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田昌春等

《腳氣概論》~ 腳氣概論 (1)

回本書目錄

腳氣概論 (1)

1. 腳氣概論

2. 腳氣統論

3. 論腳氣異名

千金方曰。黃帝云緩風濕痹是也。外臺引蘇長史論曰。晉宋以前。名為緩風。古來無腳氣名。後以病從腳起。初發因腫滿。故名腳氣也。醫說曰。腳氣古謂之緩風。又謂之厥者。是古今之異名也。楊大受曰。古無腳氣。內經名厥。兩漢名緩風。宋齊謂腳氣。張景岳曰。腳氣之說。

古所無也。自晉蘇敬始有此名。然其腫痛麻頑。即經之所謂痹也。其縱衍緩不收。即經所謂痿也。其甚而上衝。即經之所謂厥也。

白話文:

【討論腳氣的不同名稱】

《千金方》提到,黃帝所說的緩風濕痹就是腳氣。《外臺祕要》引用蘇長史的理論表示,在晉宋時期之前,這種病症被稱為緩風。在古代並沒有腳氣這個名稱,後來因為這種病通常從腳部開始,初期症狀會出現腫脹和滿悶的情況,所以就命名為腳氣。

醫學解釋說,腳氣在古代被稱作緩風,又或者稱之為厥,這些都是從古至今對這種病症的不同稱呼。楊大受指出,古代並無腳氣這個名稱,《黃帝內經》中稱之為厥,兩漢時期則稱為緩風,到了宋齊時期才開始稱之為腳氣。

張景嶽認為,腳氣這個詞語在古代並不存在。自晉朝蘇敬開始有了腳氣這個名稱,但其實腳氣的腫痛、麻木無力,就是經典中所描述的痹症;而其延展緩慢、難以控制的特徵,就是經典中的痿症;若病情嚴重向上蔓延,就是經典中所說的厥症。

4. 論腳氣即古尰疾

毛詩小雅巧言篇云。既微且尰。鄭玄箋云。此人居下濕之地。故生微腫之病。人憎惡之。故言女勇伊何。何所能也。是也。

白話文:

《討論腳氣病,即古代所稱的尰疾》

內容:《毛詩.小雅.巧言篇》中有提到「既微且尰」。鄭玄在註解中說明,這句話指的是居住在地勢低濕地方的人,所以會產生輕微水腫的病症。因為人們對此病的不喜與厭惡,所以才會有「女勇伊何?何所能也?」的疑問,意思是說,你這種情況還能做什麼呢?這就是對腳氣病的描述。

5. 論腳氣即古重膇

左傳韓獻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易覯則民愁。民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病。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通鑑陸遜上疏云。郁霧冥其上。鹹水蒸其下。善生流腫。轉相汙染。胡三省注曰。流腫者謂毒氣下流足為之腫。古人謂之重膇。今人謂之腳氣。

白話文:

《討論腳氣病即古時所稱的重膇》

左傳中韓獻子曾說,郇瑕之地土地瘠薄,水源淺少,容易出現環境問題。一旦環境惡化,人民就會感到煩惱。人民生活困苦,環境衛生條件就更差,這樣的情況下,便會產生沉溺於水中和患上重膇病的問題。而新田地則不同,那裡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居住在那裡的人不容易生病。汾澮兩條河流可以沖走污染物,保持環境清潔。

歷史上的陸遜在上疏中提到,有些地方上空籠罩著濃厚的霧氣,下方則是鹹水蒸騰,這種環境非常適合疾病滋生,尤其是導致流腫病的蔓延,這種疾病會相互感染。胡三省註解說,所謂的「流腫」,是指毒氣向下流動導致腳部腫脹。古人稱這種病為「重膇」,而我們現在則稱之為「腳氣病」。

6. 論腳氣即古呰窳

史記曰。楚越之地。烹海為鹽。飰稻羹魚。地勢饒食。不待賈而足。以故呰窳。注呰弱也。窳病也。羸弱而足病也。枚乘七發云。手足隋窳。季善注曰。窳弱也。千金云。此病發初得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云。腳弱者即其義也。按腳弱始見名醫別錄。及通鑑晉安帝義熙六年條。而腳氣名亦見梁武帝書。則其來尚矣。

白話文:

《史記》裡提到,楚越一帶的地方,他們用海水煮鹽,吃的是米飯與魚類烹煮的佳餚。由於地理環境優越,食物豐富,不必依靠商販交易就能自足。因此,當地居民身體狀態常常呈現疲弱、病態。其中,“呰”指的是虛弱,“窳”指的是疾病,合起來就是形容一種身體羸弱且足部有病的情況。枚乘在《七發》中描述過,手足出現了疲弱無力的症狀。季善註釋說,這就是“窳弱”的意思。在《千金方》中記載,這種疾病剛開始發作時,通常都是從腳部開始,接著小腿就會開始腫脹,當時的人們稱之為“腳氣”。《深師方》中則表示,所謂的腳弱就是這個意思。據考證,“腳弱”一詞最早出現在《名醫別錄》以及《資治通鑑·晉安帝義熙六年》條目中。“腳氣”這個名詞也在梁武帝的書中有所提及,由此可見,這種疾病已經存在很久了。

