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田昌春等

《腳氣概論》~ 腳氣概論 (1)

回本書目錄

腳氣概論 (1)

1. 論腳氣異名

千金方曰。黃帝云緩風濕痹是也。外臺引蘇長史論曰。晉宋以前。名為緩風。古來無腳氣名。後以病從腳起。初發因腫滿。故名腳氣也。醫說曰。腳氣古謂之緩風。又謂之厥者。是古今之異名也。楊大受曰。古無腳氣。內經名厥。兩漢名緩風。宋齊謂腳氣。張景岳曰。腳氣之說。

古所無也。自晉蘇敬始有此名。然其腫痛麻頑。即經之所謂痹也。其縱衍緩不收。即經所謂痿也。其甚而上衝。即經之所謂厥也。

白話文:

《千金方》記載:黃帝說,緩風濕痹就是這種病症。

《外臺秘要》引用蘇長史的論述說:晉宋以前,這種病叫做「緩風」。古代並沒有「腳氣」這個名稱。後來因為病症從腳部開始,初期發作時會腫脹,所以才稱為「腳氣」。

醫學書籍記載:腳氣在古代叫做「緩風」,又叫做「厥」。這是古今不同的名稱。

楊大受說:古代沒有「腳氣」這個說法,《內經》稱為「厥」,兩漢時期稱為「緩風」,宋齊時期才稱為「腳氣」。

張景岳說:「腳氣」這個說法,古時候並沒有。從晉朝蘇敬開始才有了這個名稱。但是,腳氣的腫痛麻木,就是經書中所說的「痹」;腳氣的肢體鬆弛無力,就是經書中所說的「痿」;腳氣嚴重到向上蔓延,就是經書中所說的「厥」。

2. 論腳氣即古尰疾

毛詩小雅巧言篇云。既微且尰。鄭玄箋云。此人居下濕之地。故生微腫之病。人憎惡之。故言女勇伊何。何所能也。是也。

白話文:

《毛詩小雅》中的「巧言」篇章說:「既微且尰。」鄭玄在旁邊寫了一段註解,說明這個人住在溼氣重的地方,所以得了輕微浮腫的疾病。人們都討厭他,因此有人問道:「你那麼勇敢,能做些什麼呢?」就是這個意思了。

3. 論腳氣即古重膇

左傳韓獻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易覯則民愁。民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病。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通鑑陸遜上疏云。郁霧冥其上。鹹水蒸其下。善生流腫。轉相汙染。胡三省注曰。流腫者謂毒氣下流足為之腫。古人謂之重膇。今人謂之腳氣。

白話文:

韓獻子說,郇瑕氏這地方土質薄,水位淺,容易出現惡氣。惡氣容易出現,百姓就會憂愁,百姓憂愁就會導致土地貧瘠。因此,那裡的人容易得沉溺、重膇的疾病。不如新田那邊土質厚,水位深,居住在那裡就沒有疾病。汾水和澮水可以流走那裡的惡氣。陸遜上書說,那裡有鬱霧籠罩,鹹水蒸騰,容易生出流腫,並且互相傳染。胡三省註解說,流腫是指毒氣向下流入足部,導致腫脹,古人稱之為重膇,今人稱之為腳氣。

4. 論腳氣即古呰窳

史記曰。楚越之地。烹海為鹽。飰稻羹魚。地勢饒食。不待賈而足。以故呰窳。注呰弱也。窳病也。羸弱而足病也。枚乘七發云。手足隋窳。季善注曰。窳弱也。千金云。此病發初得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云。腳弱者即其義也。按腳弱始見名醫別錄。及通鑑晉安帝義熙六年條。而腳氣名亦見梁武帝書。則其來尚矣。

白話文:

《史記》記載:「楚越之地,以海水煮鹽,飲食以稻米和魚羹。當地物產豐饒,食物充足,不需經商買賣就能自給自足。因此,百姓安逸懶惰,身體虛弱,容易生病。這是因為他們飲食過於精細,缺乏鍛鍊,導致體質羸弱,容易患上足疾。」

枚乘《七發》中說:「手足筋骨軟弱無力。」季善注釋:「窳,指軟弱無力。」

《千金方》記載:「此病初發時,先從腳部開始,接著小腿腫脹。當時的人稱之為『腳氣』。 」

深師說:「『腳弱』指的是腳部無力,也就是腳氣。」

按:最早見於《名醫別錄》和《通鑑》晉安帝義熙六年記載的「腳弱」,以及梁武帝書中出現的「腳氣」,表明這種疾病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了。

