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概論

此書《腳氣概論》,由岡田昌春等著,成書於日本明治十二年(1879年),是一部記錄並闡述當時日本醫界,特別是博濟堂腳氣病院對於「腳氣」一病的認知、診斷、治療及預防方法的著作。雖然書名及提供的目錄結構與現代醫學對真菌感染引起的「香港腳」或「足癬」的描述有些相似,但從書中實際收錄的「序」、「凡例」及「腳氣統論」等內容來看,本書所探討的「腳氣」顯然是一種在當時造成嚴重流行、甚至導致死亡的、與現代概念截然不同的全身性疾病。這點是理解本書內容時的首要關鍵。

首先,從「序」中可知,本書的編撰有其明確的時代背景與現實需求。明治十一年(1878年),由於腳氣(「腳氣之證最多,致橫夭者亦為鮮」)在日本造成嚴重傷亡,政府遂於明治十一年六月創立腳氣病院,岡田昌春等醫者「深體聖意」,於同年八月設立博濟堂病院,旨在救治民眾。淺田子誠(淺田翁)被推為院長。這家病院在一年內治療數百名患者,且將死亡率控制在僅百分之二,足見其治療方法具備實效。「序」文由岡田昌春與清川玄道於明治十二年五月撰寫,明確指出本書是將博濟堂病院的方論輯成一書,命名為《博濟堂腳氣概論》。其目的在於「考證精核,該括古今,折衷群言,探源窮委」,詳細論述腳氣的辨證論治,包括陰陽、風土、乾濕、緩急等區別,並旁及婦人、艾灸、攝養等法。期望本書能成為博濟堂的範本,並對當時的腳氣治療有所貢獻。這段序言清晰地定位了本書的性質:它是一部基於特定醫療機構臨床經驗的醫學著作,針對當時嚴峻的腳氣疫情而作,旨在整理並推廣一套被證實有效、融合古今醫理的治療體系。

接著,「凡例」進一步闡明了本書的編寫原則與閱讀指南。凡例強調本書的重點在於呈現博濟堂「治腳氣之軌範」,力求「證候簡明,治法襯切」,而非提供巨細靡遺的論述(這些可參考《千金》、《外臺》、《醫心方》等古籍)。這表明本書是實用性強的臨床手冊。凡例也指出,雖然歷代關於腳氣的治療方法繁多,但因「地異風殊,時移物換」,必須因應時地變化加以損益,因此本書特地選用「切於施用者」,這也是其名為「概論」的原因——它是一個「通論」,但更是一個基於當下實踐的「實用通論」。書中將腳氣證候分為「九道」來論述,方便讀者理解。凡例還特別提到腳氣常與其他疾病併發(如傷寒、瘧痢、黴毒等),處理原則是「審其本證,先治其急者」,而較輕緩或慢性的併發症則非本書重點。關於方劑,凡例坦承部分方劑來源未能一一詳究,但明確表示日本本地的經驗方是先哲的實驗結晶。最重要的是,凡例指出書中方劑並未標明具體藥量(「分兩升合略之而不錄」),這是因為治療必須「臨時斟酌」,根據病情的遲速輕重、藥物的緊慢緩急來調整,強調了醫者的臨床判斷和靈活性。此外,凡例提及外治法,特別肯定針灸在初期和恢復期的療效,但也警告某些洗滌或熨燙法可能有害。最後,凡例大力強調「嚴禁忌,慎攝養」的重要性,認為這是治療能否獲效的關鍵,必須懇切告誡患者。書中雖主要針對少壯急劇的病例,但也考慮到婦人的特殊性。凡例的內容突顯了本書的實用、經驗導向,以及對臨床應變、整體調養和預防的重視,而非純粹的理論探討。

進入正文「腳氣概論 (1)」,首先便是「腳氣統論」,這部分是本書最能體現其學術深度和歷史觀點的開篇。書中詳細考證了腳氣在中國歷史上的異名,將其追溯到遠古時期。它指出腳氣曾被稱為緩風濕痹、緩風、厥、古尰疾、重膇、呰窳,並與《素問》、《靈樞》中的痿厥相關聯。作者引用了《毛詩》、《左傳》、《史記》、《千金方》、《外臺》等多部古籍來論證腳氣的歷史淵源及其名稱變遷。例如,將《毛詩》中的「尰」解釋為居於濕地所生的腫病;將《左傳》、《通鑑》中的「重膇」解釋為因低濕鹹水環境而引起的腿部嚴重腫脹;將《史記》中的「呰窳」解釋為足部羸弱病態;並重點討論了腳氣與《素問》、《靈樞》「痿厥」的關係,辯證地分析了「厥」和「蹶」字的含義及後世的解釋差異,最終認為古籍中的痿厥、足痹與後世所稱的腳氣意義相近。這部分的詳細考證,不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醫學功底,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本書所討論的「腳氣」是一個古已有之、且性質嚴重的病症,與現代醫學中由真菌引起的局部皮膚病完全不同。書中還引用《千金方》、《外臺》的論述,說明腳氣在唐代已經「天下遍有」,不再局限於江嶺地區,且當時的庸醫常誤診導致死亡。這與序言中提到明治時期腳氣普遍且致死的情況相呼應,暗示這是一個貫穿歷史、性質相似的重病。最後,「論漢土腳氣古今異治」提及腳氣在日本的歷史(醫心方、萬安方),並引述中國醫家劉茝庭的疑問,探討中國古代(唐以前)和後來(宋以後)對腳氣的理解是否一致,以及「後來腳氣」是否會再變化。這部分內容確立了本書對腳氣的認識框架:它是一個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性質嚴重且會隨時間和地域有所變化的疾病。這與現代將腳氣等同於足癬的觀點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綜合以上分析,岡田昌春等編撰的《腳氣概論》並非一本關於現代真菌性足部感染的科普或治療手冊。它是一部記錄了日本明治時期,特別是博濟堂腳氣病院,針對當時造成嚴重死亡的「腳氣」疫情所積累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的著作。該書將腳氣視為一種源遠流長、多種古名、與環境、生活方式、體質相關、且常累及全身的嚴重病症,並詳細考證了其歷史脈絡。書中的治療方法是基於傳統中醫理論與古籍記載,並結合了當時的臨床實踐經驗進行的調整和創新,強調辨證施治、因時因地制宜、臨床應變、重視整體調養和預防。儘管目錄結構看似現代,但實際內容所呈現的是一種歷史上對於腳氣的理解與應對策略,這對於研究中日醫學交流史、日本近代醫學史,以及當時特定的腳氣流行病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它清晰地揭示了在現代醫學確立之前,日本醫學界如何借鑑並發展傳統醫學來對抗當時的重大疾病,也提醒我們醫學術語的含義會隨著歷史變遷和醫學發展而演變。因此,本書是研究日本明治時期醫療實踐和特定疾病歷史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