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田昌春等

《腳氣概論》~ 腳氣概論 (3)

回本書目錄

腳氣概論 (3)

1. 論腳氣衝心候

聖濟云。腳氣衝心之狀。令人胸滿。上氣喘急。甚者嘔吐是也。蓋風濕毒氣。初從足起。縱而不治。至於入腹。小腹𤸷痹不仁。毒氣上衝。是謂腎水尅。心火。故謂腳氣衝心。孫思邈曰。凡小覺病候有異。即須大怖畏。決意急治之。不可概以腫為候。亦有不腫者。正謂此也。

按衝心之候。正在膻中。蓋其毒潛匿心胸。阻閡血隧。則血往而無所還。逆行而逼心。當此際動悸築築然見於膻中。譬猶奔泉之激石。洪流之觸洲。水怒浪翻。所以毒之衝心胸可徵矣。又當其初起。有忽然見動悸者。是尤惡候。其禍不可測。又雖有短氣嘔吐心胸煩悶等惡候悉備。

然膻中無動者。必無衝心之虞矣。

白話文:

聖濟書中說,腳氣衝心會讓人胸悶、呼吸急促,嚴重者還會嘔吐。這是因為風濕毒氣最初從腳部開始,如果放任不管,就會蔓延至腹部,導致小腹麻痺無知覺。毒氣進一步上衝,就會影響腎水,剋制心火,這就是所謂的「腳氣衝心」。

孫思邈說,一旦發現身體出現異常狀況,就應該高度警惕,立即治療,不可輕視。不要只以腫脹作為判斷依據,因為有些情況下可能不會出現腫脹,這就是此症的特殊之處。

腳氣衝心症狀通常出現在心胸部位,因為毒氣潛藏在心胸,阻礙了血液流通,導致血液無法回流,逆流而上,衝擊心臟。此時,患者會感到心悸、胸口跳動,如同奔涌的泉水擊打岩石,洪流衝擊沙洲,水勢湍急,波濤翻滾,這就是毒氣衝擊心胸的徵兆。

此外,如果患者在腳氣初期突然出現心悸,這更是惡兆,後果難以預料。即使出現短氣、嘔吐、心胸煩悶等其他症狀,如果心胸部位沒有出現跳動,則可以排除腳氣衝心的可能性。

2. 論腳氣壅疾

外臺云。夫腳氣者壅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壅疾發即宣疾愈也。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壅疾愈也。審此二者。疾可理也。楊氏曰。腳氣是為壅疾。治當以宣通之劑。使氣不能成壅也。若壅既成而盛者。砭惡血以消腫熱。砭之後以藥治之。

白話文:

《外台秘要》記載:脚氣屬於壅疾,消渴屬於宣疾。春夏季節陽氣上升,所以壅疾容易發作,宣疾則容易痊癒。秋冬季節陽氣下降,所以宣疾容易發作,壅疾則容易痊癒。明白這兩個道理,疾病便可得到治療。

楊氏說:脚氣屬於壅疾,治療應以宣通之劑,使氣無法阻塞成疾。如果阻塞已成且病勢嚴重,則需用砭石去除瘀血以消腫熱,然後再用藥物治療。

3. 論腳氣色診

橘元周曰。夫平人縱理致密。色黑有光。如脹不脹。循之不留。皮膚滑堅。時緩時急。其色亦不同。帶黑則毒盛。見白則毒緩。常或頭痛。或齒根痛。或目赤耳聾。時見衄血。腹裡拘攣。腰腳軟痛。且其人多性急過思慮。又灸瘡不發。乾枯落痂者。皆腳氣也。神機精微以言不可盡。

明者其深察焉。又曰。古來諸書。皆以風寒暑濕外來客邪立論。故謂肥白肉軟難已。瘦黑肉硬易治也。今予說郁毒果在內非由外。譬猶痘瘡本胎毒。因有時氣所觸而發。腳氣亦本郁毒。因有時氣所觸而發。痘瘡為膿疱靨痂。故不復發。如腳氣無膿疱。故雖得瘥者。或至一二年。

白話文:

橘元周說,正常人如果體內氣血調和,皮膚就會呈現黑色帶光澤,看起來像是微微腫脹卻又不腫,觸摸時感覺不到凹陷,皮膚光滑且堅實,脈搏有時快有時慢,顏色也不同,帶黑色代表毒氣旺盛,帶白色則代表毒氣較弱。患者可能經常頭痛、牙根痛、眼睛紅腫、耳聾,偶爾還會流鼻血、腹部絞痛、腰腿酸痛。而且這些患者大多性子急躁,容易過度思考。另外,如果灸瘡不容易發,或者乾枯脫落結痂的,也都是腳氣。腳氣的病機精妙難以完全說清楚,明智的人應該仔細觀察才能理解。

橘元周還說,古書裡都認為腳氣是風寒暑濕等外邪入侵所致,所以認為肥胖、皮膚白皙、肌肉柔軟的腳氣難治,而瘦弱、皮膚黝黑、肌肉堅硬的腳氣比較容易治。然而,我認為腳氣的根本原因是體內郁毒,而不是外邪入侵,就像天花是胎毒引起的,由於受到時令氣候的影響而發作,腳氣也是由於體內郁毒,受到時令氣候的影響而發作。天花會形成膿疱、結痂,所以不會再次發作。而腳氣沒有膿疱,即使治癒了,也可能在一年或兩年後復發。

復更發動也。視有其時氣所觸。而以為風寒暑濕即病腳氣者。因循舊貫。無如之何耳。夫肥白肉軟者毒輕。其治早則易治。瘦黑肉硬者毒盛。其治晚則難愈。何必以黑白瘦肥為易難哉。予經試多有因郁毒而見皮膚黑脹者。唯是以毒之輕重決吉凶。不強拘肥白瘦黑也。今驗之病者。

是說大信。

白話文:

復發的原因是受到時節氣候的影響。有些人認為風寒暑濕就會導致腳氣病,只是沿襲舊觀念,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其實,肥胖白皙、肉質柔軟的人,毒性較輕,治療得早便容易治癒;瘦弱黝黑、肉質堅硬的人,毒性較重,治療得晚則難以痊癒。何必執著於黑白瘦肥來判斷病情難易呢?我親身試驗過,許多人因鬱積毒素而導致皮膚黝黑腫脹,只憑毒性的輕重來決定吉凶,並非強求肥白瘦黑。如今驗證於病人身上,確實如此,可見此說法十分可信。

4. 論腳氣外發諸法

凡腳氣得之於侵雨涉水。或坐臥濕地。或勞動中風。或飢飽不時。若大兵之後。若凶慊之時者。皆系外因。宜發泄表氣運輸水血之劑。若雖屬於內因者。苟有表證。宜效此法。聖惠云。縱甚羸亦須微微通泄。亦宜時取汗是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下雨、涉水、坐在溼地上睡覺、工作過度導致受風寒、餓太久或是吃太多等情況引起的腳氣病,都是由外部因素引起,應該使用能幫助排泄、促進血液循環和調節身體機能的藥物治療。即使是內部原因造成的腳氣病,如果有出現症狀,也可以按照這個方法進行治療。《本草綱目》裡說:「即使病人非常瘦弱,也需要慢慢地排出毒素;同時也要適當地出汗。」

5. 論腳氣內疏急治諸法

腳氣不內外二因。凡有里症者。宜疏氣利水。若緩忽失治。勢必衝突至攻心。故少覺心下痞悶動氣在胸腹。則宜瓜茱檳樸之類。若至煩悶嘔吐。上氣衝心。則非金石鎮墜之品。則不能救。所以有急治之設也。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如果患有腳氣病且病因不明,應先疏通氣血、利尿排水。如果不積極治療,病情可能會加重並影響到心臟。因此,在感到胸部和腹部有阻塞感或疼痛時,可以使用如瓜蒂、枳實等藥物來改善情況。如果病情進一步惡化,出現煩躁不安、噁心想吐及呼吸困難的情況,就需要使用一些重礦石類的藥物纔能有效控制病情。這就是為什麼要立即進行緊急治療的原因。

6. 論腳氣內疏緩治諸法

腳氣之疾。古人以急治為要。然其證緩者。方劑亦不無斟酌。所以有內疏緩治之法也。

白話文:

古人的治療方法認為應立即處理腳氣病,但如果症狀較輕微,則需考慮使用不同的藥物配方來進行緩慢治療的方法。

7. 論腳氣滲利滌瀉諸法

腳氣固忌大泄大補。然水毒劇甚。有滔天之勢者。非峻瀉則不能救一時之急。況其滲尿疏泄之劑。在所專用乎。

白話文:

當治療腳氣病的時候,雖然要避免過度排泄和進食大量藥物,但是如果病情嚴重到像洪水猛獸一樣威脅生命安全,就必須使用強烈的清熱解毒方法來應對緊急情況。而且對於有助於利尿、通便的草藥,更應該被重視並使用。

8. 論腳氣滋養諸法

腳氣固忌補。古人有儆戒。然其人精氣虛。麻痹痿弱不振者。非滋補劑不能起之。濟生方云。入冬已後。須量人之盛衰。微加滋補。不然則氣血日衰。必使年年遇蒸熱而作。理之必然也。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對於腳氣病要避免進補,但若患者本身精神和氣力不足、肢體麻木無力的情況下,就必須使用滋補藥物來改善病情。《濟生方》指出,在冬季之後,應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適度地進行滋補,否則會導致血液循環日益衰退,每年在炎熱季節時就會再次發病,這是一定的道理。

9. 論腳氣灸法

孫思邈王燾專用灸炳。蓋取之於溫導經脈。宣通壅塞。如𤸷痹麻木。痿躄緩縱。拘急轉筋者。宜灸其腰腳。凡灸而不覺熱者。其毒深也。灸至覺熱為佳。凡灸炳加多無妨。待身體輕捷。然後可休矣。

千金云。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二三十壯。因此即愈不復發也。

又云。毒氣外滿。則灸漏其氣。內滿則藥驅之。

蘇恭曰。凡腳氣內須服藥攻擊。外須膏摩火灸發泄等。並是腳氣之要。

又云。凡人雖不患腳氣。但苦腳膝疼悶。灸此無不應手即愈。極為要穴。

又云。腳氣初發轉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或云承山穴凡宜腳氣其效勝於八處穴)

白話文:

孫思邈和王燾的灸法,主要是利用溫熱來疏導經脈,暢通阻塞。像是痺症、麻木、痿躄、緩縱、拘急轉筋等病症,都適合灸腰腳部位。如果灸的時候沒有感覺到熱,就代表毒氣很深,要灸到感覺到熱才好。灸的次數多些也沒關係,只要身體輕便了就可以停止。

《千金方》提到,想要預防疾病,只要在剛開始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就灸患處二十到三十壯,就能讓病症痊癒,不再復發。

《千金方》還提到,毒氣在外,就用灸法散發毒氣;毒氣在內,就用藥物驅散。

蘇恭說,腳氣的治療,內服藥物攻治,外用膏藥、摩熨、火灸等方法來發泄,才是治腳氣的關鍵。

《千金方》也提到,即使沒有患腳氣,只要腳膝疼痛難耐,灸這些穴位,都能立竿見影,效果非常明顯,是重要的穴位。

《千金方》還說,腳氣剛發作,出現抽筋的,可以灸承山穴和承筋穴。其中,承山穴對腳氣的效果,比其他八個穴位都要好。

外臺側子酒條云。須隨病內外灸三兩處以泄氣。

徐王曰。比見毒氣攻處疼痛如刺。隨病即灸。火徹便瘳。不拘上下。凡毒氣所沖。如賊欲出。得穴即出。豈在大門也。

唐論云。凡灸不廢湯藥。藥攻其內。灸泄其外。譬如開門驅賊。賊則易出。若閉戶逐之。賊無出路。當反害人耳。

丹溪心法云。外以附子末。津唾調敷湧泉穴。以艾灸之。引熱下行。

一閒齋云。腳氣初得腳弱痹疼。速可灸。並服越婢湯。惟急速治之。病輕者則愈。灸壯不多者。惟差復更發。或以年月日時發動者。至氣急殺人。慎之。

白話文:

外臺[側子酒]條云。須隨病內外灸三兩處以泄氣。

外臺[側子酒]篇說:必須根據病情的內外情況,在三兩處施灸,以排出體內病氣。

徐王曰。比見毒氣攻處疼痛如刺。隨病即灸。火徹便瘳。不拘上下。凡毒氣所沖。如賊欲出。得穴即出。豈在大門也。

徐王說:我曾經看到毒氣攻入的地方疼痛如針刺,便馬上根據病情施灸。火氣透達病處,病症就馬上痊癒。不論病症在上在下,凡是被毒氣衝擊的地方,就像賊人想要逃跑,只要找到了穴道,賊人就能順利逃出,難道不是因為找到了大門嗎?

