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氣管」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氣管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以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為主。

咳嗽是氣管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可分為乾咳和有痰咳嗽。乾咳是指沒有痰液的咳嗽,有痰咳嗽則是指咳嗽時帶有痰液。

痰多是氣管疾病的另一個常見症狀,痰液的顏色、性狀和量可以幫助中醫師辨別疾病的類型。

胸悶是指胸部有壓迫感或緊縮感,常伴有呼吸困難。

氣喘是指呼吸急促、不規則,並伴有喘鳴聲。

氣管疾病在中醫的治療上,主要以中藥治療為主,常用的中藥有麻黃、杏仁、甘草、桔梗等。此外,針灸、推拿等中醫外治法也可以用於治療氣管疾病。

氣管疾病的預防,最重要的是戒菸,避免接觸二手菸。此外,平時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如果有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皇漢醫學》:「【主治】治麻黃湯證,支氣管及肺泡內有凝痰,呼吸困難者,本方係余之創設也。
  • 2.《醫學衷中參西錄》:「至麻黃湯證,全體作疼痛者,以筋骨不禁寒氣之緊縮也(鐵條經嚴寒則縮短寒氣緊縮之力可知)。其發熱者,身中之元陽為寒氣閉塞不能宣散而增熱也。其無汗惡風者,汗為寒閉內蘊之熱原欲借汗透出,是以惡風也。其作喘者,因手太陰肺經與衛共主皮毛,寒氣由皮毛入肺,閉其肺中氣管,是以不納氣而作喘。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其主要者,恐由該部淋巴腺之腫脹硬結。蓋胸脅苦滿之主目的,即為腦或五官、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胸膜、心、胃、腸、肝、脾、胰、腎、子宮等各病證,而有抵抗物時,投以小柴胡湯則可隨之而治愈,此抵抗物亦漸次消失,此為幾多經驗之事實。由此觀之,其理除求於淋巴系統之外,無他辭可以說明之。

補中益氣湯

  • 1.《傷科大成》:「長五寸、闊三寸,加布條扎項,高枕仰臥,使項屈而不伸,刀口易合。三日後,以蔥湯洗去前藥,摻生肌散,貼膏藥,仍舊紮好。兩月餘完全,服護風散。如發寒熱進補中益氣湯,若氣管斷或稍穿破者,不治。

十棗湯

  • 1.《皇漢醫學》:「歸納以上之仲景所論,則用本方者,當以心下痞硬滿之腹證與弦或沉弦之脈應為主目的,而以咳嗽頻發或牽引痛為副目的者也。故不問咳嗽的原因,為支氣管,或胸膜,或心臟,或肋間之神經痛與四肢等,皆可用之也。而如本方之治咳嗽及牽引痛者,固由諸藥協力之作用,但其主藥以大棗為君故也。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求真按:「咳嗽痰厥,涎潮痞塞,即呼吸器病。吐劑所以奏效者,因服吐劑後,則以刺激於胃黏膜之迷走神經末梢,而由反射作用刺激於呼吸器黏膜之同名神經末梢,使吐出胃內容物,同時使咯出在肺泡及支氣管內之病的產物也。」

通關散

  • 1.《傷科補要》:「凡至險之症,有氣管全斷者,不治;若稍連續者,可治。或氣管捏扁,氣塞不通,醫將二指拈正其管,用通關散吹鼻取嚏可也。或天柱骨斷,額冷脈絕者死。或囟門骨破、髓出者不治。若內膜不穿,髓不出者可治。或食飽受傷,及跌損內臟者不治,若過得三日,可治。或耳後壽臺骨破,血流不止者難治。

蘇合香丸

  • 1.《証治準繩‧雜病》:「《千金方》以藍汁灌之,余法同上。自縊死,但身溫未久者,徐徐放下,將喉氣管捻圓,揪髮向上揉擦,用口對口接氣,糞門用火筒吹之,以半夏、皂角搐鼻,以薑汁調蘇合香丸灌之,或煎木香細辛湯調灌亦得。得蘇可治,繩小痕深過時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