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一冊 (12)
第一冊 (12)
1. 振寒
謂寒而顫振也。經云: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此當瀉陽者也。又云: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此當補陽者也。又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病洒洒振寒,治以辛涼。又云:陽明司天之政,清熱之氣,持於氣交,民病振寒。
四之氣,寒雨降,病振慄。治視寒熱輕重,多少其制。六脈中之下得弦細而澀,按之無力,腹中時痛,心胃相控睪隱隱而痛,或大便溏泄,鼻不聞香臭,清濁涕不止,目中淚出,喘喝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項背胸脅時作痛,目中流火,口鼻惡寒,時時頭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嘔或噦,則發躁蒸蒸而熱,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處,或飲寒水則便如故。其振寒復至,或氣短促,胸中滿悶而痛,如有膈咽不通,欲絕之狀。
白話文:
意思是身體發冷,不停地顫抖。醫書上說:「陽明經脈所指的『洒洒振寒』,陽明指的是中午,也就是五月陽氣最盛時陰氣加重,所以會出現這種寒冷顫抖的症狀。這時應該要瀉去陽氣。」又說:「寒氣入侵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所以會出現顫抖、發冷。這時應該要補陽氣。」又說:「厥陰經脈位於足少陰腎經,容易受到風邪侵襲,導致病人生寒顫抖,可用辛涼藥物治療。」又說:「陽明經脈掌管天氣的運作,清熱之氣維持著人體的平衡,當人體受到寒氣侵襲時就會出現顫抖發冷的症狀。」
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寒雨降臨,容易導致病人出現顫抖發冷的症狀。治療時要根據寒熱的輕重程度來調整用藥。如果病人脈象沉細而澀,按之無力,腹部時常疼痛,心胃相連的地方隱隱作痛,或者大便溏瀉,鼻子聞不到香臭,不停地流清鼻涕,眼睛流淚,呼吸急促,咳嗽痰多,吐出白沫,腰部沉重疼痛,後背、胸脅部時常疼痛,眼睛感到灼熱,口鼻發涼,經常頭痛頭暈,不停地發冷顫抖,或咳嗽或吐痰,或嘔吐或呃逆,並且感覺煩躁、身體發熱,像坐在蒸籠裡一樣,必須脫掉衣服待在涼爽的地方,或者喝冷水才能緩解症狀。等到顫抖發冷再次出現,或者出現氣喘、胸悶疼痛,感覺有東西卡在喉嚨,快要昏厥的狀態。
甚則口開目瞪,聲聞於外,而淚涕痰涎大作,其發躁方過,而振寒復至。或面白而不澤者,脫血也。悲愁不樂,情慘意悲,健忘,或善嚏,此風熱大損寒水,燥金之復也。如六脈細弦而澀,按之空虛,此大寒證也,亦傷精氣,以辛甘溫熱潤之劑,大瀉西北二方則愈。
白話文:
嚴重的話,嘴巴張開,眼睛瞪大,聲音響徹四方,同時伴隨大量淚水、鼻涕和唾液分泌,剛開始躁動不安,接著又出現發冷發抖。如果臉色蒼白無光澤,這是失血的表現。悲傷憂愁,心情悲痛,記憶力減退,或者經常打噴嚏,這是風熱過度損傷寒水,導致燥金反復發作。如果六脈細小弦緊,觸診時空虛無力,這是寒氣過盛的症狀,也會傷及精氣,需要使用辛甘溫熱潤燥的藥物,大量瀉去西北兩方,就能治癒。
2. 寒痹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治法當求之痹門。
氣分寒,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
白話文:
皇帝問道:人體不是因為穿的衣服冷才感到冷,體內也沒有寒氣,那為什麼會說「寒從中生」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人體內有過多的痹氣,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所以身體冰冷,就像從水中出來一樣。
皇帝又問:有人身體冰冷,即使泡湯、靠近火也無法溫暖,穿厚衣服也無法保暖,但又不至於發抖,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種人天生腎氣旺盛,常年以水為業,陽氣衰弱,腎臟的脂肪枯竭,無法滋養身體,所以「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臟屬水,滋生骨髓,腎臟不強壯,骨髓就不能充盈,所以寒冷深入骨髓。
雖然不至於發抖,是因為肝臟屬於一陽,心臟屬於二陽,腎臟是孤臟,一水無法抵禦二火,所以才不發抖,這種病叫做骨痹,患者會出現關節攣縮。治療方法應該從痹門入手。