5. 論腳氣即素靈痿厥

生氣通天論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王冰注云。陰陽應象大論曰。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故濕氣之資發為痿厥。厥謂逆氣也。異法方宜論云。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王冰注云。濕氣在下。故多病痿弱氣逆及寒熱也。

按素靈稱痿厥者。皆當作蹶。後世所謂腳氣是也。王冰注曰。厥論云。厥謂氣逆上也。世謬傳為腳氣。廣飾方論焉。後人皆主王說。但林億千金方凡例云。古以蹶為腳氣。雞峰方云。夫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法土德之用而生物也眾。故中國之人食雜而不勞。是以多痿厥。今考素問五藏生成論。

白話文:

古籍記載,秋季容易受潮濕影響,導致氣逆上咳,進而引發痿厥。痿厥是指氣逆上衝,也就是現代所說的腳氣。由於濕氣容易損害皮肉筋脈,因此容易導致痿厥。而中央地區地勢平坦濕潤,容易滋生濕氣,加上當地人飲食雜而不勞,所以容易患上痿厥、寒熱等病症。

血凝於足者為厥。及痿厥之厥。皆蹶字之義。竟與厥論所說之厥不同。說文蹶僵也。呂氏春秋盡數篇。處足則為痿為蹶。本生篇招蹶之機。重己篇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後世所稱腳氣。而高誘注以逆。寒寒疾釋之。是以厥解蹶。謬也。按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云。痿厥足痹亦同義。

醫學綱目云。腳氣頑痹厥痛為痹厥。足痿軟不收為痿厥。腳氣衝心為厥逆。恐泥矣。

白話文:

古代醫書中,將血液凝結在足部稱為「厥」,並將「痿厥」中的「厥」也解釋為「蹶」,認為它們都與「蹶」字的意義相關,意指僵硬、無力。但這種說法與「厥論」中所提到的「厥」並不一致。《說文解字》中解釋「蹶」為「僵也」,《呂氏春秋》中也提到「處足則為痿為蹶」,將「蹶」與「痿」聯繫起來。因此,「厥」字的含義可能與「蹶」字有所不同。後世將「腳氣」稱為「厥」,而高誘將「厥」解釋為「逆」,並用「寒寒疾」來釋義,這種說法可能是不正確的。

《靈樞經》中指出,「痿厥足痹」三者意義相同,都屬於一種病症。《醫學綱目》中則認為「腳氣頑痹厥痛」為「痹厥」,「足痿軟不收」為「痿厥」,「腳氣衝心」為「厥逆」,這些說法可能過於籠統,需要進一步考證。

6. 論腳氣天下遍有

千金云。近來中國士大夫。雖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風氣混同。物類齊等所致之耳。外臺蘇長史論云。近入京以來。見在室女及婦人或少年學士得此病者。皆以不在江嶺。庸醫不識以為他病。皆錯療之。多有死者。風氣毒行。天下遍有。非獨嶺間也。

白話文:

《千金方》中說,最近中國的士大夫們,雖然沒有到過江表(長江以南),也有人患上這種病。這都是因為當今天下風氣混雜,物類齊等造成的。

外臺蘇長史在論述中說,最近入京以來,看到許多未出嫁的女子、婦人和少年的學士都得了這種病。因為他們不在江嶺,庸醫不認識這種病,誤以為是其他病,都用錯誤的方法治療,結果很多人都死了。風氣的毒性蔓延,天下各地都有,不只是江嶺一帶。

7. 論漢土腳氣古今異治

劉茝庭曰。唐以上所謂腳氣。即今之腳氣。而宋以降所謂腳氣。蓋不過尋常腳痹腳痛等。而所為腳氣。殆非今之腳氣。豈風會變遷。時有不同乎。又曰焉知後來腳氣。更非今日之腳氣。醫者宜同時措施已。按本邦腳氣病。始見於日本後紀大同三年藤原緒嗣辭職表。而天元中丹波康賴著醫心方。

立腳氣一門。鑿鑿論此病。降至嘉元之間。梶原性全著萬安方。亦載其治方百餘首。則知我邦千年以來。已有斯病也。厥後四海鼎沸。干戈相接。此病寥寥莫聞。迨近世再盛。其症候與晉唐所論同轍。是亦風會變遷。時有不同也。

白話文:

劉茝庭說:唐朝以前所說的腳氣,就是現在的腳氣。而宋朝以後所說的腳氣,不過是普通的腳麻腳痛之類的疾病,並非現在的腳氣。難道是風氣變遷,時代不同了嗎?又說:誰知道將來腳氣又會不會變成跟現在不一樣的疾病?醫生應該要隨時隨地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措施。

