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蓐勞」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蓐勞,又稱“產後勞傷”,是指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或產後,由於體虛、氣血不足、失血過多、寒邪侵襲等原因,導致氣血虧虛、疼痛難忍、肢體乏力、惡露不盡等症狀。
其主要證候有:
- 產後惡露不盡,色黑有塊,或夾有血 clots,或有臭味。
- 腰酸背痛,下肢無力,行走困難。
- 頭暈目眩,心悸氣短,面色蒼白。
- 失眠多夢,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 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療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給予補氣養血、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等中藥治療。同時,還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並適當補充營養。
如果症狀嚴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逍遙散
- 1.《邯鄲遺稿》:「產後發熱自汗,日久不止,名曰蓐勞,宜服逍遙散。」
- 2.《醫宗說約》:「蓐勞之症乍寒熱,喘乏自汗久不歇,莫作瘧疾並外感,逍遙散用真奇絕。逍遙當歸甘草炙,白芍酒炒柴胡入,茯苓白朮加丹(皮)(山)梔,水煎服後疾如失。」
當歸建中湯
- 1.《先哲醫話》:「蓐勞初起,宜當歸建中湯。(按《千金》內補建中湯主治可考。)」
當歸羊肉湯
- 1.《濟世全書》:「_當歸羊肉湯_,產後蓐勞,有因生理不順,疲極筋力,憂勞心慮,致令虛羸喘乏,寒熱如瘧,頭痛自汗,肢體倦怠,咳嗽痰逆,腹中絞刺。」
- 2.《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當歸羊肉湯_,治產後發熱,自汗肢體疼痛,名曰蓐勞。」
- 3.《退思集類方歌註》:「(孫思邈《千金要方》一名歸姜參耆羊肉湯),治產後發熱,自汗身痛,名曰「蓐勞」。」
- 4.《本草從新》:「甘熱屬火。補虛勞。益氣力。(仲景治虛羸蓐勞、有當歸羊肉湯、凡形氣痿弱者、俱宜食之。)壯陽道。開胃健力。通氣發瘡。羊食毒草。凡瘡家及痼疾者。食之即發。宜忌之。青羊肝色青。補肝而明目。膽、苦寒。點風淚眼。赤障白翳。」
- 5.《嚴氏濟生方》:「治產後發熱,自汗,肢體痛,名曰蓐勞。」
▼ 展開更多
旋覆花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評曰,問產後中風,風是外邪,血虛則或有中之者,直答以人作,不可治,問答不相領解,如何開示後人,立論之難有如此者。若是中風,當以脈辨,看在何臟,依經調之,強力下床,月內房室,憂怒著灸,非中風類,蓐勞、性氣、火邪,治各有法,非產後病。不暇繁引,學者識之。」
續命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婦人有於草蓐得風,頭痛,發熱,惡寒,身體痹痛,腹部拘急,心下痞硬,乾嘔微利,咽乾口燥,咳嗽頗甚者。若不速治,必成蓐勞,宜此方。」」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橘窗書影》曰:「一婦人產後惡露盡後,時時惡寒面熱,舌上赤爛,但頭汗出,心下微結,腹滿,小便不利,腰以下有微腫。醫或為蓐勞,或為黃胖,眾治不驗。余診為血熱挾蓄飲證,與柴胡薑桂湯加吳茱萸、茯苓。自秋至明年春,舊疴已愈逾半矣。仍守前方,遂得全治。於是沉疴痼疾,皆乞診而至矣。」」
五積散
- 1.《婦人大全良方》:「陳無擇評曰:趁痛散不特治產後氣弱血滯,兼能治太陽經感風頭痛、腰背痛,自汗發熱。若其感寒傷食,憂恐驚怒,皆致身疼發熱、頭痛,況有蓐勞諸證尤甚,趁痛散皆不能療,不若五積散入醋煎,用卻不妨。(五積散方見《和劑局方》)」
- 2.《資生集》:「陳無擇曰:趁痛散,不特治產後氣弱血滯,兼能治太陽經感風頭痛,腰背疼,自汗發熱。若感寒傷食,憂恐驚怒,皆致身疼發熱頭痛。況有蓐勞,諸證尤甚,趁痛皆不能療,不若五積散,入醋煎用,卻不妨。」
-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評曰:趁痛散不特治產後氣弱血滯,兼能治太陽經感風頭疼,腰背痛,自汗發熱。若其感寒傷食,憂恐驚怒,皆致身疼,發熱頭痛,況有蓐勞諸證尤甚,趁痛散皆不能療,不若五積散入醋煎用卻不妨。」
- 4.《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評曰:趁痛散不特治產後氣弱血滯,兼能治太陽經感風,頭痛發熱,腰背疼,自汗。若感寒,傷食,憂思驚怒,以致身疼發熱,頭痛蓐勞諸症,必用五積散入醋煎卻好。」
- 5.《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感寒傷食,憂恐驚怒,皆致身疼發熱頭疼,況有蓐勞,諸症尤甚,用五積散。」
八珍湯
- 1.《醫醫偶錄》:「蓐勞者,寒熱食少,頭脹肢痛,最難調治,八珍湯養之。」
保和丸
- 1.《三家醫案合刻》:「產育頗多,衝任先傷,其咳嗽失血,嘔吐涎沫,都是下元不攝,沖氣上逆所致。況晨刻必瀉,乃屬肝腎虛滑,為瘕泄鶩溏。此病原系蓐勞,根本已怯,倘經水陰隔,無法可商。急急招納下元散失之真,固之攝之,尤慮弗及。若見血見嗽,用滋清沉降,非內熱肺咳,奚益於病。徒使遷延胃敗。遂至廢食,豈不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