如果寒氣在氣分,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或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治療。
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丸。
上焦寒,陳皮、厚朴、藿香、胡椒,理中丸、鐵刷湯、桂附丸。
中焦寒,白朮、乾薑、丁香,大建中湯、二氣丹、附子理中丸。
白話文:
若血虛寒,可用巴戟丸或神珠丸。上焦虛寒,可用陳皮、厚朴、藿香、胡椒,或理中丸、鐵刷湯、桂附丸。中焦虛寒,可用白朮、乾薑、丁香,或大建中湯、二氣丹、附子理中丸。
下焦寒,肉桂、附子、沉香,八味丸、還少丹、天真丹。海藏云:下焦寒,四逆例。乾薑味苦,能止而不行,附子味卒,能行而不守,泄小便不通。二藥皆陽,氣化能作小便。若薑、附、術三味,內加茯苓以分利之為佳。附生用而不炮,則無火力,熱則行而不止,兼以水多煎少,則熱直入下焦。
五臟寒方:肝寒,雙和湯。心寒,定志丸、菖蒲丸。脾寒,益黃散。肺寒,小青龍湯。腎寒,八味丸。通治大寒,四逆湯、大已寒丸、沉香桂附丸。
白話文:
下焦寒冷,可以用肉桂、附子、沉香等藥物治療,像是八味丸、還少丹、天真丹等方劑也很有效。古人認為,下焦寒冷就像四逆證一樣,需要用溫陽散寒的藥物。乾薑味苦,能止瀉但不能通便,附子味道辛辣,能通便但不能止瀉,兩者都是陽性藥物,可以促進氣化,幫助排尿。若要治療下焦寒,可以用乾薑、附子、蒼朮三味藥,再加入茯苓來利水,效果更佳。使用附子時,生用而不炮製,就沒有火力,容易造成熱氣直入下焦,因此要適量煎煮,避免水分過多。
五臟寒冷也有對應的治療方案:肝寒用雙和湯,心寒用定志丸和菖蒲丸,脾寒用益黃散,肺寒用小青龍湯,腎寒用八味丸。針對全身寒冷,可以用四逆湯、大已寒丸、沉香桂附丸等方劑來治療。
王太僕云:小寒之氣,溫以和之。大寒之氣,熱以取之。甚寒之氣,則下奪之。奪之不已,則逆折之。折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東垣云: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有三,北方之人,為大寒所傷,其足脛脹,乃寒勝則浮,理之然也。若火灸湯浴,必脫毛見骨,須先以新汲水浴之,則時見完復矣。
更有大寒凍其面或耳,若近火湯,必脫皮成瘡,須先於涼房處浴之,少時以溫手熨烙,必能完復。此涼而行之,除其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氣,必令母實,乃地道左遷入肺,逆行於天,以涼藥投之,使天道右遷而順天令,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寒在外,其大熱伏於地下者,乃三焦包絡天真之氣所居之根蒂也。
熱伏於中,元氣必傷,在人之身乃胃也,以涼藥和之,則元氣充盛而不傷三也。
白話文:
王太僕說,小寒的氣候,要用溫和的方法來調養。大寒的氣候,要用熱來驅寒。非常寒冷的時候,就要用瀉法來排出寒氣。如果瀉法不夠,就要用逆折法來治療。逆折法也不完全有效,就要用溫和的方法來慢慢消除寒氣。
東垣說,治療寒症要用熱,但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北方人容易受大寒的侵襲,導致腿腳腫脹,這是寒氣過盛導致氣血浮腫的表現。如果直接用火灸或熱水沐浴,就會導致毛髮脫落,甚至骨骼暴露。因此,應該先用新汲取的冷水沐浴,然後再逐漸加溫,這樣才能恢復正常。
如果大寒導致面部或耳朵凍傷,靠近火或熱水就會脫皮潰爛。這時應該先在涼爽的房間裡沐浴,過一會兒再用溫手熨燙,才能恢復。這是用冷的方式來祛除大寒,是治療大寒的道理之一。
大寒之氣會導致脾胃虛弱,寒氣會逆行入肺,導致氣血運行不順。這時要用涼藥來治療,讓氣血順暢運行,恢復正常的運作,這樣才能治癒各種病症。
此外,雖然大寒在體表,但體內也有潛伏的熱氣,這是三焦包絡天真之氣的根源所在。如果體內熱氣過盛,就會損傷元氣,這時應該用涼藥來調節,讓元氣充盈,避免損傷。
3. 往來寒熱
凡病多能為寒熱,但發作有期者瘧也,無期者諸病也。【內因】經云:榮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小柴胡與四物各半湯。)【外因】經云:風氣盛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又云: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又云:風盛為寒熱。(解風湯、防風湯。)【肺】經云:脈之至也,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又曰:肺脈微急為肺寒熱。【脾】經云:脾脈小甚為寒熱。【太陽】經云:三陽為病發寒熱。【陽維】經云:陽維為病苦寒熱。【火熱攻肺】經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喘嘔寒熱。
