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概論》~ 腳氣概論 (3)
腳氣概論 (3)
1. 論腳氣由腎虛
外臺蘇長史論云。腳氣之為病。本由腎虛多中肥溢肌膚者。無問男女。若瘦而勞苦。肌膚薄實。皮膚厚緊者。縱患亦無死憂。濟生方云。觀夫腳氣皆由腎虛而生。然婦人亦有病腳氣者。必因血海虛。乘宿塊嗔恚哀慼悲傷。遂成斯病。兼令婦人病此者眾也。知婦人血海虛而得之。與男子腎虛類矣。治婦人之法。與男子用藥固無異。但兼以治憂恚藥。無不效也。
白話文:
外部蘇長史在他的論述中提到,腳氣這種疾病,主要源於腎臟功能的虛弱,通常發生在身體肥胖、肌肉鬆弛的人身上,不分性別。然而,如果一個人身材瘦削,平時勞苦,且皮膚堅韌厚實,即使罹患腳氣,也沒有生命危險。
《濟生方》則進一步指出,腳氣病的根本原因在於腎虛。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也會患有腳氣,這通常因為她們血液中的營養物質不足,加上長期的情緒壓抑,如憤怒、悲傷等,進而引發此病。由此可見,女性患有腳氣,和男性因腎虛導致腳氣的道理是一樣的。
治療女性腳氣的方法,和治療男性腳氣的方法並無二致。只是在治療過程中,還需加入一些調理情緒的藥物,效果會更佳。
2. 論腳氣有內外
景岳全書云。腳氣之因有二。一則自外而感。一則自內而致也。自外而感者。以陰寒水濕雨霧之氣。或坐臥濕地。致令濕邪襲人皮肉筋脈。而凡清濕襲虛。則病始於下。致為腿足之病。此外因也。自內而致者。以肥甘過度。酒醴無節。或多食乳酪濕熱等物。致令熱壅下焦。走注足脛。
面目漸腫痛。或上連手節者。此內因也。然在古人謂南方卑濕。病多外因。北方嗜酒酪。病多內因。此固一說。然北方亦有寒濕。南方豈少酒濕。此固不必分南北。按此說本出李杲醫學發明。醫學正傳。醫燈續焰。亦有說可參考焉。
白話文:
【討論腳氣病的內外成因】
根據《景嶽全書》的描述,腳氣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外部環境引發,另一種是身體內部因素導致的。由外部環境引發的腳氣病,通常是因為接觸了陰冷、水濕、雨霧的氣候,或是坐在或睡在潮濕的地面上,導致濕氣侵入皮膚、肌肉和筋脈。當清濕之氣侵襲虛弱之處,疾病通常從下肢開始,進而造成腿部和腳部的問題,這就是外部環境導致的腳氣病。而由身體內部因素導致的腳氣病,主要是因為過度食用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或是飲酒無節制,或者大量攝取乳酪等濕熱性的食物,導致熱氣在下焦部位積聚,影響到足部和小腿的血液循環。
當面部逐漸出現腫脹疼痛,甚至影響到手部關節,這就是由身體內部因素導致的腳氣病。在古人的觀念中,認為南方氣候濕熱,腳氣病多是由外部環境導致;北方人喜愛飲酒和吃乳酪,腳氣病多是由身體內部因素導致。這種說法固然存在,但是北方也有寒冷潮濕的環境,南方也不乏喜愛飲酒的人羣,因此,我們不必刻意區分南北。這個觀點最早出自李杲的《醫學發明》,《醫學正傳》和《醫燈續焰》也有相關的描述可供參考。
3. 論腳氣有乾溼
千金云:腳氣不得一面以腫為候。亦有腫者,有不腫者。其小腹頑痹不仁者,腳多不腫。小腹頑痹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者,名腳氣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外臺許仁則曰:有乾濕二腳氣。濕者腳腫,乾者腳不腫,漸覺枯燥,皮膚甲錯。聖濟云:腳氣有乾濕之異者,蓋陰陽所自分也。
在藏為陰,在府為陽。然皆由風濕毒氣乘虛而入,其證大同小異。故乾腳氣之狀,血脈否澀,皮膚𤸷痹,脛細痠疼,食減體瘦,藏府秘滯,上衝煩悶。濕腳氣之狀,腳先腫滿,或下注生瘡,肌汁流下,兩腳熱疼,上攻心腹,咳嗽喘急,面浮膝腫,見食嘔吐。馮魯瞻曰:凡腫者名濕腳氣者,
筋脈弛長而軟,或浮腫是也。治宜利濕疏風。如不腫者,名乾腳氣者。乾即熱也,筋脈踡縮攣痛,枯細而不腫者是也。治宜潤血清燥。有從外感者,有從內傷者,其為濕熱則一而已。林氏活人編云:腳氣治法,乾腳氣初則疏散,中則和解,末則潤下。濕腳氣初亦疏散,中亦和解,
末則宜乎清補。婦人腳氣亦有乾濕之別。顧氏曰:今揚地俗呼亦有公母之稱。公腳氣其痛也腫而色白,治之縱愈,不能望其生育,因其血氣大虧,經必過期而至,慳澀無多。母腳氣其痛也,腫而色紅,其熱如烙,經多先期而至,治之如法,尚可望其生育。
