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一冊 (10)
第一冊 (10)
1. 傷暑
若加以感風,則斷然多汗,審是此症,宜生料五苓散,內用桂枝為佳。市井中多有此病,往往日間冒熱經營,夜間開窗眠臥,欲取清涼,失蓋不覺,用藥所當詳審。有此症而發潮熱似瘧猶未成瘧者,六和湯、養胃湯各半帖,相和煎。有此症而鼻流清涕,或鼻孔熱氣時出者,六和湯加川芎半錢,羌活、黃芩各七分。
有因傷暑,遂極飲以冷水,致暑毒留結心胸,精神昏憒,語音不出者,煎香薷湯化蘇合香丸。若先飲冷後傷暑者,五苓散主之。此必心下痞憹,生薑湯調服佳。或四君子湯調中亦可。中和後,或小便不利,或莖中痛,宜蒲黃三錢,滑石五錢,甘草一錢。有因傷暑,用水沃面,或入水洗浴,暑濕相搏,自汗發熱,身重,小便不利,宜五苓散。
傷暑而大汗不止,甚則真元耗散,宜急收其汗,生料五苓散倍桂,加黃耆如術之數。傷暑自汗,手足厥冷者,煎六和湯調蘇合香丸。傷暑自汗,手足時自搐搦者,謂之暑風。緣已傷於暑,毛孔開而又邪風乘之,宜香薷飲或香薷湯,並加羌活一錢。痰盛者,六和湯半帖和星香散半帖。
暑月身癢如針刺,間有赤腫處,亦名暑風。末子六和湯和消風散酒調服。暑風而加以吐瀉交作者,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各半帖,加全蠍三個。
有暑毒客於上焦,胸膈痞塞,湯藥至口即出,不能過關,或上氣喘急,六和湯浸冷,調入麝香少許。伏暑煩渴而多熱痰者,於消暑丸中每兩入黃連末二錢,名黃連消暑丸。或二陳湯,或小半夏茯苓湯,並可加黃連一錢。暑氣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內外俱熱,煩躁自汗,大渴喜冷,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繼進白虎湯。
若服藥不愈者,暑毒深入,結熱在裡,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當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出黃如糜,或如泔色。
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熱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耆甘溫補之為君。人參、陳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
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熱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以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辛苦寒,借其氣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名曰清暑益氣湯。此病皆由飲食勞倦,傷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
白話文:
傷暑
若同時受風寒侵襲,則會大量出汗。若確診此症,宜用生薑加五苓散,內服桂枝效果較佳。市井之中此病常見,多因白天曝曬於烈日下工作,夜晚開窗睡覺,想求清涼,卻蓋得不周全而中暑。用藥需仔細斟酌。若出現潮熱,類似瘧疾但尚未完全發作,可用六和湯、養胃湯各半劑量,混合煎服。若出現流清涕,或鼻孔排出熱氣,則在六和湯中加入川芎半錢,羌活、黃芩各七分。
若因傷暑而大量飲用冷水,導致暑毒停滯於心胸,精神恍惚,不能言語,則煎服香薷湯並服用蘇合香丸。若先飲用冷水後再中暑,則以五苓散為主治。此時心下必有痞脹感,用生薑湯調服效果最佳。或用四君子湯調理亦可。調理後,若小便不利或尿道疼痛,可用蒲黃三錢,滑石五錢,甘草一錢。若因傷暑而用冷水洗臉或沐浴,導致暑濕交侵,自汗發熱,身體沉重,小便不利,則宜用五苓散。
傷暑而大量出汗不止,嚴重者真元將耗盡,宜迅速止汗,用生薑加五苓散,桂枝加倍,再加入黃耆,用量如同使用術參一樣多。傷暑自汗,手足厥冷,則煎服六和湯並服用蘇合香丸。傷暑自汗,手足時有抽搐,稱為暑風。因暑邪傷及肌膚,毛孔開張,又受風邪侵襲,宜用香薷飲或香薷湯,並加入羌活一錢。若痰多,則用六和湯半劑量和星香散半劑量混合服用。
盛夏時節,皮膚奇癢如針刺,間有紅腫,也稱暑風,可用六和湯與消風散以酒調服。暑風伴隨嘔吐腹瀉者,則用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各半劑量,並加入全蠍三個。
若暑毒侵入上焦,胸膈痞塞,湯藥入口即吐,無法下嚥,或上氣喘促,則將六和湯浸泡冷卻,加入少許麝香。伏暑煩渴,多熱痰者,在消暑丸中每兩加入黃連末二錢,稱為黃連消暑丸。或用二陳湯,或小半夏茯苓湯,也可加入黃連一錢。暑氣久治不癒,形成伏暑,內外皆熱,煩躁自汗,口渴喜涼,則用香薷飲加入黃連一錢,繼而服用白虎湯。
若服藥無效,暑毒深入,內熱積聚,神志不清,煩渴,不願穿衣,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澀痛,則應使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盛夏時節,濕熱之氣盛行,暑熱蒸騰,人們因此感到四肢倦怠,精神不振,懶於活動,胸悶氣促,關節沉重疼痛。或氣喘,身熱煩躁,心下脹滿,小便黃且頻數,大便溏瀉且頻數,或大便如黃色稀粥狀,或如淘米水樣。
或渴或不渴,不想吃東西,自汗或少汗,皆因血先病而氣未病。脈象洪緩。若濕邪交侵,則脈象會更加遲緩,雖病症略有差異,但皆因天暑濕邪所致。宜用清燥之劑治療。《內經》曰:陽氣護衛體表,使之強固。熱則氣泄,今暑邪侵犯衛氣,故身熱自汗。以黃耆甘溫之性作為君藥,補益陽氣。人參、陳皮、當歸、甘草甘溫平和,補中益氣為臣藥。
蒼朮、白朮、澤瀉滲濕利水,升麻、葛根苦甘平性,善解肌熱,又因風勝於濕。濕熱則食物難以消化而造成痞滿,故用炒麥芽甘辛,青皮辛溫,以助消化,舒暢氣機。腎臟怕燥熱,急需辛溫之品滋潤,故用黃柏苦寒,借其瀉熱補水之性。對於虛弱者,則滋養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以緩解天暑之邪氣對肺金的損傷作為佐藥,名曰清暑益氣湯。此病皆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遇上盛夏暑熱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