白話文:
疾病大多表现为寒热,但发作有规律的是疟疾,没有规律的就是其他疾病。
从内因来说,经书中记载:身体机能受损会导致生病,出现寒热、气虚、血液运行不畅等症状。
从外因来说,经书中记载:风邪盛行于皮肤之间,无法通畅,无法宣泄,风邪善于流动,变化多端。毛孔开泄则容易受寒,闭塞则容易发热。寒邪会导致食欲不振,热邪会导致肌肉消瘦,因此让人心神不安,无法进食,这就是寒热病。
另外,经书中还提到:因受露风之邪而生寒热病。
此外,风邪盛行也会导致寒热病。
经书中还记载:肺经脉气虚弱会导致呼吸困难,称为肺痹,并伴有寒热,这种情况可能是因醉酒而引起。肺经脉气微急则会引起肺寒热。
脾经脉气虚弱则会引起寒热。
太阳经气虚弱则会引起三阳经病,表现为发寒热。
阳维经气虚弱则会引起阳维经病,表现为寒热。
经书中还提到:少阴经主天,热邪下降,侵犯肺气,导致肺气上逆,出现喘咳、呕吐、寒热等症状。
又云: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寒熱胕腫。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寒熱,皮膚痛。又云:歲木不及,燥乃大行,復則病寒熱,瘡瘍。治以寒劑。【寒熱相錯】,經云:陽明司天之政,天氣急,地氣明,民病寒熱發暴。三之氣,燥熱交合,民病寒熱。又云: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民病寒熱如瘧。
又云:少陰司天之政,四之氣,寒熱互至,民病寒熱。治視寒熱多少其制。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
白話文:
古人說,少陽主宰天時,火氣下降,肺氣上升,就會出現寒熱交替、身體浮腫的症狀。又說,少陰主宰天時,熱邪過盛,也會導致寒熱交替,皮膚疼痛。還說,如果木氣不足,乾燥之氣就會盛行,人就會患上寒熱交替、瘡瘍的疾病,可以用寒涼的藥物治療。
經書記載,陽明主宰天時,天氣急躁,地氣明亮,百姓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突然發病的症狀。三之氣,燥熱交合,百姓也會患上寒熱交替的疾病。又說,陽明主宰天時,燥氣下降,肝氣上升,百姓就會出現寒熱交替,類似瘧疾的症狀。
古人還說,少陰主宰天時,四之氣,寒熱交替出現,百姓就會患上寒熱交替的疾病。治療時要根據寒熱的程度來制定方案。皮膚寒熱者,不可靠近席子,毛髮焦枯,鼻樑乾枯,出不了汗,要取三陽經的絡脈,補益手太陰經。肌肉寒熱者,肌肉疼痛,毛髮焦枯,嘴唇乾枯,出不了汗,要取三陽經的下部,去除血液,補益太陰經,促進出汗。骨骼寒熱者,病患無處安放,汗出不止。
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無汗而寒熱者,屬表可治。寒熱汗出不休,骨寒熱者,已入骨髓,故難治也。)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王注云:如患人之年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尾窮謂之橛骨。)視背腧陷者灸之,(膏肓等腧陷者,為筋骨之間陷中也。
王注:以背胛骨際有陷處也。)舉臂肩上陷者灸之,(肩腢穴也。)兩季脅之間灸之,(京門穴也。)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陽輔穴也。)足小指、次指間灸之,(俠谿穴也。)腨下陷脈灸之,(當歸穴也。)外踝後灸之,(崑崙穴也。)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當隨其所有而灸之。
白話文:
牙齒還沒枯萎,就從陰股的經絡取少陰;牙齒已經枯萎,就無法治療,死了。骨厥也是一樣。如果沒有汗卻發寒發熱,屬於表證,可以治療。如果發寒發熱又不停地出汗,而且骨頭也發寒發熱,已經深入骨髓,就難以治療了。灸治寒熱的方法,先灸項部大椎穴,以患者年齡為壯數,然後灸尾椎骨,同樣以患者年齡為壯數。觀察背部腧穴凹陷的地方,就灸它;舉起胳膊,肩部以上凹陷的地方就灸它;兩肋之間就灸它;外踝上邊絕骨的末端就灸它;腳小指和次指之間就灸它;腿肚子下凹陷的經脈就灸它;外踝後邊就灸它;鎖骨上切開堅硬如筋的地方就灸它。
