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田昌春等

《腳氣概論》~ 腳氣概論 (6)

回本書目錄

腳氣概論 (6)

1. 論腳氣滋養諸法

腳氣固忌補。古人有儆戒。然其人精氣虛。麻痹痿弱不振者。非滋補劑不能起之。濟生方云。入冬已後。須量人之盛衰。微加滋補。不然則氣血日衰。必使年年遇蒸熱而作。理之必然也。

白話文:

關於腳氣病的養生各種方法的討論中提到,雖然一般認為腳氣病患者應避免進補。古人的警戒確實有其道理。但對於那些因精氣虛弱導致麻痹、肌肉萎縮無力的患者來說,若不使用滋補的藥物,病情可能無法改善。根據《濟生方》所述,進入冬季之後,應當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來適量給予滋補,否則,隨著時間推移,患者氣血會逐漸衰弱,很可能每年遇到炎熱的季節就會發病,這是必然的道理。

換句話說,對於腳氣病患者,不是完全不能進補,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尤其在冬天,適當的滋補是有助於病情的。如果不這樣做,可能會導致氣血越來越差,每年到了炎熱的季節就容易發病。

2. 論腳氣灸法

孫思邈、王燾專用灸炳。蓋取之於溫導經脈,宣通壅塞。如痺、麻木、痿躄、緩縱、拘急、轉筋者,宜灸其腰腳。凡灸而不覺熱者,其毒深也。灸至覺熱為佳。凡灸炳加多無妨,待身體輕捷,然後可休矣。

千金云: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二三十壯,因此即愈不復發也。

又云:毒氣外滿,則灸漏其氣;內滿則藥驅之。

蘇恭曰:凡腳氣內須服藥攻擊,外須膏摩火灸發泄等,並是腳氣之要。

又云:凡人雖不患腳氣,但苦腳膝疼悶,灸此無不應手即愈,極為要穴。

又云:腳氣初發轉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或云承山穴,凡宜腳氣,其效勝於八處穴)

外臺側子酒條云:須隨病內外灸三兩處以泄氣。

徐王曰:比見毒氣攻處疼痛如刺,隨病即灸,火徹便瘳,不拘上下。凡毒氣所沖,如賊欲出,得穴即出,豈在大門也。

唐論云:凡灸不廢湯藥,藥攻其內,灸泄其外。譬如開門驅賊,賊則易出;若閉戶逐之,賊無出路,當反害人耳。

丹溪心法云:外以附子末,津唾調敷湧泉穴,以艾灸之,引熱下行。

一閒齋云:腳氣初得腳弱痺疼,速可灸,並服越婢湯,惟急速治之,病輕者則愈。灸壯不多者,惟差復更發,或以年月日時發動者,至氣急殺人,慎之。

白話文:

【討論足部風濕的針灸療法】

孫思邈和王燾專門使用灸炳療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利用溫熱來引導經絡的流動,疏通阻塞的通道。例如,對於像痹症、麻木、肌肉萎縮、行走困難、肌肉緊張或抽筋等症狀,適合在腰部和腳部進行灸療。對於感覺不到灸熱的人,這可能表示他們的病情較為嚴重。理想的治療效果應該是在患者感到熱感時達到。灸炳的數量可以適量增加,直到患者感覺到身體變得輕鬆靈活,那時就可以停止治療了。

《千金方》提到,如果希望防止疾病發生,在剛開始有徵兆的時候,就在感覺異常的地方灸20到30次,這樣就能有效預防疾病的再次爆發。

另外,如果毒素充斥在外,應透過灸療來釋放這些氣體;如果毒素存在於體內,則需用藥物來驅除。

蘇恭指出,對於足部風濕,內部需服用藥物以排除病痛,外部則需要使用膏藥按摩及灸療等方法,這些都是治療足部風濕的重要手段。

再者,即使人們未患有足部風濕,但如果膝蓋腳部感到疼痛悶熱,只要在相關部位進行灸療,通常都能立即得到舒緩,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

對於足部風濕剛開始出現抽筋的現象,可以在承山和承筋兩個穴位上進行灸療。(有人認為,承山穴對於足部風濕的療效,甚至優於八處穴)

