服四劑而愈。

7. 癇證兼痧

癇,固疾也,患者防跌水火岩坎,否,往往有永壽者。治惟疏風、消痰、清熱,或溫補下元。世人鮮有知其兼痧者,臨證宜詳辨之。

右陶治盛昭元次子,患豬癇風六載,其脈浮緊而數,閱痧筋放之,脈乃平。即以沉香滾痰丸,微溫湯飲之,遂果不發。

治驗

曾治徐知州妾,犯羊癇風七載矣,已生二子,諸醫不應。延余診之,六脈緊伏不勻。視其手臂、兩側少陽穴有痧筋,現放之。乃與沉香滾痰丸,微溫湯飲之,遂不再發。

8. 痧證變吐衄亡血

痧毒衝心則昏迷,沖肺則氣喘痰湧,甚則鼻衄,痧毒入肝則胸脅疼痛,入大腸則便血,入膀胱則尿血。此等證治,宜先清痧毒之氣,順其所出之路,則氣順而血和矣。設不知此,緊痧變在頃刻,慢則變成勞弱,或便血、溺血,難愈。

右陶治周瑞亭子,六歲,大便紅。令其放痧,服散血消瘀之劑而痊。

又治潘國安,患鼻衄、泄瀉兼痧。令伊服清涼至寶飲而痊。

9. 小兒痘前兼痧

痘本先天,因時而發,必由外感,痧脹亦因時疫所感,而胎元之毒因感即發。凡痘未見點之時遇痧,必心胸煩悶,痰涎壅阻,昏迷沉重,此其候也。若疑似難明,看痧筋可辨,是痧即刺放毒血,而後用清理,則痧自退而痘自起矣。若痘點既現,觸穢痘隱者,痘科自悉,茲不多贅。

右陶治夏子亮次子,蒲月發熱,痰喘氣急,四肢戰動,兩目無神,口熱如爐,面有隱隱紅紫細點,視腿灣有青紫筋兩條。乃曰:兩目無神,四肢戰動,痘之候也;口熱如爐,面色紅紫,痘之熱也;隱隱微點,痘之形也。但痰喘氣急,腿灣有青筋兩條,必痘兼痧而發。治宜先治其痧,後發其痘,則痘自起。

用針刺出毒血,隨用荊、防、連翹紅花青皮桔梗枳殼山楂萊菔子一劑,微冷飲之,其痘即發,至十五日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