)膺中陷骨間灸之,(天突穴也,未詳是否。)掌束骨下灸之,(陽池穴也,未詳是否。)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氣衝穴也。)膝下三寸分間灸之,(三里穴也。)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衝陽穴也。)巔上一灸之。(百會穴也。)凡當灸二十九處,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按項大椎至巔上一灸之,二十九處也。以上出骨空論。)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臟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小腹滿大,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絡病者,善太息,口苦,下利,寒熱,取陽陵泉。
白話文:
胸骨正中陷下去的地方,以及手掌虎口下方,肚臍下方三寸處,毛髮生長處的動脈,膝蓋下方三寸,腳背上動脈,以及頭頂正中央,這二十九個部位都要灸,如果灸完後效果不好,就要觀察是哪條經絡陽氣過盛,就用針刺相应的腧穴,配合藥物治療。
如果病症是皮膚疼痛,發燒發冷,呼吸困難,出汗,咳嗽時肩背疼痛,就需要在胸骨外側、背部三節五臟旁,用手指按壓,如果感覺到疼痛,就用針刺。也可以在鎖骨下方刺針,讓針穿過鎖骨。如果小腹脹滿,時常發冷發熱,小便不順暢,就需要取足厥陰經的穴位。如果病症是經常嘆氣,口苦,腹瀉,發冷發熱,就需要取陽陵泉穴。
病風,且寒且熱,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凡刺寒熱,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乃調其虛實。寒熱,五處及天柱、風池、腰腧、長強、大杼、中膂、內俞、上窌、齦交、上脘、關元、天牖、天容、合谷、陽谿、關衝、中渚、陽池、消爍、少澤、前谷、腕骨、陽谷、少海、然谷、至陰、崑崙主之。身寒熱,陰都主之。
寒熱,刺腦戶。風寒熱,液門主之。心如懸,陰厥,腳腨後廉急,不可前卻,癃癖便膿血,足跗上痛,舌卷不能言,善笑,心下痞,四肢倦,溺青、赤、白、黃、黑,青取井,赤取熒,黃取輸,白取經,黑取合。血痔泄,後重,腹痛如癃狀,臥僕必有所扶持,及失氣涎出,鼻孔中痛,腹中常鳴,骨寒熱無所安,汗出不休,復溜主之。骨寒熱,溲難,腎腧主之。
白話文:
風寒熱症狀,伴隨出汗,一天反覆發作數次,應先針刺分理絡脈。若出汗且寒熱交加,則三日刺一次,持續百日即可。凡是針刺寒熱症,都需要多刺血絡,並要隔日取血,血盡方止,以調節虛實。寒熱症,主要針刺五處以及天柱、風池、腰腧、長強、大杼、中膂、內俞、上窌、齦交、上脘、關元、天牖、天容、合谷、陽谿、關衝、中渚、陽池、消爍、少澤、前谷、腕骨、陽谷、少海、然谷、至陰、崑崙穴位。身寒熱症,則針刺陰都穴位。
寒熱症,針刺腦戶穴位。風寒熱症,則針刺液門穴位。若心如懸空,陰厥,腳後廉筋緊繃無法伸展,小便閉塞並帶膿血,足跗骨上疼痛,舌頭捲起不能說話,愛笑,心下痞悶,四肢無力,小便顏色呈現青、赤、黃、白、黑,則分別針刺井、熒、輸、經、合穴位。血痔出血,肛門墜脹,腹痛如癃病,躺下必須扶持,並伴隨氣虛、口水流出、鼻孔疼痛、腹部常鳴、骨頭發寒發熱無所安寧、汗出不止,則針刺復溜穴位。骨寒熱症,伴隨小便困難,則針刺腎腧穴位。
肺寒熱,呼吸不得臥,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脅膺急,息難,振慄,脈鼓,氣鬲,胸中有熱,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咳而嘔,鬲寒,食不下,寒熱,皮肉膚痛,少氣不得臥,胸滿支兩脅,鬲上兢兢,脅痛腹䐜,胃脘暴痛,上氣,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積聚,默默然嗜臥,怠惰不欲動,身常濕濕,(一作溫。)心痛無可搖者,鬲俞主之。
咳而脅滿急,不得息,不得反側,腋脅下與臍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視,眩,耳中翛然,肩項痛,驚狂,衄,少腹滿,目䀮䀮生白翳,咳引胸痛,筋寒熱,唾血,短氣,鼻酸,肝俞主之。寒熱食多身羸瘦,兩脅引痛,心下賁痛,心如懸,下引臍,少腹急痛,熱,面急,(一作黑。)目䀮䀮,久喘咳少氣,溺濁赤,腎俞主之。
白話文:
