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一冊 (11)
第一冊 (11)
1. 潮熱
潮熱有作有止,若潮水之來,不失其時,一日一發。若日三五發,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有虛有實,惟傷寒日晡發熱,乃胃實,別無虛證。其餘有潮熱者,當審其虛實,若大便堅澀,喜冷畏熱,心下愊然,睡臥不著,此皆氣盛,所謂實而潮熱者也。輕宜參蘇飲,重則小柴胡湯。
若氣消乏,精神憔悴,飲食減少,日漸尫羸,雖病暫去而五心常有餘熱,此屬虛證。宜茯苓補心湯、十全大補湯、養榮湯之類。病後欠調理者,八珍散主之。有潮熱似虛,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服補藥不效者,此乃飲證隨氣而潮,故熱隨飲而亦潮,宜於痰飲門求之。外有每遇夜身發微熱,病人不覺,早起動作無事,飲食如常,既無別證可疑,只是血虛陰不濟陽,宜潤補之。茯苓補心湯。
候熱稍減,繼以養榮湯、十全大補湯。脈滑,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者,於傷飲食門求之。濕痿夜熱,以黃芩、黃柏、黃連、白芍藥為末粥丸。潮熱者,黃芩、生甘草。辰戌時發加羌活。午間發黃連。未時發石膏。申時發柴胡。酉時發升麻。夜間發當歸梢。有寒者,加黃耆、參、術。
分晝夜例見前發熱門。
白話文:
潮熱這種發熱現象,會規律地出現又停止,就像潮水一樣,時間一到就會來,通常是一天發作一次。如果一天發作三五次,那就是發熱,不是潮熱了。潮熱有虛證和實證之分,只有傷寒病在下午發熱,是因為胃腸實熱,沒有虛證的情況。其他出現潮熱的,應該仔細辨別是虛證還是實證。
如果大便乾硬、喜歡涼快、怕熱、胸口悶脹、睡不著,這些都是氣盛的表現,屬於實證的潮熱。輕微的可以用參蘇飲治療,嚴重的可以用小柴胡湯。
如果精神不振、面色憔悴、食慾下降、身體日漸消瘦,即使潮熱暫時消失,手心腳心也總是覺得發熱,這就屬於虛證。可以用茯苓補心湯、十全大補湯、養榮湯等藥方來調理。如果是病後沒有好好調養身體導致的,可以用八珍散。
還有一種潮熱看起來像虛證,但同時伴隨胸悶、背痛,服用補藥沒有效果,這其實是身體內有痰飲積聚,隨著氣機的變化而出現的潮熱,應該從治療痰飲的角度去考慮。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每到晚上身體會微微發熱,病人自己沒有感覺,早上起來活動就沒有事了,飲食也正常,沒有其他明顯的症狀,這只是因為血虛、陰液不足無法制約陽氣造成的,應該滋潤補養。可以服用茯苓補心湯。等熱稍微退了,再服用養榮湯、十全大補湯。
如果脈象滑,腸胃裡有宿食積滯,常常在傍晚發熱,第二天又恢復正常,這應該從飲食積滯的角度去治療。
濕氣引起的肢體痿軟且在晚上發熱,可以用黃芩、黃柏、黃連、白芍藥磨成粉末,做成粥丸服用。潮熱的時候,可以用黃芩和生甘草。如果潮熱在辰時(早上7-9點)和戌時(晚上7-9點)發作,可以加羌活;在午時(中午11-1點)發作,用黃連;在未時(下午1-3點)發作,用石膏;在申時(下午3-5點)發作,用柴胡;在酉時(下午5-7點)發作,用升麻;在晚上發作,用當歸梢。如果同時有怕冷的症狀,可以加黃耆、人參、白朮。
至於白天和晚上發熱的具體情況,可以參考前面發熱部分的說明。
2. 惡寒
(振寒,氣分寒,三焦寒,寒痹,血分寒,五臟寒)
經曰:惡寒戰慄,皆屬於熱。又曰:戰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惡寒者,雖當炎月,若遇風霜,重綿在身,如覺凜凜戰慄,如喪神守,惡寒之甚也。《原病式》曰:病熱證而反覺自冷,此為病熱,實非寒也。或曰往往見有服熱藥而愈者何也?曰:病熱之人,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遏清道,陰氣不升,病勢尤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
