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一冊 (9)
第一冊 (9)
1. 溺水死
撈起,以屍橫伏牛背上,無牛以凳控去其水,冬月以綿被圍之,卻用皂角以生薑自然汁灌之。上下以炒姜擦之,得蘇可治。若五孔有血者不治。《金匱》救溺死方,取灶中灰兩石埋之,從頭至足,水出七孔即活。溺水者,放大凳上睡著,將腳後凳腳站起二磚,卻蘸鹽擦臍中,待其水自流出,切不可倒提出水,此數等,但心頭微熱者,皆可救治。又方,溺水死一宿者尚活,搗皂角綿裹納下部,須臾出水即活。
白話文:
撈起溺水的人,將屍體平放在牛背上(如果沒有牛就用凳子代替),把水控出來。冬天要裹上棉被保暖。然後用皂角和生薑汁灌入溺水者口中,再用炒過的薑片擦拭全身。如果能醒過來就能治療。但如果七竅流血就沒救了。《金匱要略》記載的救治溺水死亡的方法是:取兩大石灶灰埋在溺水者身邊,從頭到腳,等水從七竅流出就活了。另外一種方法是讓溺水者躺在凳子上,把凳腳墊高,再用鹽擦拭肚臍,讓水自然流出,絕對不能強行把水倒出來。只要心跳稍微恢復,這些方法都有效。還有一種方法,即使溺水一夜的人,也還有活的希望,將搗碎的皂角用棉布包裹,塞入溺水者下體,很快就能把水逼出來而活過來。
2. 魘
神虛氣濁,風痰客於心肺,所以得夢不覺,濁氣閉塞而死。氣動不蘇,面青黑者不治。急以搐鼻散引出膈痰,次以蘇合香丸導動清氣,身動則蘇,若身靜色陷者不治。魘死不得近前喚,但痛咬其腳跟及唾其面。不醒者,移動些少臥處,徐徐喚之,元有燈則存,無燈切不可點燈。
《肘後方》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之殺人,但痛齧大拇指際,而唾其面則活,取韭搗汁吹鼻孔,冬月用韭根取汁灌口中。皂角為末如綠豆大許,吹入鼻中,得嚏即氣通。雄黃搗末細篩,以管吹入鼻孔中。
白話文:
人體元氣虛弱,濁氣淤積,風痰阻滯心肺,導致睡夢中不醒,濁氣阻塞致死。如果病人氣息不通,面色青黑,則無法治療。應立即使用搐鼻散引出阻塞在膈部的痰液,然後服用蘇合香丸來疏通運行清氣,身體能動就表示有救;如果身體不動,面色萎縮,則無法治療。魘死者不可靠近呼喚,只能用力咬其腳跟並在其臉上吐口水。如果病人仍不醒,稍微移動其臥處,慢慢呼喚他,如果本來就有燈光就留著,沒有燈光絕對不能點燈。
突然睡著後醒不過來,不要用火照,這樣會致命。應用力咬其大拇指關節,並在其臉上吐口水,這樣就能活過來。可以將韭菜搗碎取汁吹入鼻孔;冬天可以用韭菜根取汁灌入口中。將皂角磨成綠豆大小的粉末,吹入鼻孔,打噴嚏就表示氣通了。將雄黃研磨成細粉,用管子吹入鼻孔。
3. 諸傷門
(傷寒、傷風別為一書)
白話文:
傷寒與傷風的論述,另立專書說明。
4. 傷暑
(傷暑與熱病外症相似,但熱病脈盛,中暑脈虛,以此別之。又有濕溫與中暑同,但身涼不渴為異耳。)
《此事難知》傷暑有二:動而傷暑,心火大盛,肺氣全虧,故身脈洪大。動而火勝者,熱傷氣也,辛苦人多得之,白虎加人參湯。靜而傷暑,火勝金位,肺氣出表,故惡寒脈沉疾。靜而濕勝者,身體重也,安樂之人多受之,白虎加蒼朮湯。傷暑必自汗背寒面垢,或口熱煩悶,或頭疼發熱,神思倦怠殊甚,暑傷氣而不傷形故也。
但身體不痛,與感風寒異。宜香薷飲、香薷湯、六和湯。嘔而渴者,浸冷香薷湯,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嘔不止者,枇杷葉散去茅根,吞來復丹。嘔而痰,卻暑散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湯,或消暑飲。瀉而渴,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帖,名胃苓散。或理中湯加黃連,名連理湯。
瀉定仍渴,春澤湯,或縮脾飲。瀉而腹痛有積者,生料五苓散、藿香正氣散勻各半帖。若瀉雖無積,其腹痛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或六和湯加木香半錢。或不加木香,止與二藥煎熟去滓,調下蘇合香丸。又有不瀉而腹干痛者,六和湯煎熟調蘇合香丸。瀉而發熱者,胃苓散。
瀉而發渴者,胃苓散兼進縮脾飲。瀉渴兼作未透者,湯化蘇合香丸,吞來復丹。或研來復丹作末,白湯調下。已透者,香薷飲。感冒外發熱者,六和湯、香薷湯、香薷飲。身熱煩者,五苓散,或香薷湯加黃連一錢。熱而汗多畏風甚者,生料五苓散。熱而渴者,五苓散兼進縮脾飲。
暑氣攻裡,熱不解,心煩口乾,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飲加黃連一錢。若大渴不止,辰砂五苓散吞酒煮黃連丸。暑氣攻裡,腹內刺痛,小便不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錢,或止用益元散。冒暑飲酒,引暑入腸內,酒熱與暑氣相併,發熱大渴,小便不利,其色如血,生料五苓散去桂加黃連一錢,或五苓散去桂吞酒煮黃連丸。暑氣入腸胃,而大便艱澀不通者,加味香薷飲,仍佐以三黃丸。