肺部寒熱,呼吸困難,無法平躺,上氣喘不過氣,嘔吐泡沫,呼吸急促,氣息像是追逐一般,胸部滿脹,兩肋疼痛,呼吸困難,身體顫抖,脈搏強勁,喉嚨有痰,胸部有熱感,呼吸不順暢,食慾不振,汗液無法排出,腰背疼痛,肺俞穴可以治療。咳嗽伴隨嘔吐,喉嚨有痰,食慾不振,寒熱交替,皮肉疼痛,氣短無法平躺,胸部滿脹,兩肋疼痛,喉嚨有痰,胸口跳動,肋骨疼痛,腹部脹痛,胃脘劇痛,上氣,肩背寒痛,汗液無法排出,喉嚨阻塞,腹部疼痛,積聚,昏昏欲睡,懶惰不想動,身體總是濕濕的,心臟疼痛無法搖動,鬲俞穴可以治療。咳嗽伴隨肋骨疼痛,呼吸困難,無法翻身,腋窩與肚臍相連處疼痛,筋脈緊繃疼痛,反折,眼睛向上看,頭暈目眩,耳朵嗡嗡作響,肩頸疼痛,驚恐狂躁,鼻出血,下腹部脹痛,眼睛昏花,眼白出現白翳,咳嗽引起胸痛,筋脈寒熱,吐血,呼吸短促,鼻子酸痛,肝俞穴可以治療。寒熱交替,食量多但身體消瘦,兩肋疼痛,心口灼痛,心臟像是懸著,疼痛往下蔓延到肚臍,下腹部疼痛,發熱,臉色發紅(或發黑),眼睛昏花,久咳喘息氣短,小便浑浊发红,肾俞穴可以治療。
寒熱,咳嘔沫,掌中熱,虛則肩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瞀,口沫出。實則肩背熱痛,汗出,暴四肢腫,身濕搖肘寒熱,飢則煩,飽則善面色變,(一作癰。)口噤不開,惡風泣出,列缺主之。寒熱,胸背急,喉痹,咳上氣喘,掌中熱,數欠伸,汗出,善忘,四肢厥逆,善笑,溺白,列缺主之。胸中膨膨然,甚則交兩手而瞀,暴痹喘逆,刺經渠及天腑,此謂之大腧。
肺系急,胸中痛,惡寒,胸滿悒悒然,善嘔膽汁,腦中熱,喘,逆氣,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肩背風汗出,面腹腫,鬲中食噎不下,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痛,寒熱煩滿,中腑主之。寒熱,目䀮䀮,善咳,喘逆,通谷主之。煩心咳、寒熱善噦,勞宮主之。寒熱,唇口乾,身熱喘息,目急痛,善驚,三間主之。
白話文:
身體感到寒熱交替,伴隨咳嗽、嘔吐泡沫,手掌發熱。虛弱時,肩膀和背部會發冷發抖,氣息微弱,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四肢冰冷、意識不清、口吐泡沫的狀況。相反,如果體內積熱,肩膀和背部會感到熱痛,出汗,四肢突然腫脹,身體濕潤、手臂搖晃、寒熱交替,飢餓時煩躁不安,吃飽後臉色容易變化,嘴巴緊閉難以張開,怕風、流淚,這些症狀可以用列缺穴治療。
同樣是寒熱交替,但伴隨胸背緊悶、喉嚨阻塞、咳嗽、上氣喘不過氣,手掌發熱、經常伸懶腰、出汗、容易忘記事情、四肢冰冷、喜歡笑、小便發白,這些症狀可以用列缺穴治療。
如果胸部感覺脹滿,嚴重時甚至意識不清,突然出現肢體麻痺、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可以用刺經渠穴和天府穴治療,這是治療胸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肺部有問題時,胸部會疼痛,怕冷、胸悶、心情鬱悶,容易嘔吐膽汁,頭部發熱、喘不過氣、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痰液多且粘稠、無法正常呼吸、肩膀和背部出汗、面部和腹部腫脹、食物卡在食道無法下嚥、喉嚨阻塞、肩膀呼吸時肺部脹滿、皮膚和骨頭疼痛、寒熱交替、胸悶,這些症狀可以用中府穴治療。
寒熱交替,眼睛模糊、咳嗽、喘不過氣、呼吸困難,可以用通谷穴治療。
心煩意亂、咳嗽、寒熱交替、經常打嗝,可以用勞宮穴治療。
寒熱交替、嘴唇和嘴巴乾燥、身體發熱、呼吸急促、眼睛劇痛、容易驚嚇,可以用三間穴治療。
(一本云:寒熱,心背引痛胸中不得息,咳唾血涎,煩中善飢,食不下,咳逆,汗不出,如瘧狀,目淚出,悲傷,心腧主之。)寒熱善嘔,商丘主之。嘔,厥寒,時有微熱,脅下支滿,喉痛嗌乾,膝外廉痛,淫濼脛酸,腋下腫,馬刀瘻,肩腫吻傷痛,大沖主之。寒熱頭痛,喘喝,目不能視,神庭主之。
其目泣出,頭不痛者,聽會取之。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頭維主之。寒熱,胸滿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聲,喉中鳴,天池主之。寒熱頭痛,水溝主之。寒熱善怖,頭重足寒,不欲食,腳攣,京骨主之。下部寒,熱病汗不出,體重,逆氣頭眩痛,飛陽主之。
白話文:
一本古書記載:如果出現寒熱交替,背部疼痛牽引到胸口,難以喘息,咳嗽帶血痰,心裡煩躁容易飢餓,卻吃不下東西,咳嗽逆氣,不出汗,類似瘧疾的症狀,眼睛流淚,情緒低落,心腧穴可以治療。
寒熱交替伴隨嘔吐,商丘穴可以治療。如果嘔吐、手腳冰冷,偶爾伴隨低燒,脅肋下脹滿,喉嚨痛,咽喉乾渴,膝蓋外側疼痛,小腿內側酸痛,腋窩腫脹,馬刀瘡,肩部腫痛,嘴巴受傷疼痛,大沖穴可以治療。
寒熱交替伴隨頭痛,呼吸急促,視力模糊,神庭穴可以治療。如果只是眼睛流淚,頭部不痛,聽會穴可以治療。寒熱交替,頭痛如要裂開,眼睛疼痛像是要掉出來,呼吸急促,胸悶,嘔吐出汗,頭維穴可以治療。