唐論云。凡灸不廢湯藥。藥攻其內。灸泄其外。譬如開門驅賊。賊則易出。若閉戶逐之。賊無出路。當反害人耳。

唐論說:凡是施灸,不能廢棄湯藥治療。藥物從內部攻治,灸法從外部疏解。比喻就像開門驅趕賊人,賊人就容易逃出。如果關閉門戶追趕,賊人無路可逃,就會反過來傷害人。

丹溪心法云。外以[附子]末。津唾調敷湧泉穴。以艾灸之。引熱下行。

丹溪心法說:用[附子]末,用唾液調和,敷在湧泉穴,用艾灸之,將熱氣引導向下。

一閒齋云。腳氣初得腳弱痹疼。速可灸。並服越婢湯。惟急速治之。病輕者則愈。灸壯不多者。惟差復更發。或以年月日時發動者。至氣急殺人。慎之。

一閒齋說:腳氣初期出現腳弱麻痺疼痛,應立即施灸,並服用[越婢湯]。必須快速治療,病情輕微者即可痊癒。灸法不夠強烈的,只是暫時好轉,還會再次發作。甚至可能在年月日時發動,導致氣急而死,需謹慎對待。

10. 論腳氣攝養法

外臺云。不得露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腳。雖夏月常須著綿裩。至冬寒倍令兩脛溫暖。得微汗為佳。常令按摩數勞動關節。令氣血通暢。此養生之要。拒風濕之法也。

養老新書云。湧泉穴在足心。濕氣皆從此入。日夕之間。常以兩足赤肉。更次用一手握指。一手摩擦數百。多時覺足心熱。即將腳指略略動轉。倦則少歇。或令人擦之亦得。終不若自擦為佳。腳力強健。無痿弱痠痛之疾矣。

東垣曰。凡飲食之後。宜緩行二三百步。疲倦即止。如此則不能成壅也。

腳氣所因有濕邪中足。壅塞經脈而致者。有腎氣不足。飲水失道而致者。有高粱過度。脾胃濕鬱而致者。故預防之法。忌久坐陰濕地。或著滋濕衣。或冒霧而行。或步久雨乍晴地氣蒸過之處。忌食魚鳥餅粢一切厚味。忌大酒及醉睡。忌欲事達度。及醉後入房。忌久坐久立。及行步勞動。

俱失其節。慎茲五者。則不止腳氣。而諸病不生。誠久視之良訣也。(櫟蔭遺說)

白話文:

古人說,腳不能長時間暴露在風中,洗腳要用冷水,即使是夏天也要穿棉襪。冬天要格外注意保暖,雙腿要溫暖,稍微出點汗最好。經常按摩關節,讓氣血暢通,這是養生的關鍵,也是預防風濕的方法。

《養老新書》中記載,湧泉穴位於腳心,濕氣容易從這裡侵入。每天傍晚,可以用雙手握住腳趾,另一手摩擦腳心,持續摩擦數百下,直到感覺腳心發熱,再稍微活動腳趾,累了就休息一下。也可以請別人幫忙按摩,但自己按摩效果更好。這樣做可以讓腳力強健,避免腿腳無力、酸痛等問題。

李東垣說,飯後要緩慢走動兩三百步,感到疲倦就停下來,這樣就不容易積食。

腳氣的病因包括濕邪入侵足部,阻塞經脈;腎氣不足,飲水不當;過度食用高粱,脾胃濕氣鬱結。因此,預防腳氣要避免長時間坐在陰濕的地方,穿著潮濕的衣服,在霧中行走,或是在雨後剛放晴,地面蒸氣過多的時候行走;忌食魚肉、餅類、糯米等厚味食物;忌飲酒過度和醉酒後睡眠;忌房事過度和醉酒後同房;忌長時間坐立或勞動。

這些都是養生之道,只要注意這五點,不僅可以預防腳氣,還能避免其他疾病。這真是長久保持健康的重要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