暑氣入心,身煩熱而腫者,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飲加黃連一錢。傷暑而傷食者,其人頭疼背寒,自汗發熱,畏食噁心,噫酸臭氣,胸膈痞滿,六和湯倍砂仁。若因暑渴,飲食冷物,致內傷生冷,外傷暑氣,亦宜此藥。暑先入心者,心屬南方離火,各從其類。小腸為心之腑,利心經暑毒使由小腸中出,五苓散利小便,為治暑上劑也。
有傷於暑,因而露臥,又為冷氣所入,其人自汗怯風,身痛頭痛,去衣則凜,著衣則煩,或已發熱,或未發熱,並宜六和湯內加扁豆、砂仁。一方用薷香,一方用紫蘇,正治已感於暑,而復外感於風寒,或內傷生冷,以藿香、紫蘇兼能解表,砂仁、扁豆兼能溫中。然感暑又感冷,亦有無汗者,只宜前藥。
白話文:
中暑和熱病的外在症狀很相似,但熱病時脈搏強勁,中暑時脈搏虛弱,可以此來區分。另外,濕溫也和中暑症狀類似,但濕溫會身體發涼且不口渴,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
《此事難知》這本書中提到,中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活動後中暑,因為心火旺盛,導致肺氣虛弱,所以身體脈搏會洪大。這種因為活動導致火氣過盛,是屬於熱傷氣,辛苦勞動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另一種是靜止時中暑,因為火氣侵犯肺部,導致肺氣外泄,所以會怕冷且脈搏沉細而急促。這種靜止時因為濕氣過盛而引起的,會感到身體沉重,安逸享樂的人容易有這種情況,可以用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中暑一定會出現背部怕冷、面部油膩、容易流汗,或者口乾發悶、頭痛發熱、精神疲倦等症狀,這是因為中暑會損耗氣,而不是傷害身體的形體。
但中暑不會引起身體疼痛,這和感受風寒不同。適合用香薷飲、香薷湯、六和湯來治療。如果出現嘔吐又口渴,可以用冰鎮的香薷湯,或五苓散搭配消暑丸一起服用。如果嘔吐不止,可以用枇杷葉散去掉茅根,搭配來復丹一起吞服。如果嘔吐且有痰,可以用卻暑散搭配消暑丸,或用小半夏茯苓湯,或用消暑飲。如果出現腹瀉又口渴,可以用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帖,這稱為胃苓散。也可以用理中湯加黃連,稱為連理湯。
如果腹瀉停止但仍然口渴,可以用春澤湯,或縮脾飲。如果腹瀉且腹痛有積滯,可以用生料五苓散和藿香正氣散各半帖。如果腹瀉沒有積滯但腹痛劇烈,可以用生料五苓散加入木香七分,或用六和湯加入木香半錢。也可以不加木香,只用上述兩味藥煎好去渣,調服蘇合香丸。還有不腹瀉卻腹部乾痛的,可以用六和湯煎好調服蘇合香丸。如果腹瀉又發燒,可以用胃苓散。
如果腹瀉又口渴,可以用胃苓散搭配縮脾飲。如果腹瀉口渴且症狀沒有完全緩解,可以用湯藥化開蘇合香丸,搭配來復丹一起吞服,或者將來復丹磨成粉,用白開水送服。如果症狀已經緩解,可以用香薷飲。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外發燒,可以用六和湯、香薷湯、香薷飲。如果身體發熱煩躁,可以用五苓散,或用香薷湯加黃連一錢。如果發熱多汗且非常怕風,可以用生料五苓散。如果發熱又口渴,可以用五苓散搭配縮脾飲。
如果暑氣侵入體內,導致發熱不退、心煩口渴,可以用辰砂五苓散,或用香薷飲加黃連一錢。如果口渴非常嚴重,可以用辰砂五苓散搭配酒煮黃連丸一起吞服。如果暑氣侵入體內,導致腹部刺痛、小便不順暢,可以用生料五苓散加入木香七錢,或者只用益元散。如果是因為冒暑飲酒,導致暑氣進入腸道,酒的熱性和暑氣結合,會引起發熱口渴、小便不暢且顏色像血,可以用生料五苓散去掉桂枝,加入黃連一錢,或者用五苓散去掉桂枝,搭配酒煮黃連丸一起吞服。如果暑氣進入腸胃,導致大便乾澀不通,可以用加味香薷飲,並輔以三黃丸。
如果暑氣侵入心臟,導致身體發熱腫脹,可以用辰砂五苓散,或用香薷飲加黃連一錢。如果中暑又傷到脾胃,會出現頭痛、背部發冷、流汗發熱、怕吃東西、噁心、打嗝有酸臭味、胸部悶脹等症狀,可以用六和湯加倍砂仁。如果因為中暑口渴,而吃了生冷的食物,導致內部傷了寒涼,外部又受暑氣侵擾,也適合用這個藥方。暑氣首先侵犯心臟,是因為心屬南方火,所以會從同類相從。小腸是心的腑,疏通心經的暑毒使之從小便排出,五苓散利小便,是治療暑熱的上等藥。
如果中暑後又因為露天睡臥,被寒氣侵入,會出現流汗、怕風、身體疼痛、頭痛等症狀,脫衣服會發冷,穿衣服又會煩躁,可能已經發燒,也可能還沒發燒,這些情況都適合用六和湯加入扁豆、砂仁。也有方子是用香薷,也有方子是用紫蘇,主要是治療已經中暑又受到風寒,或內部傷了寒涼,因為藿香、紫蘇可以解表,砂仁、扁豆可以溫中。但如果中暑又受寒,也有不出汗的情況,只適合用之前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