寒熱交替,胸部脹滿,頭痛,四肢無力,腋窩腫脹,呼吸困難,胸中有聲音,喉嚨發出響聲,天池穴可以治療。寒熱交替伴隨頭痛,水溝穴可以治療。寒熱交替,容易驚恐,頭重腳輕,不想吃東西,腳抽筋,京骨穴可以治療。下半身冰冷,熱病不出汗,身體沉重,逆氣頭昏眼花,飛陽穴可以治療。
肩背痛,寒熱,瘰癧繞頸有大氣,暴聾氣蒙瞀,耳目不開,頭頷痛,淚出,目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風眩,喉痹,天牖主之。寒熱痠痛,四肢不舉,腋下腫,馬刀挾癭,髀膝脛骨淫濼,酸痹不仁,陽輔主之。寒熱,頸瘰癧,咳呼吸,灸手三里,左取右,右取左。寒熱,頸瘰癧,大迎主之。
寒熱瘰癧,胸中滿,有大氣,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肩引項不舉,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痹,咳嗽血,缺盆主之。寒熱,頸瘰癧,肩痛不可舉臂,臑腧主之,寒熱,頸瘰癧,耳鳴無聞,痛引缺盆,肩中熱痛,手臂不舉,肩真主之。寒熱瘰癧,目不明,咳上氣唾血,肩中腧主之。
白話文:
肩部和背部疼痛,伴隨寒熱,脖子周圍有瘰癧,呼吸困難,突然耳聾,神志不清,眼耳不能正常使用,頭頸疼痛,流淚,鼻出血,無法休息,聞不到香味,頭暈目眩,喉嚨堵塞,這些症狀屬於天牖穴的病症。
寒熱,四肢痠痛无力,無法抬起,腋窩腫脹,脖子兩側像馬刀一樣腫大,大腿、膝蓋、小腿骨出現水腫,痠痛麻木,這些症狀屬於陽輔穴的病症。
出現寒熱,脖子上有瘰癧,咳嗽,呼吸困難,可以用艾灸手三里穴來治療,左側疼痛灸右側,右側疼痛灸左側。
寒熱,脖子上有瘰癧,屬於大迎穴的病症。
寒熱,脖子上有瘰癧,胸部滿悶,呼吸困難,鎖骨下窩滿悶疼痛,這種情況容易致命。如果病症發展到外部潰爛,則不會致命。肩膀牽引著脖子,無法抬起,鎖骨下窩疼痛,不出汗,喉嚨堵塞,咳嗽帶血,這些症狀屬於缺盆穴的病症。
寒熱,脖子上有瘰癧,肩膀疼痛,無法舉起手臂,屬於臑腧穴的病症。
寒熱,脖子上有瘰癧,耳朵嗡嗡響,聽不見聲音,疼痛蔓延到鎖骨下窩,肩膀發熱疼痛,手臂抬不起來,這些症狀屬於肩貞穴的病症。
寒熱,脖子上有瘰癧,眼睛看不清,咳嗽,向上咳出痰血,這些症狀屬於肩中腧穴的病症。
寒熱,頸腋下腫,申脈主之。寒熱,頸頷腫,後谿主之。胸中滿,耳前痛,齒熱痛,目赤痛,頸腫,寒熱,渴飲輒汗出,不飲則皮乾熱煩,曲池主之。振寒,小指不用,寒熱汗不出,頭痛,喉痹,舌急卷,小指之間熱,口中熱,煩心,心痛,臂內廉痛,聾,咳,瘛瘲,口乾,頭痛不可顧,少澤主之。
振寒寒熱,肩臑肘臂痛,頭不可顧,煩滿身熱,惡寒,目赤痛眥爛,生翳膜,暴痛,鼽衄,耳聾,臂重痛,肘攣,痂疥,胸滿引臑,泣出而驚,頸項強,身寒,頭不可顧,後谿主之。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狂易;虛則生疣,小者痂疥,支正主之。寒熱,淒厥鼓頷,承漿主之。
白話文:
寒熱,脖子和腋窩腫脹,申脈負責治療。寒熱,脖子和下巴腫脹,後谿負責治療。胸部悶脹,耳朵前面疼痛,牙齒發熱疼痛,眼睛發紅疼痛,脖子腫脹,寒熱,口渴就出汗,不喝水就皮膚乾燥發熱煩躁,曲池負責治療。發冷,小指頭不能動,寒熱出不了汗,頭痛,喉嚨疼痛,舌頭僵硬捲曲,小指之間發熱,嘴巴裡發熱,心裡煩躁,心痛,手臂內側疼痛,耳聾,咳嗽,抽搐,口乾,頭痛不能轉頭,少澤負責治療。
發冷寒熱,肩膀、胳膊肘和手臂疼痛,頭不能轉動,胸悶全身發熱,怕冷,眼睛發紅疼痛眼角潰爛,長出眼膜,突然劇痛,鼻出血,耳聾,手臂沉重疼痛,胳膊肘攣縮,皮膚粗糙起疥瘡,胸悶牽連到肩膀,哭泣並驚恐,脖子僵硬,身體發冷,頭不能轉動,後谿負責治療。發冷寒熱,脖子腫脹,實證的話胳膊肘攣縮,頭暈頭痛,狂躁易怒;虛證的話長出疣,小的話變成皮膚粗糙起疥瘡,支正負責治療。寒熱,發冷發熱伴隨着身體抽搐,下巴腫脹,承漿負責治療。
肩痛引項,寒熱,缺盆主之。身熱汗不出,胸中熱滿,天窌主之。寒熱肩腫,引胛中肩臂痠痛,臑腧主之。臂厥,肩膺胸滿痛,目中白翳,眼青轉筋,掌中熱,乍寒乍熱,缺盆中相引痛,數咳喘不得息,臂內廉痛,上鬲飲已煩滿,太淵主之。寒熱,腹䐜央央然,不得息,京門主之。
善齧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衝陽主之。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寒熱篡反出,承山主之。寒熱篡後出,瘛瘲,腳腨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腳急腫痛,趺筋足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承筋主之。寒熱脛腫,丘墟主之。寒熱,痹脛不收,陽交主之。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篡陰股熱,陰暴痛,寒熱膝酸重,合陽主之。