《外臺祕要》中的側子酒條目提到,應根據病情在體內外選擇2到3個穴位進行灸療,以幫助釋放體內的氣體。

徐王表示,他發現毒素侵襲身體造成劇烈疼痛,就像被針刺一樣,只要立即進行灸療,疼痛就能馬上緩解,無論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只要毒素存在,找到相應的穴位就能排出毒素,並不一定非要通過主要的穴位。

唐代的醫學論述提到,灸療和藥物治療不能相互替代,藥物從內部攻擊病痛,而灸療則從外部幫助排出毒素,就像開門驅趕盜賊,盜賊就會更容易逃出,如果關門趕盜賊,盜賊找不到出口,反而會對人造成傷害。

丹溪心法提到,可以在湧泉穴塗上附子粉末,並用艾灸進行灸療,有助於將熱氣引導到下肢。

一閒齋指出,足部風濕初期,如果出現腳部無力和疼痛,應立即進行灸療,同時服用越婢湯,只有迅速治療,纔能有效控制病情。如果灸療次數不足,病情可能會再次爆發,或者會在特定的時間,如每年、每月或每天的某個時刻發作,病情急轉直下,應特別小心。

3. 論腳氣攝養法

外臺云。不得露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腳。雖夏月常須著綿裩。至冬寒倍令兩脛溫暖。得微汗為佳。常令按摩數勞動關節。令氣血通暢。此養生之要。拒風濕之法也。

養老新書云。湧泉穴在足心。濕氣皆從此入。日夕之間。常以兩足赤肉。更次用一手握指。一手摩擦數百。多時覺足心熱。即將腳指略略動轉。倦則少歇。或令人擦之亦得。終不若自擦為佳。腳力強健。無痿弱痠痛之疾矣。

東垣曰。凡飲食之後。宜緩行二三百步。疲倦即止。如此則不能成壅也。

腳氣所因有濕邪中足。壅塞經脈而致者。有腎氣不足。飲水失道而致者。有高粱過度。脾胃濕鬱而致者。故預防之法。忌久坐陰濕地。或著滋濕衣。或冒霧而行。或步久雨乍晴地氣蒸過之處。忌食魚鳥餅粢一切厚味。忌大酒及醉睡。忌欲事達度。及醉後入房。忌久坐久立。及行步勞動。

俱失其節。慎茲五者。則不止腳氣。而諸病不生。誠久視之良訣也。(櫟蔭遺說)

白話文:

[討論腳部保養方法]

外部資料提到,我們不應該讓腳直接暴露在風中,進入水中後,要用冷水洗腳。即便是在夏天,也應常穿著棉褲,到了冬天,更要注意讓小腿保持溫暖,達到微微出汗的程度最佳。經常按摩並活動關節,讓氣血流通順暢,這是養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抵抗風濕的方法。

《養老新書》指出,湧泉穴位於腳底心,濕氣大多由此處進入。在早晚的時候,常用一隻手握住腳趾,另一隻手摩擦數百下,直到感覺腳心發熱,然後輕輕活動腳趾。感到疲倦就稍微休息一下,也可以請他人幫忙按摩,但自己按摩的效果是最好的。這樣做可以強壯腳部,避免出現腳部無力、痠痛等疾病。

李東垣說,每次飲食後,應緩慢行走二三百步,感到疲倦即可停止,這樣就不會導致食物積聚。

腳氣的原因可能是腳部受到濕氣影響,導致經脈阻塞;可能是腎氣不足,喝水的方式不正確;也可能是過度食用高粱等食物,導致脾胃濕氣鬱結。因此,預防的方法是避免長時間坐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或是穿著濕氣重的衣服,或是冒著霧氣行走,或是走在剛下完雨,地面還在蒸發水氣的地方。避免食用魚類、禽類、餅乾等所有濃厚口味的食物,避免大量飲酒和醉後入睡,避免性生活過度,以及醉後進行性行為,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以及過度勞動。

如果這些方面都能控制得當,不僅能防止腳氣,也能避免許多其他疾病,這確實是延年益壽的好方法。

(摘自《櫟蔭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