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勝金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止咳平喘: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止咳平喘之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外襲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 祛風止痛,通絡止痺: 防風亦可祛除風邪,止痛止痺,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防風在防風勝金湯中起著疏散風寒、止咳平喘、祛風止痛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的核心藥材之一。
防風勝金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散寒止痛:烏藥味辛、苦,性溫,具有疏肝理氣、散寒止痛的功效。方中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肝氣鬱結、疼痛,而烏藥可解表散寒、疏肝理氣,緩解疼痛,促進氣血運行。
- 助防風解表,溫陽散寒:防風勝金湯以解表散寒為主要功效,而烏藥具有溫陽散寒之效,可助防風解表之力,更有效地驅散寒邪,溫煦陽氣,使患者體溫恢復正常。
防風勝金湯中加入延胡索,主要是基於其疏肝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
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能行氣止痛,活血化瘀。對於因肝氣鬱結、血脈不通所致的頭痛、眩暈、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延胡索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防風勝金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延胡索的加入,可以疏肝解鬱,促進氣血運行,緩解頭痛、頭昏等症狀,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防風勝金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性味辛溫,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可助於解除風寒束表、痰濁阻肺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
- 引藥入肺: 桔梗具有開宣上焦、引藥入肺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引導至肺經,增強藥效,使藥力更有效地作用於肺部,達到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狀的效果。
防風勝金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是為了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導滯、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氣機鬱滯,肝氣不舒,故用枳殼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此外,枳殼還有助於化痰止咳,配合其他藥物,能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咳嗽、胸悶等症狀。
防風勝金湯中加入萊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助脾胃運化: 萊菔子性味辛溫,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可幫助脾胃消化吸收,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潤燥通便,促進排泄: 萊菔子還能潤燥通便,有助於排泄積滯,改善便祕,進一步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有利於機體恢復健康。
因此,防風勝金湯中加入萊菔子,可起到消食化積、潤燥通便的作用,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療效。
防風勝金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驅風止痛:檳榔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驅風散寒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風、頭痛、齒痛、肢體疼痛等症狀。而防風勝金湯本身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病症,檳榔的加入可以加強其驅風止痛的效果。
- 行氣消積:檳榔還具有行氣消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可以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防風勝金湯中的其他藥物,如蒼朮、白芷等,也具有健脾燥濕的作用。檳榔的加入,可以加強藥物整體的健脾消積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防風勝金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金銀花,可清解外感風熱之邪,並輔助防風、柴胡等藥物疏散風熱,達到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發熱等症狀的目的。
二、抗菌消炎: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含有綠原酸等抗菌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常見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加入金銀花,可增強方劑抗菌消炎的功效,有助於控制感染,促進疾病恢復。
防風勝金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方中加入山楂,可幫助消解因痰濕阻滯、氣血瘀滯所致的胸悶、心悸、頭暈等症狀,同時改善胃腸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 活血化瘀: 山楂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運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血瘀引起的胸痛、心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防風勝金湯中加入山楂,既能消食化積,又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治療痰濕阻滯、氣血瘀滯所致的各種症狀。
防風勝金湯中加入連翹,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方中因風熱邪毒壅滯肌膚,導致風疹、瘡瘍等症,連翹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 疏散風熱,宣肺利咽:連翹兼具疏散風熱之功,能宣肺利咽,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等症,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防風勝金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因風熱邪毒入侵而引發的熱毒,緩解頭痛、發熱、口渴等症狀。
- 活血化瘀: 赤芍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血瘀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赤芍在防風勝金湯中扮演着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重要角色,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熱邪毒侵襲所導致的疾病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防風勝金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痧書》及《雜病源流犀燭》,主治「痧因於食積血滯者」。古代「痧」症範圍廣泛,多指外感穢濁或內傷氣血壅滯,導致經絡不通、氣血瘀阻之症,常見發熱、胸悶、腹痛、肢體痠痛等表現。此處特指因「食積」(飲食停滯)與「血滯」(血行不暢)交互為患,引發痧脹不適。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劑量
- 防風(7分):辛溫解表,祛風勝濕,為方名「勝金」之君藥,意指其能勝過金石之痧毒,兼緩痙止痛。
- 烏藥(7分):辛溫行氣,善走中下焦,散寒止痛,助消脹滿。
- 延胡索(玄胡索,7分):活血行氣,專治血滯痛症。
- 桔梗(7分):宣肺利膈,載藥上行,開泄上焦氣機。
- 枳殼(7分):寬中下氣,與桔梗一升一降,調暢氣機。
- 卜子(即萊菔子,2錢):消食化積,降氣除痰,重點化解食滯。
- 檳榔(1錢):破氣導滯,消積殺蟲,協卜子攻逐腸胃積滯。
- 金銀花(1錢)、連翹(1錢):清熱解毒,透泄痧毒鬱熱。
- 山楂(1錢):消肉食積滯,兼活血散瘀。
- 赤芍(1錢):涼血散瘀,與延胡索協調活血止痛。
組方邏輯與作用層次
- 行氣破滯:以烏藥、枳殼、檳榔為主,開郁散結,解除氣機壅塞。
- 消食導積:重用萊菔子、山楂,輔以檳榔,針對「食積」根本病因。
- 活血止痛:延胡索、赤芍化瘀,改善「血滯」所致疼痛(如腹痛、痧筋紫暗)。
- 透解痧毒:防風祛風邪,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防痧熱內蘊化火。
- 肺腸同調:桔梗宣肺,枳殼降腸,形成氣機升降循環,助痧毒外達。
加減應用範例
原案記載小兒夜啼因痧,加麥芽倍量,取其甘平消穀、和胃安神之效,契合小兒脾胃稚弱、易因食積擾神之病機。
綜論功效推衍
此方以「通」為核心,氣血並治、表裡雙解,適用於:
- 食積血瘀型痧症:症見脘腹脹痛、嘔惡煩躁、痧筋顯露(如腿彎青紫)、脈象沉緊。
- 兼夾外感穢濁:或伴輕微惡寒發熱、四肢痠楚,屬內傷外邪相引為病。
其作用原理在於「通降氣血」以解痧毒,契合中醫「痧無補法」之治則,與後世「調氣活血、消積透邪」之思路相通。
傳統服藥法
防風7分,烏藥7分,玄胡索7分,桔梗7分,枳殼7分,卜子2錢,檳榔1錢,金銀花1錢,山楂1錢,連翹1錢,赤芍1錢。
水2鐘,煎至7分,稍冷服。
小兒夜啼痧汪洪皋子二歲時,夜深啼哭,至清晨不止。延余四子端英視之, 腿彎有痧筋現,放一針,出紫黑毒血,乃與防風勝金湯倍加麥芽,稍冷飲之而安。
匏五(《痧書》卷下),三十七號無妄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防風勝金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過敏、腹瀉等。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勝金湯, 出處:《痧脹玉衡》卷下。 組成:防風7分,烏藥7分,玄胡索7分,桔梗7分,枳殼7分,蔔子2錢,檳榔1錢,金銀花1錢,山楂1錢,連翹1錢,赤芍1錢。 主治:痧因於食積血滯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