白話文:
肩膀疼痛牵连到脖子,伴随寒热症状,缺盆穴负责治疗。身体发热但不出汗,胸口闷热,天窗穴负责治疗。寒热交替,肩膀肿胀,牵连到肩胛骨、肩膀和手臂酸痛,臑腧穴负责治疗。手臂厥冷,肩膀、胸部闷痛,眼白有翳膜,眼睛发青抽筋,手掌发热,忽冷忽热,缺盆处疼痛,频繁咳嗽喘不过气,手臂内侧疼痛,上腹部胀满,太渊穴负责治疗。寒热交替,腹部空虚,喘不过气,京门穴负责治疗。
喜欢咬嘴唇和牙齿,热病不出汗,口里发热疼痛,冲阳穴负责治疗。胃脘疼痛,时而寒热,冲阳穴也负责治疗。寒热交替从上面冒出来,承山穴负责治疗。寒热交替从下面冒出来,伴随癫狂,小腿酸沉,战栗不能长时间站立,脚部肿痛发急,脚趾弯曲,小腹疼痛牵连到喉咙,大便困难,承筋穴负责治疗。寒热交替,小腿肿胀,丘墟穴负责治疗。寒热交替,小腿麻痹无力,阳交穴负责治疗。脚跟厥冷,膝盖发紧,腰背疼痛牵连到腹部,阴部发热,阴部突然疼痛,寒热交替膝盖酸沉,合阳穴负责治疗。
寒熱解孏,(一作爛。)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至陽主之。寒熱,腰痛如折,束骨主之。寒熱骨痛,玉枕主之。黃帝曰:人之善病寒熱,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黃帝曰:何以候骨之大小,肉之堅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顴骨者,骨之本也。
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皮膚薄而其肉無䐃,其臂濡濡然,其地色炲然,不與天同色,汙然獨異,此其候也。然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問曰:病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也?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白話文:
人體出現寒熱交替、身體乏力、四肢酸痛沉重、呼吸短促、難以言語的情況,屬於陽氣不足的表現。寒熱交替、腰部疼痛如同折斷一般,則是骨骼受損的徵兆。寒熱交替伴隨骨頭疼痛,則屬於玉枕穴的病症。黃帝問道:人為什麼容易患上寒熱交替的病症?少俞回答:骨骼細小、肌肉軟弱的人容易患上寒熱交替的病症。黃帝又問:如何判斷骨骼的大小、肌肉的堅韌度以及顏色的不同?少俞答道:顴骨是骨骼的根本,顴骨高聳則骨骼粗大,顴骨低矮則骨骼細小。皮膚薄且肌肉鬆軟,手臂濕潤,膚色暗淡,與正常膚色不符,這都是骨骼細小的表現。手臂瘦弱的人,骨髓不足,所以容易患上寒熱交替的病症。黃帝又問:有些病人出現發冷、怕冷,然後又發熱,這是什麼原因?少俞回答:這是由於陰氣不足,陽氣去補充陰氣,陽氣不足,陰氣就乘虛而入。什麼叫做陽氣不足呢?比如寸口脈搏微弱,就說明陽氣不足,陰氣上行進入陽氣的部位就會出現發冷、怕冷的現象。
何謂陰不足,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凡治寒熱用柴胡之屬者,升陽氣使不下陷入陰中,則不熱也。用黃芩之屬者,降陰氣使不得上入陽中,則不寒也。)上俱《靈》、《素》、《難》、《甲乙》、《金匱》之文,備載之者,以世醫書多不列寒熱門,僅僅《綱目》有之,又止針法,少用藥之方。然知針所取之經絡,則知藥之所取,亦猶是矣。
吾非不能一一以藥代之,但不欲印定後人眼目。仲景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小柴胡加減法:如寒熱往來,經水不調,去半夏、加秦艽、芍藥、當歸、知母、地骨皮、牡丹皮、川芎、白朮、茯苓。如小柴胡湯與四物湯各半,名調經湯。
白話文:
所謂陰不足,就是脈象微弱,代表陰氣不足,陽氣下沉到陰中就會發熱。治療寒熱症時,用柴胡等藥物升舉陽氣,讓它不至於下沉到陰中,就不會發熱;用黃芩等藥物降伏陰氣,使其不至於上達陽中,就不會發寒。這些都是出自《靈樞》、《素問》、《難經》、《甲乙經》、《金匱要略》等經典醫書的內容,只是世面上大部分醫書不列寒熱門,只有《本草綱目》稍微提及,而且只講針法,很少講藥方。其實只要了解針灸所取的經絡,就能明白藥物的作用,道理是一樣的。
我並非不能用藥物一一替代針灸,只是不想限制後人的思維。張仲景說,婦女中風七、八天後,接著出現寒熱交替,發作時間固定,月經恰好停止,這是熱氣侵入血室,血液凝結所致,表現得像瘧疾一樣,發作時間固定,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小柴胡湯加減法如下:如果寒熱往來,月經不調,就去除半夏,加入秦艽、芍藥、當歸、知母、地骨皮、牡丹皮、川芎、白朮、茯苓。如果把小柴胡湯和四物湯各一半混合在一起,就叫做調經湯。
