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概論》~ 博濟堂記
博濟堂記
1. 博濟堂記
夫堯舜大聖也。其德蕩乎巍乎。薄海蒼生咸蒙其澤。而孔子言其病諸者。深贊其能事極功之底於濟眾也。今欲以醫之小技。體天地之心。而成天地之大德。其責抑亦大矣。今茲明治十一年戊寅秋八月。岡田柔克。高島祜啟。下條貞固。清川念祖。淺田子誠。松山資剛等。奉官准。
創病院於鳳闕之北本兩替坊。名曰博濟堂。蓋取諸孔子之語云。諸君推(惟常)為長。亦今(惟常)為之記。(惟常)固辭不可。乃記曰。恤孤養疾之典。本屬古制。管子曰。有痼疾不能自存者。官收而衣食之。南齊書文惠太子與金陵王子良。立疾館以養窮人。後魏書宣武詔太常立一館。
白話文:
堯舜是聖人,他們的德行高尚廣博,普天下的百姓都蒙受他們的恩澤。孔子讚揚他們能盡心盡力,最終造福百姓。如今想要用醫術體現天地之心,成就天地的大德,責任重大。今年明治十一年,戊寅年八月,岡田柔克、高島祜啟、下條貞固、清川念祖、淺田子誠、松山資剛等人奉官允許,在鳳闕之北的本兩替坊創建了醫院,取名為博濟堂。這名字出自孔子的話:「諸君推舉我為首領,我也要為此留下記錄。」我堅辭不可,於是便記下此事。照顧孤兒、救治病人是古代的制度,管子說:「有病重難以自活的人,官府要收留他們,供給他們衣食。」南齊書記載,文惠太子與金陵王子良建立了疾館來照顧窮人。後魏書記載,宣武帝下令太常建立了一所館。
使京畿內外疾者。咸令居處便醫治之。舊唐書武宗紀。廢天下僧寺。尋以悲田養病坊。僧尼還俗。無人主持。恐殘疾無以自給。乃命兩京量給寺田。諸州或七頃或十頃。擇本所耆老勾當。宋史徽宗紀。崇寧九年。置安濟坊。養民之貧病者。仍令諸郡縣給養。夷堅志亦云。崇寧間設孤老院以養孤老。
安濟坊以養病人。自是周末迨六朝唐宋。已著為令甲。而未聞有醫人相會。以私力救活者也。今諸君與有志之徒相議。出力捐費創開此館。將體天地好生之大德。以舉博施普濟之法。可謂古今未曾有之義舉矣。古昔蘇軾知杭州。裒羨緡二千黃金五十兩。作病坊以處病者。常楙知廣德軍。
白話文:
古代朝廷就已經規定,要讓京畿內外有病的人都能得到方便的治療。唐武宗時期,廢除了天下僧寺,設立了悲田養病坊,但僧尼還俗後無人主持,擔心殘疾人無法自給,於是下令在兩京給予寺田,各州也分配了七到十頃田地,並選出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管理。宋徽宗時期,設立安濟坊,收容貧病之人,並由各郡縣提供供養。據《夷堅志》記載,崇寧年間還設立了孤老院,收容孤寡老人。
安濟坊收容病人,從周朝末年到六朝、唐宋,都已經成為朝廷的規定。但從未聽說過有醫生自發組織起來,以個人力量救助病人的。如今,各位有志之士齊心協力,出錢出力創辦這樣的機構,體現天地仁愛之德,推行博施濟眾的理念,可謂古今未有之舉。過去,蘇軾擔任杭州知府時,撥款二千兩黃金五十兩,設立了病坊收容病人。常楙擔任廣德軍知軍時,也……
亦置慈幼局。諸君抑其流亞耶。夫醫之處世。不為則已。苟為之。必濟疾苦施仁術。以成一世之軏乃足矣。況復創此院。以敬其德業。嘉惠後人。其功於此道果為如何。(惟常)老景頹唐。鹿鹿無所為。心恆歉焉。然幸遭此盛舉。深欣仰名賢后先濟美。合博濟人民之意。
故謹稽古典為之記慄園淺田惟常謹識
白話文:
設立慈幼局,各位難道不覺得這是一個值得稱道的舉措嗎?醫生在世間行醫,不做則已,若要行醫,就必須濟世救苦,施以仁術,成就一世功績才算圓滿。況且創建這個院所,敬重醫德,惠澤後人,對醫學發展的貢獻實在非凡。我年事已高,身心衰退,無所作為,心中常感愧疚。幸好遇上這樣的盛舉,心中欣慰,仰慕名賢先哲濟世救人的美德,也深感醫者應廣泛濟助人民的責任。
因此我特地依據古籍記載,記錄此事,以示敬意。
栗園淺田惟常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