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田昌春等

《腳氣概論》~ 腳氣概論 (4)

回本書目錄

腳氣概論 (4)

1. 論腳氣似傷寒

郭雍曰。傷寒頭疼身熱,支節痛,大便秘,或嘔逆,而腳屈弱者,腳氣也。傷寒只傳六經,故症與腳氣相似。然終不同者,孫真人云。卒起腳屈弱,不能轉動者,此為異耳。其脈弦而浮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風者汗而愈。濕者溫而愈。熱者下而愈。寒者熨而愈。腳氣之病,始得不覺,由他病乃知。毒氣入腹,則少腹頑痹不仁,令人嘔吐,死在旦夕矣。然腳氣之候,必先從腳起,或先緩弱疼痛。(寒勝為痛痹。)或行起忽倒,或兩脛腫滿,或不腫,腳膝枯細,或心中忪悸,或少腹不仁。(病久入深,營衛不榮,故為不仁。不仁者,皮膚頑木不知是也。)或舉體轉筋,或見食吐,遂惡聞食氣,或胸滿氣急,或遍體痠疼,皆腳氣候。黃帝所謂緩風痹是也。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風痹。(痹者閉也,而不仁故名痹。)朱肱云。頭疼身熱,支節痛,大便秘,或嘔逆,而腳屈弱者,此名腳氣也。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地方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當履之,遂成腳氣。所以病證與傷寒相近。林氏活人編云。腳氣與傷寒原屬二症,難以溷淆。只有寒熱嘔逆,及三陰三陽,傳變深淺,與傷寒相似,故曰類也。若論致死之因,凡風寒暑濕之邪,無不由於經絡,而傳於六腑以至五臟,自輕至重,自重至危,何獨腳氣為然,而必與傷寒並論哉。按腳氣與他病相併者,不止傷寒,如痢後瘧後產後,往往發之。蓋五內未調,氣血不健,而成麻痹痿弱。腳浮腫者,宜審其似者與並者,而為之處療矣。董西園醫級云。腳氣之候,傷寒有傷之名,謂其有寒熱巔疼之證也。然實則本於濕,因經言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可見是證之要,總以治濕為主,但當分寒熱二者,當以赤腫者為熱,寒浮不赤為寒,兩辨既明,自無貽誤。

白話文:

郭雍表示,若出現頭痛、身體發熱、肢體疼痛、大便乾結、偶爾噁心嘔吐,且雙腳無力的症狀,這可能是腳氣病。傷寒通常影響的是六經,因此其症狀可能與腳氣病類似,但兩者終究不同。孫真人曾說,突然出現雙腳無力,難以活動的現象,這就顯得不尋常。脈象如果弦而浮,可能是由風邪引起;如果柔弱,可能是由濕邪引起;如果洪大且頻率高,可能是由熱邪引起;如果遲緩且凝滯,可能是由寒邪引起。風邪引發的,出汗後可好轉;濕邪引發的,溫熱後可好轉;熱邪引發的,需用下法治療;寒邪引發的,需用溫熱療法。

腳氣病初發時不易察覺,通常是因為其他疾病才被發現。當毒氣進入腹部,會導致小腹麻木失去感覺,讓人噁心嘔吐,甚至可能在幾天內死亡。然而,腳氣病的症狀一定先從腳部開始,可能先是腳部無力或疼痛(寒氣過重會導致疼痛),或是行走時突然跌倒,或是小腿腫脹,或是腳膝部位枯萎纖細,或是心悸,或是小腹麻木,或是全身抽筋,或是見到食物就嘔吐,甚至聞到食物味道也會噁心,或是胸悶氣短,或是全身痠痛,這些都是腳氣病的症狀。

黃帝所說的緩風痹就是指腳氣病。麻木無力稱為緩風,疼痛則稱為濕風痹。朱肱指出,頭痛、身體發熱、肢體疼痛、大便乾結、偶爾噁心嘔吐,且雙腳無力,這就是腳氣病。傷寒僅影響腳部經絡,不會影響手部經絡。因地域的寒冷、酷熱、風濕等環境因素,都會形成蒸氣,而腳部正好接觸這些蒸氣,於是形成腳氣病。因此,其症狀與傷寒非常相似。林氏在《活人編》中提到,腳氣病與傷寒病原本屬於兩種不同的病症,容易混淆。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都有寒熱、噁心嘔吐的症狀,以及三陰三陽的傳變程度,與傷寒病類似,因此稱為類傷寒病。然而,討論致死原因時,無論風寒暑濕的邪氣,都是通過經絡傳播到六腑,乃至五臟,病情從輕微到嚴重,再到危急,腳氣病當然也不例外,何必一定要與傷寒病相提並論呢?

根據經驗,腳氣病與其他疾病併發的情況不僅限於傷寒,如痢疾後、瘧疾後、產後等,都可能引發腳氣病。這是因為五臟功能尚未調整好,氣血不足,進而導致麻痹、萎縮和腳部浮腫。治療時應仔細判斷類似的症狀和併發症,然後進行適當的治療。董西園在《醫級》中提到,腳氣病的症狀與傷寒病有些相似,但實際上是由濕邪引起。根據經典的描述,濕邪首先影響下部,由此可見,治療腳氣病最重要的是祛除濕邪。但必須區分寒性和熱性兩種情況,紅腫的是熱性,冰冷且不紅的是寒性。一旦明確區分,就不會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