7. 論腳氣即素靈痿厥

生氣通天論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王冰注云。陰陽應象大論曰。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故濕氣之資發為痿厥。厥謂逆氣也。異法方宜論云。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王冰注云。濕氣在下,故多病痿弱氣逆及寒熱也。

按素靈稱痿厥者,皆當作蹶。後世所謂腳氣是也。王冰注曰。厥論云。厥謂氣逆上也。世謬傳為腳氣,廣飾方論焉。後人皆主王說。但林億千金方凡例云。古以蹶為腳氣。雞峰方云。夫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法土德之用而生物也眾,故中國之人食雜而不勞,是以多痿厥。今考素問五藏生成論,

血凝於足者為厥。及痿厥之厥,皆蹶字之義。竟與厥論所說之厥不同。說文蹶僵也。呂氏春秋盡數篇,處足則為痿為蹶。本生篇招蹶之機。重己篇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後世所稱腳氣,而高誘注以逆,寒寒疾釋之。是以厥解蹶,謬也。按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云。痿厥足痹亦同義。

醫學綱目云。腳氣頑痹厥痛為痹厥,足痿軟不收為痿厥,腳氣衝心為厥逆。恐泥矣。

白話文:

根據《生氣通天論》所述,如果秋天受了濕氣的傷害,會導致氣息上逆,引起咳嗽,進而發展成為痿厥。王冰註釋道,《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地上的濕氣影響人體,會傷害到皮膚、肌肉和筋脈。因此,由濕氣引發的疾病,常見的就是痿厥。其中,"厥"是指逆氣的現象。《異法方宜論》中講述,在中原地區,地勢平坦且濕度高,是萬物生長的地方。當地居民飲食多樣,但不常勞動,所以他們的疾病多是痿厥和寒熱交錯的症狀。王冰解釋,由於濕氣聚集在下方,所以這種地區的人們容易患上肢體疲弱、氣逆和寒熱的疾病。

按照《素靈》的記載,所謂的痿厥,實際上應該理解為"蹶"。這在後世被稱為腳氣。王冰在註釋中提到,"厥"通常指的是氣息上逆至頭部的現象,但世人誤以為這是腳氣,並沿用了這個錯誤的理解,導致各種治療腳氣的方法層出不窮。後世醫家多遵從王冰的解釋。然而,林億在《千金方》的凡例中指出,古時的"蹶"就是現在所說的腳氣。在《雞峯方》中也有類似的描述,認為中原地區地勢平坦,濕氣重,人們因飲食多樣但缺乏運動,所以多有痿厥的問題。經考察《素問·五臟生成論》,其中提到"血凝於足者為厥"以及"痿厥之厥",這些"厥"字的含義,其實都是指"蹶"。"蹶"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僵倒"的意思。在《呂氏春秋·盡數篇》中,提到足部問題時,用了"痿"和"蹶"來形容。在《本生篇》中有"招蹶之機"的說法,而在《重己篇》中則有"多陰則蹶,多陽則痿"的描述。這些後世所稱的腳氣,高誘在註釋中以"逆寒"、"寒疾"來解釋,而把"厥"理解為"蹶",這是錯誤的。《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中也提到,"痿厥足痹"的意義相同。

《醫學綱目》中提到,腳氣引起的頑固性麻痺和劇烈疼痛被稱為"痹厥";如果腳部無力、無法活動,則是"痿厥";當腳氣影響到心臟,造成氣息上沖的現象,則被稱為"厥逆"。然而,這樣的區分可能有些混淆不清。 以上是對古代中醫文獻中關於腳氣(痿厥)的現代化解釋。

8. 論腳氣天下遍有

千金云。近來中國士大夫。雖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風氣混同。物類齊等所致之耳。外臺蘇長史論云。近入京以來。見在室女及婦人或少年學士得此病者。皆以不在江嶺。庸醫不識以為他病。皆錯療之。多有死者。風氣毒行。天下遍有。非獨嶺間也。

白話文:

《千金要方》提到,近期即使未曾遠渡江南的人們,也有不少人無緣無故地罹患腳氣病。這主要是因為當今時代,各地的環境氣候趨於一致,各種疾病不分地域,都能普遍出現所導致的。《外臺祕要》中的蘇長史討論到,自從近年來進入京城,看到不少室女、婦女以及年輕學士得了這種病,他們都因為身處非江南地區,而被一些醫術平庸的醫生誤診為其他疾病,進行錯誤的治療,結果導致許多患者死亡。由此可見,這種由風氣帶動的毒素已經遍佈全國,並非僅限於江南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