無孕嘔者,加半夏。無汗者,加柴胡。惡寒者,加桂。有汗者,加地骨皮。嗽者,加紫菀。通經,加京三稜、廣朮。勞者,加鱉甲。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腕後有斑三五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此內傷寒也。問之曏者臥殿角傷風,又渴飲冰酪水,此外感者輕,內傷者重,外從內病俱為陰也。
故先斑後衄,顯內陰證。寒熱間作,脾亦有之,非徒少陽之寒熱也。與調中湯數服而愈。《脈經》云: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輕則消導,重則下之。當求之傷食門。血中風氣,體虛發渴,寒熱,地骨皮散。寒熱體瘦,肢節疼痛,口乾心煩,柴胡散。產後往來寒熱,柴胡四物湯、黃耆丸。
白話文:
如果病人懷孕卻一直嘔吐,就加半夏;如果沒有汗,就加柴胡;如果怕冷,就加桂枝;如果有汗,就加地骨皮;如果咳嗽,就加紫菀;如果月經不調,就加三棱和廣朮;如果勞累過度,就加鱉甲。完顏小將軍患了寒熱交替的病,手腕後側有三四顆斑點,鼻子微微流血,兩個手脈沉澀,胸膈和四肢按壓起來並沒有明顯的熱感,這說明是內傷寒證。詢問得知他之前睡在殿角著涼,又喝了冰酪水,因此外感因素較輕,內傷因素較重,外感和內傷都屬於陰證。
所以先出現斑點,後出現鼻衄,就說明是內陰證。寒熱交替,脾臟也有這種症狀,不單單是少陽經的寒熱。用調中湯服用幾次就治好了。《脈經》中說:大腸積存宿食,會出現寒慄發熱,有時像瘧疾一樣,輕則用消導的方法,重則用下瀉的方法。應該從傷食方面去尋找原因。血中風氣、體虛發渴、寒熱,用地骨皮散。寒熱體瘦、肢節疼痛、口乾心煩,用柴胡散。產後往來寒熱,用柴胡四物湯和黃耆丸。
師尼寡婦,獨陰無陽,欲心萌而不遂,陰陽交爭,寒熱互作,全類溫瘧,久則成勞,其肝脈弦長而上魚際,宜抑陰地黃丸。結熱在裡,往來寒熱者,大柴胡湯。武陽仇天祥之子,病發寒熱,諸醫作骨蒸勞治之,半年病甚。戴人往視之,診其手脈尺寸皆潮於關,關脈獨大。戴人曰:肺癰也。
問其乳媼,曾有痛處,乳媼曰無。戴人令兒去衣,舉其兩手,觀其兩脅下,右脅稍高。戴人以手側按之,兒移身避之,按其左脅則不避。戴人曰:此肺部有癰,已吐膿矣。
【診】: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脈沉數細散者,寒熱也。(沉細為寒,數散為熱。)脈澀洪大,寒熱在中。尺膚烘然,先熱後寒,寒熱也。(言初捫尺膚則熱,久之則寒也。)尺膚先寒,久之而熱者,亦寒熱也。(言初捫尺膚則寒,久之則熱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逆也。
白話文:
一個寡婦,身體虛弱陰氣過盛,心裡渴望著愛情卻無法滿足,導致陰陽失調,寒熱交替,症狀類似溫瘧,時間久了會變成勞損。她的肝脈弦長,向上延伸到魚際穴,應該服用地黃丸來抑制陰氣。如果熱邪積聚在內,出現往來寒熱的情況,則應服用大柴胡湯。武陽仇天祥的兒子患病,出現寒熱交替,許多醫生都當作骨蒸勞來治療,半年後病情加重。戴人去探視他,診斷其寸脈和尺脈都浮於關脈,關脈卻異常突出。戴人斷定是肺癰。
他詢問孩子的乳母,是否有乳房疼痛的現象,乳母回答沒有。戴人讓孩子脫掉衣服,舉起雙手,觀察他的兩肋,發現右肋略高。戴人用手指側著按壓孩子的右肋,孩子躲避,按壓左肋則沒有躲避。戴人說,孩子的肺部有膿腫,已經吐膿了。
診斷:寸口脈沉而喘,表示寒熱交替。脈沉細散,也是寒熱交替的表現(沉細代表寒,數散代表熱)。脈澀洪大,表示寒熱在中。尺膚烘熱,先熱後寒,也是寒熱交替(意思是剛摸尺膚時感覺熱,時間久了就變冷)。尺膚先寒,久之而熱,也是寒熱交替(意思是剛摸尺膚時感覺冷,時間久了就變熱)。寒熱奪氣傷身,脈堅搏,這是逆氣的表現。
黃芩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診寒熱,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寒熱病者,平旦死。
白話文:
黃芩適合治療熱症,服用後能解除煩躁不安、安然入睡。但如果病人已經虛弱到肉體消瘦,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就無法用黃芩治療了。
診斷寒熱病的方法是觀察脈象,如果患者的赤脈上下貫穿瞳孔,且只有一條脈,則預示著一年內會死亡;如果有一條半脈,則預示著一年半內會死亡;以此類推,兩條脈則兩年內會死亡,兩條半脈則兩年半內會死亡,三條脈則三年內會死亡。
但如果赤脈雖然出現,但沒有貫穿瞳孔,則還有救治的機會。
寒熱病患者,如果在清晨死亡,則表示病情凶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