白話文:
【討論腳氣病有乾性與濕性之分】
《千金方》提及,診斷腳氣病不能單純以腳部是否腫脹作為判斷標準,有些患者腳會腫,有些則不會。如果小腹部感覺麻木、失去知覺的,腳通常不會腫脹。這種情況下,小腹麻木後三到五天,若出現嘔吐的症狀,這被稱為腳氣病侵入心臟,患者可能隨時瀕臨死亡。許仁則在《外臺祕要》中指出,腳氣病有乾性和濕性兩種,濕性的腳會腫脹,乾性的腳則不會,且腳部會逐漸變得乾燥,皮膚粗裂。《聖濟總錄》提到,腳氣病之所以有乾性與濕性之分,是由於人體陰陽平衡的狀態不同所致。
在體內臟腑為陰,在體表臟腑為陽,但無論哪一種,都是由於風濕毒氣趁虛入侵身體所導致的,症狀雖然大同小異,但還是有所區別。乾性腳氣病的特徵是血液循環受阻,皮膚麻木,小腿纖細且痠痛,食慾減退,身體消瘦,臟腑功能下降,感到煩悶。濕性腳氣病的特徵是腳先開始腫脹,可能會在腳部下方長出潰瘍,肌肉組織液體流出,兩腳熱痛,病情向上蔓延影響心臟和腹部,引發咳嗽、呼吸困難,臉部浮腫,膝蓋腫脹,看到食物就想嘔吐。
對於腳部腫脹的濕性腳氣病,治療應以利尿排濕和疏通風氣為主。對於沒有腫脹的乾性腳氣病,因"乾"即是"熱",特徵為筋脈緊縮、疼痛,腳部枯瘦但不腫脹,治療應以滋潤血液、清熱去燥為主。腳氣病可能由外部感染引起,也可能由內部傷害造成,但都與濕熱有關。林氏《活人編》提到,治療腳氣病的原則,對乾性腳氣病,初期應疏散邪氣,中期應調和,後期應潤腸通便;對濕性腳氣病,初期和中期同樣應疏散邪氣和調和,但在後期則應以清熱補養為主。
女性的腳氣病也有乾性與濕性之分。顧氏指出,現在揚州地區的俗稱中,還會將腳氣病區分為「公」和「母」兩種。「公」腳氣病的特徵是腳部腫脹且顏色蒼白,即使治癒,患者生育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其血氣大量流失,月經週期延遲,且量少。「母」腳氣病的特徵是腳部腫脹且顏色紅潤,像被烙鐵燒過一樣,月經多在預期前來臨,只要按規定治療,仍有望恢復生育能力。
4. 論腳氣脈異他病
腳氣之脈。大抵浮弦,起於風。濡弱,起於濕。洪數,起於熱。遲澀,起於寒。沉而伏,為毒在筋骨。指下澀澀不調,為毒在血分。而又有一種可惡之脈。巢源云:病人脈浮大而緊駃,此是三品之中最惡脈也。或沉細而駃者,此脈正與浮大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
治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其形或尚可,而手腳未及至弱,數日之內上氣即死。小品云:脈浮大者病在表,沉細者病在裡。脈浮大緊駃者,三品之中最惡脈也。按駃脈腳氣之外鮮觀,而嬰兒或傷寒問有之。傷寒總病論云:脈朝夕駃者實癖也,可下之。朝平夕駃者,非癖也,不可下。
駃謂數脈六七至者也。幼幼新書引嬰童寶鑑云:兒三歲至七歲,其脈駃一息七八至為平。蓋嬰兒性聲高脈急,固非大人之比。而腳氣與傷寒,邪勢猖獗,不可摸捉,故現此脈狀也。
白話文:
【討論腳氣與其它疾病的脈象差異】
談到腳氣病的脈象,一般來說,如果脈象呈現浮弦,通常是由風邪所引起的;若脈象顯得濡弱,則多由濕邪造成;脈象若是洪數,表明體內有熱;遲澀的脈象,則表示身體受寒。脈象深沉且隱伏,可能顯示毒素已深入筋骨;若在診脈時感覺到脈象澀澀不流暢,這可能是毒素在血液中。還有一種令人擔憂的脈象,巢氏源典中記載:患者脈象浮大而緊硬,這是腳氣病中最糟糕的脈象之一。或者脈象沉細又緊硬,這種脈象與浮大緊硬同樣是不好的徵兆。脈象浮大的人,病在體表;脈象沉細的人,病在體內。
治療方法大致相同,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療策略。即便外表看起來還好,但如果手腳力量減弱,幾天內就可能因呼吸困難而死亡。小品書中說,脈象浮大的人,病在表面;脈象沉細的人,病在體內。脈象浮大緊硬,是腳氣病中最嚴重的脈象。據瞭解,緊硬的脈象在腳氣病之外很少見,但在嬰兒或感冒患者身上偶爾會出現。傷寒總病論中提到,一天早晚脈象都緊硬的人,可能有實癖,可以使用瀉下法治療;若白天正常,晚上脈象才緊硬,這不是實癖,不能用瀉下法。
緊硬是指脈搏每分鐘跳動六七次以上。幼幼新書引用嬰童寶鑑中的說法:小孩從三歲到七歲,脈象緊硬,每分鐘跳動七八次是正常的。因為嬰兒本來聲音高亢,脈搏急促,與成人不同。而腳氣和傷寒等疾病,病毒肆虐,難以控制,因此會出現這種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