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田昌春等

《腳氣概論》~ 博濟堂記

回本書目錄

博濟堂記

1. 博濟堂記

夫堯舜大聖也。其德蕩乎巍乎。薄海蒼生咸蒙其澤。而孔子言其病諸者,深贊其能事極功之底於濟眾也。今欲以醫之小技,體天地之心,而成天地之大德,其責抑亦大矣。今茲明治十一年戊寅秋八月,岡田柔克,高島祜啟,下條貞固,清川念祖,淺田子誠,松山資剛等,奉官准,創病院於鳳闕之北本兩替坊。名曰博濟堂。蓋取諸孔子之語云,諸君推(惟常)為長。亦今(惟常)為之記。(惟常)固辭不可,乃記曰:恤孤養疾之典,本屬古制。管子曰:有痼疾不能自存者,官收而衣食之。南齊書文惠太子與金陵王子良,立疾館以養窮人。後魏書宣武詔太常立一館,使京畿內外疾者,咸令居處便醫治之。舊唐書武宗紀,廢天下僧寺,尋以悲田養病坊,僧尼還俗,無人主持,恐殘疾無以自給,乃命兩京量給寺田,諸州或七頃或十頃,擇本所耆老勾當。宋史徽宗紀,崇寧九年,置安濟坊,養民之貧病者,仍令諸郡縣給養。夷堅志亦云:崇寧間設孤老院以養孤老,安濟坊以養病人。自是周末迨六朝唐宋,已著為令甲,而未聞有醫人相會,以私力救活者也。今諸君與有志之徒相議,出力捐費創開此館,將體天地好生之大德,以舉博施普濟之法,可謂古今未曾有之義舉矣。古昔蘇軾知杭州,裒羨緡二千黃金五十兩,作病坊以處病者。常楙知廣德軍,亦置慈幼局。諸君抑其流亞耶?夫醫之處世,不為則已,苟為之,必濟疾苦施仁術,以成一世之軏乃足矣。況復創此院,以敬其德業,嘉惠後人,其功於此道果為如何?(惟常)老景頹唐,鹿鹿無所為,心恆歉焉。然幸遭此盛舉,深欣仰名賢后先濟美,合博濟人民之意,故謹稽古典為之記。慄園淺田惟常謹識。

白話文:

[博濟堂記]

堯舜是歷史上的偉大聖人,他們的道德高尚,海內外的百姓都受到他們的恩澤。孔子曾提到他們的不足,實際上是在高度讚揚他們濟助眾人的極致能力。現在,我們希望用醫學這項小技藝,來體現天地的愛護之心,並成就天地的大德,這樣的責任確實重大。今年,明治十一年的秋季八月,岡田柔克、高島祜啟、下條貞固、清川念祖、淺田子誠、松山資剛等人,獲得了官方的認可。

在鳳闕北方的本兩替坊創建了一家病院,命名為「博濟堂」。這個名字取自孔子的語言,當時諸君推選「惟常」為領導,也由「惟常」來寫這篇記述。「惟常」堅決辭讓,但最終還是寫下了這段文字。對於照顧孤兒和病患的傳統,原本就是古已有之。管子曾說過,對於那些有慢性疾病無法自活的人,官府應該收容並供應他們衣食。在南齊書中,文惠太子和金陵王子良建立了養病的館舍,用以扶養窮困之人。後魏書中,宣武帝下令太常建立一個館舍,讓京城周圍的病患都能居住其中,得到妥善的治療。舊唐書中,武宗皇帝下令廢除全國的寺院,但因為悲田養病坊的僧尼還俗後,無人照料,擔心殘疾者無法自給,於是命令京城提供一定數量的寺田,各州也提供七頃或十頃的土地,選擇本地的老者來管理。在宋史徽宗紀中,崇寧九年,建立了安濟坊,用來扶養貧病的民眾,並命令各郡縣提供扶養。夷堅志也有記載,崇寧年間,設立了孤老院來扶養孤寡老人,同時設立了安濟坊來扶養病患。從周朝到六朝,再到唐宋,這些措施已經成為固定的制度,但是從未聽說有醫生們自發地聚集,用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病患。如今,各位與有志之士共同商討,出力捐獻創辦此館,體現了天地對生命的珍視,以及廣泛救助的方法,可以說是古今未曾有的義舉。古時蘇軾擔任杭州知州時,籌集了二千緡錢和五十兩黃金,建立病坊來收容病患。常楙擔任廣德軍知軍時,也設立了慈幼局。各位是否也是他們的繼承者呢?醫生在世上,如果不作為也就罷了,但如果要作為,就必須救助病患,施行人道主義,以成就一世的善行才夠。何況現在創立了這家醫院,用以尊崇道德事業,惠及後人,他們在此領域的功績到底如何呢?「惟常」已垂暮之年,碌碌無為,心中總是感到歉疚。然而,有幸遭遇這樣盛大的舉措,深深欣賞名賢前後相繼,共同實現了博濟人民的意願。

因此,謹慎地查閱古籍,為此做記。慄園淺田惟常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