根據記載,日本腳氣病最早出現於日本後紀大同三年藤原緒嗣辭職表。天元[中丹]波康賴著《醫心方》時,特地建立了腳氣一門,詳細論述這種疾病。到了嘉元年間,梶原性全著《萬安方》,也記載了治療腳氣的藥方一百多種。可見,我國千年以來已經有腳氣病了。之後,天下動盪不安,戰亂頻仍,腳氣病就很少聽說了。直到近代才又盛行起來。它的症狀和晉唐時期所記載的相同,這也是風氣變遷,時代不同的緣故。

8. 論本邦腳氣古今異證

香川景與曰。腳氣之證。漢唐錯家。所論腳弱腫滿氣急衝心。及不仁麻痹等之症。吾邦振古以來曾無之。但有腳氣痹痛之症耳。故不別立一門。而附諸痛痹。先人已故。自寶曆年間。始有斯病。其證候全若漢唐諸家所論。然多發於夏秋之間。春冬稀有之。多在男子壯年之人。

在弱齡之人。及婦人者甚鮮矣。爾來此病盛行。死者亦不少矣。蓋此病雖自足發。而病根在腹。故心下解豁者。縱令諸症重者多易愈。心下硬緊則難治。可觀其根在腹也。又有蓄瘀血瘀汁之人。兼時氣而發者也。恰如疥癬用速愈法。而內攻毒氣入腹水脹氣急者。故欲治此症者。

不問足。須問腹如何。雖腫消麻解。而腹裡病不除。必再發。可不慎哉。

白話文:

香川景與說:「腳氣的症狀,漢唐醫家所論述的,例如腳弱腫滿、氣急衝心、以及不仁麻痹等症狀,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從未出現過。只出現過腳氣痺痛的症狀而已,所以沒有另外設立一個門類,而是附屬於痛痺之中。先人已故,自寶曆年間開始,才出現這種疾病。其症狀完全符合漢唐諸家所論述的。然而多發生於夏秋之間,春冬少見。多見於男子壯年之人,在弱齡之人和婦人身上則很少見。

自此之後,這種疾病盛行,死者也不少。因為這種疾病雖然從腳部發病,但病根在於腹部。因此心下解豁的人,即使症狀嚴重,也容易治癒。心下硬緊則難治,可見病根在於腹部。此外,還有一些積瘀血瘀汁的人,遇上時氣便會發病。就像疥癬使用快速治癒的方法,而內攻毒氣入腹水脹氣急的人,所以想要治癒這種疾病,不應該只看腳,必須詢問腹部的情況。即使腫消麻解,但腹部疾病沒有消除,必定會再次發作,不可不慎啊!」

9. 論腳氣由風毒

千金云。夫風毒之氣。皆起於地。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腳。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頭項也。劉茝庭曰。今推真人意。蓋寒暑風濕鬱蒸傷人。皆名風毒。非別有風毒者。

白話文:

古人說:「風邪和毒素都從地面產生,地面的寒冷、炎熱、風雨、溼氣都會形成蒸汽,人的雙腳經常踩踏在上面,因此風邪和毒素侵入人身體時,一定會首先影響到雙腳。如果長時間不痊癒,就會逐漸蔓延至全身各部位。」劉茝庭則表示:「現在我們理解真人的意思,就是指寒暑風濕等悶熱的天候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都被稱為風毒,並不是另外有一種叫做風毒的東西存在。」

10. 論腳氣因飲氣下流

外臺許仁則曰。腳氣有數種。有飲氣下流以成腳氣。飲氣即水氣之漸。亦有腎氣先虛。暑月承熱。以冷水洗腳。濕氣不散。亦成腳氣。李東垣曰。夫乳酩醇酒者。濕熱之物。飲之屬也。加以奉養太過。亦滋其濕。水性潤下。氣不能呴。故下注於足脛。積久而成腫滿疼痛。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

白話文:

外臺《傷寒論》中,許仁則說道:腳氣有許多種。有一種是飲氣下流而導致的腳氣。飲氣就是水氣逐漸積聚。還有一種是腎氣先虛,夏天炎熱,用冷水洗腳,濕氣無法散去,也會導致腳氣。

李東垣則說:凡是飲用乳酪、美酒等濕熱之物,屬於飲氣之屬。再加上過度滋補,也會加重濕氣。水性潤下,氣無法溫煦,所以會向下流注到足脛,久而久之就會腫脹疼痛。這是飲食下流導致的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