或曰寒勢如此,誰敢以寒涼藥與之,非殺而何。曰:古人遇戰慄之證,有以大承氣湯下燥糞而愈者。惡寒戰慄,明是熱證,但有虛實之分耳。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分也。夜則惡寒,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有衛氣虛衰,不能實表,溫分肉而惡寒者,丹溪用參、耆之類,甚者加附子少許,以行參耆之氣是也。
有上焦之邪隔絕榮衛,不能升發出表而惡寒者,丹溪治一女子,用苦參、赤小豆為末,虀水吐後,用川芎、蒼朮、南星、黃芩、酒麴糊丸是也。有酒熱內郁,不得泄而惡寒者,丹溪治一人形瘦色黑,平生喜飲酒,年近半百,且有別館,一日大惡寒戰,且自言渴,卻不能飲,其脈大而弱,唯右關稍實,略類弦,重取則澀,以黃耆一物,與乾葛同煎與之,盡黃耆二兩,乾葛一兩,脈得小,次日安。
六月大熱之氣,反得大寒之病,氣難布息,身涼脈遲,何以治之?曰:病有標本,病熱為本,大寒為標,用涼則順時而失本,用熱則順本而失時,故不從標本,而從乎中治。中治者何?用溫是已。然既曰溫,則不能治大寒之病。治大寒者,非姜附不可,若用姜附,又似非溫治之例。
然衰其大半乃止,脈得四至,余病便無令治之足矣。雖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溫而何。經曰:用熱遠熱,雖用之不當,然勝至可犯,亦其理也。丹溪治色目婦人,年近六十,六月內常覺惡寒戰慄,喜炎火御綿,多汗如雨,其形肥肌厚,已服附子十餘帖,渾身癢甚,兩手脈沉澀,重取稍大,知其熱甚而血虛也。以四物去川芎,倍地黃,加白朮、黃耆、炒黃柏、生甘草、人參,每服一兩重。
方與一帖,腹大泄,目無視,口無言,知其病勢深,而藥無反佐之過也。仍用前藥,熱炒與之。蓋借火力為嚮導,一帖利止,四帖精神回,十帖全安。又治蔣氏年三十餘,形瘦面黑,六月喜熱惡寒,兩手脈沉而澀,重取似數。以三黃丸下之,以薑湯每服三十粒,二十帖,微汗而安。
婦人先病惡寒,手足冷,全不發熱,脈八至,兩脅微痛,治者便作少陽治之。陽在內伏於骨髓,陰在外致使發寒,治當不從內外,從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調之,倍加薑棗。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舌乾,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氣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升陽益胃湯主之。
背惡寒是痰飲。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治法,茯苓丸之類是也。身前寒屬胃。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氣虛,則身以前皆寒慄。治法宜針,補三里穴是也。手足寒者,厥也。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理中之類治之。黃耆補胃湯,治表虛惡賊風。
上焦不通,則陽氣抑遏,而皮膚分肉無以溫之,故寒慄。東垣升陽益胃湯,用升發之劑開發上焦,以伸陽明出外溫之也。丹溪吐出濕痰,亦開發上焦,使陽氣隨吐升發出外溫之也,故寒慄皆愈。
白話文:
惡寒
惡寒,也就是身體怕冷,可能伴隨發抖,這種情況在中醫裡被分為多種類型,包括:全身發冷、氣分寒、三焦寒、寒痹、血分寒以及五臟寒。
經典醫書上說:「發冷發抖,都屬於熱症。」又說:「發抖得像丟了魂一樣,都屬於火熱之症。」所謂的惡寒,是指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像遇到寒冷的風霜一樣,穿上厚厚的棉衣,還是感覺冷得發抖,像丟了魂一樣,這就是非常嚴重的惡寒。有醫書上說:「明明是發熱的病,卻反而覺得冷,這是病熱,並不是真正的寒冷。」有人問,為什麼有人吃了熱藥反而好了呢?回答說,因為發熱的人,體內熱氣向上衝,積聚成痰,阻礙了清氣上升,導致陰氣無法提升,病情更加嚴重。積聚的痰遇到熱,會暫時消退,但熱的趨勢會助長邪氣,使病情加深。
