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一冊 (11)
第一冊 (11)
1. 傷暑
但藥中犯澤瀉、豬苓、茯苓、燈心、通草、木通淡味滲利小便之類,皆從時令之旺氣,以泄脾胃之客邪,而補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從權而立之。若於其時病濕熱脾旺之證,或小便已數,腎肝不受邪者,若誤用之,必大瀉真陰,竭絕腎水,先損其兩目也。復立變證加減法於後。
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發陽氣,伏於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以益真陰。如脾胃不足之證,須少用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之藥也。使行陽道,自脾胃中右遷,少陽行春令,生萬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諸經右遷,生髮陰陽之氣,以滋春之和氣也。
如脾虛緣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必須用黃耆最多,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三者皆甘溫之陽藥也。脾始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之甘溫,以益皮毛之氣而閉腠理,不令自汗而損元氣也。上喘氣短懶言語,須用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用炙甘草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
甘草最少,恐滋滿也。若脾胃之急痛,並脾胃大虛,腹中急縮,腹皮急縮者,卻宜多用。經曰:急者緩之。若從權、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遷之邪堅盛,卒不肯退,反致項上及臀尻肉添而行陰道,故引之以行陽道,使清氣出地,右遷而上行,以和陰陽之氣也。若中滿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參,口乾嗌乾者加乾葛。
如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伏於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虧少,且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是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亂於胸中,使周身血氣逆行而亂。經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
故當加辛溫、甘溫之劑生陽,陽生而陰長也。或曰甘溫何能生血,又非血藥也。曰: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又宜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熱火,火減則心氣得平而安也。如煩亂猶不能止,少加黃連以去之。蓋將補腎水,使腎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陽氣也。
如氣浮心亂,則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得煩減、勿再服,以防瀉陽氣之反陷也。如心下痞,亦少加黃連。氣亂於胸,為清濁相干,故以陳皮理之,能助陽氣之升而散滯氣,又助諸甘辛為用。故長夏濕土客邪火旺,可從權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氣大勝,主食不消化,故食減不知穀味,加炒曲以消之。
復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此三伏中長夏正旺之時藥也。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甚,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
白話文:
傷暑
藥方中使用澤瀉、豬苓、茯苓、燈心、通草、木通等淡味利尿的藥物,都是根據季節旺盛的氣候,來排出脾胃中的邪氣,並補充金水不足之處。這個方子本身就是權宜之計。如果患者正值濕熱、脾胃旺盛,或者小便已經頻數,腎肝不受邪氣侵犯的情況下,誤用此方,必定會大量瀉掉真陰,耗竭腎水,首先就會損害眼睛。以下再列出變證加減的方法。
如果心火亢盛影響脾胃,導致血液受到火邪的侵犯,而不能升發陽氣,伏於地中(地指人的脾胃),就必須用當歸來和血,少用黃柏來滋補真陰。如果脾胃不足,則需少用升麻,因為升麻是足陽明、太陰經的藥物,能使陽氣運行,從脾胃右側運行,少陽主春令,是萬物生長的根基。再少加些柴胡,使諸經氣血順利運行,生髮陰陽之氣,以滋養春季的和煦之氣。
如果脾虛是因為心火亢盛而影響脾土,或者肺氣受邪,被熱邪所傷,就必須用黃耆,量要最多,甘草次之,人參再次之,這三味藥都是甘溫的陽藥。脾胃虛弱,肺氣先衰竭,因此用黃耆的甘溫之性,來益補皮毛之氣,以閉合汗孔,不讓自汗損傷元氣。如果出現上喘氣短、懶於言語,就需要用人參來補益。心火亢盛影響脾胃,則需用炙甘草來瀉火熱,並補益脾胃的元氣。
甘草用量要最少,以免滋膩礙胃。如果脾胃急痛,並且脾胃大虛,腹中急縮,腹皮緊縮,則宜多用甘草。經書上說:急則緩之。如果權宜之計,必須加入升麻來引導邪氣,是擔心邪氣停留在左側,頑固不退,反而導致頸項、臀部肌肉增生,並向下行於陰道,所以要用升麻引導邪氣從陽道運行,使清氣上升,從右側運行向上,以調和陰陽之氣。如果出現腹脹,就減去甘草;咳嗽嚴重,就減去人參;口乾咽燥,就加入乾葛。
如果脾胃已經虛弱,不能升浮,被陰火損傷了生髮之氣,營血大虧,營氣伏於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虧損,而且心包和心臟主管血液,血液減少,則心臟得不到滋養,導致心神不安而煩躁,這種病叫做「悗」。「悗」是指心中迷惑煩悶不安。這是因為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擾亂胸中,導致周身血氣逆行而紊亂。經書上說:從下向上走的邪氣,要用引導的方法把它排出。
所以應該加入辛溫、甘溫的藥物來生發陽氣,陽氣生則陰氣長。有人說甘溫之藥怎麼能生血,它又不是補血的藥物。我說:張仲景的醫方,血虛就用人參來補,陽氣旺盛就能生陰血。再加入當歸來和血,也應該少加些黃柏來救助腎水,因為黃柏性甘寒,能瀉去心火,火減則心氣平和安寧。如果煩亂仍然不能停止,就少加些黃連來去除它。這樣是為了補益腎水,使腎水旺盛,心火自然下降,扶持地中陽氣。
如果氣浮心亂,就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如果煩躁減輕,就不要再服用了,以免瀉掉陽氣而造成反陷。如果心下痞滿,也少加些黃連。氣機紊亂於胸中,是清濁相干,所以用陳皮來調理,它能幫助陽氣上升而散除滯氣,又能幫助其他甘辛藥物發揮作用。所以長夏濕土,邪氣火旺,可以權宜之計加入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濕熱之氣。如果濕氣過盛,導致食物消化不良,食慾減退,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就加入炒麥芽來消導。
再加入五味子、麥門冬、人參來瀉火益肺氣,以補益秋季的損傷。這是三伏天長夏正旺時節的藥物。
總之,脾胃虛弱,必然導致上焦之氣不足。遇到夏天酷熱,損傷元氣,就會出現怠倦嗜睡,四肢無力,精神不足,兩腳痿軟,早晚發冷,但到了中午陽氣旺盛時,又覺得熱如火燒,這是陰陽氣血都不足的表現,所以有的時候出現熱厥(陰虛),有的時候出現寒厥(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