有人又問,寒冷的情況如此嚴重,誰敢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呢?這不是害人嗎?回答說,古人遇到發抖的症狀,有用大承氣湯瀉下燥屎而治好的。惡寒發抖,明顯是熱症,但有虛實之分。白天覺得冷,是陰氣向上侵犯了陽氣的區域;晚上覺得冷,是陰血在陰氣的區域旺盛。有的人是因為衛氣虛弱,不能保護體表,溫養肌肉,而感到寒冷,像這種情況,可以用人參、黃耆等藥材來溫補,嚴重的話可以加少許附子,幫助人參和黃耆的藥力運行。
有的是上焦(身體上部)的邪氣阻礙了榮衛的運行,使陽氣不能散發到體表而感到寒冷。過去有醫生治療一位婦女,用苦參、赤小豆磨成粉,用鹽水吐出後,再用川芎、蒼朮、南星、黃芩、酒麴做成藥丸。還有一種情況,是酒的熱氣鬱積在體內,無法散發而導致怕冷。過去有醫生治療一個人,他形體瘦弱,面色黝黑,平時喜歡喝酒,年近半百,住在別館。有一天,他突然感到非常怕冷發抖,自己說口渴,但卻不能喝水,脈象大而無力,只有右關脈稍有力,有點像弦脈,重按則澀。用黃耆單味藥,與乾葛一起煎煮給他喝,用完黃耆二兩,乾葛一兩,脈象變小,第二天就好了。
六月天氣炎熱,反而得了怕冷的病,身體氣息不暢,身體冰涼,脈搏遲緩,應該怎麼治療呢?回答說,疾病有本和末,發熱是根本,怕冷是表面現象,用涼藥就會順應表面現象而失去根本,用熱藥則會順應根本而失去時機,所以不能只看表面和根本,而要從中間治療。所謂的從中間治療,就是用溫補的方法。但是,既然是溫補,就不能治療嚴重的寒冷。要治療嚴重的寒冷,非用生薑和附子不可,如果用生薑和附子,又好像不屬於溫補的範疇。
實際上,只要用藥後病情減輕了大半,脈搏恢復到正常頻率,其他病症就不需要再治療了。雖然用了生薑和附子,這也屬於中間治療的方法,可以歸為溫補。經典醫書上說:「用熱藥來對抗熱病,雖然用藥不一定恰當,但至少不會犯錯。」過去有醫生治療一位外族婦人,年近六十歲,六月裡常常感到怕冷發抖,喜歡靠近火爐,蓋上厚厚的棉被,而且多汗如雨,她體型肥胖,肌肉豐厚。她已經服用了十幾帖附子,全身發癢得厲害,兩手脈象沉澀,重按稍大,知道她體內熱盛而血虛。醫生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倍地黃,再加上白朮、黃耆、炒黃柏、生甘草、人參,每服一兩重的藥。
給她服了一帖,她腹瀉嚴重,眼睛看不見東西,不能說話,知道病情很深,但藥沒有用錯。於是仍用原藥,炒熱後給她服用。這是藉助火力來引導藥力,一帖腹瀉就止住了,四帖後精神恢復,十帖後完全康復。另有一個醫生治療一位姓蔣的男子,三十多歲,形體瘦弱,面色黝黑,六月裡喜歡熱而怕冷,兩手脈象沉而澀,重按時好像有點快。醫生用三黃丸瀉下,再用薑湯送服,每次三十粒,服了二十帖,微微出汗就好了。
婦人先感到怕冷,手腳冰涼,完全不發熱,脈象每分鐘跳動八次,兩脅稍微疼痛,有的醫生就當作少陽病來治療。實際上,陽氣在體內潛藏在骨髓深處,陰氣在外導致發冷,治療應該不從內外下手,而要從中間治療。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治,加倍生薑和紅棗。還有脾胃虛弱,精神倦怠,喜歡睡覺,四肢無力,正值秋季乾燥,濕熱稍退,身體沉重疼痛,口舌乾燥,吃東西沒味道,大便不正常,小便頻繁,不愛吃東西,吃東西不消化,同時出現肺部疾病,怕冷發抖,心情不好,面色難看,這都是陽氣不能伸展的緣故。應該用升陽益胃湯來治療。
背部怕冷是體內有痰飲的緣故。醫書上說:「心下有停滯的痰飲,這個人就會背部怕冷,像冰一樣冷。」治療方法可以用茯苓丸之類的藥。身體前面怕冷是胃的問題。醫書上說:「胃經氣虛,身體前面就會感到怕冷。」治療方法應該針灸,補足三里穴。手腳冰冷,是厥症。手掌心冰冷,是腹中寒冷。如果魚際的白色肉上有青色血管,說明胃中有寒。可以用理中湯之類的藥治療。黃耆補胃湯可以用來治療因表虛而怕風寒。
上焦不通暢,陽氣就會受到抑制,皮膚肌肉沒有辦法得到溫暖,所以會感到怕冷發抖。過去有醫生用升陽益胃湯,用升發的藥物來疏通上焦,使陽氣向外散發來溫暖身體。還有醫生讓病人吐出濕痰,也達到了疏通上焦的目的,使陽氣隨著吐痰而散發到體外溫暖身體,這樣怕冷發抖的症狀都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