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肝丸

XIE G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八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脾經 17%
肺經 14%
心經 14%
腎經 11%
膀胱經 6%
胃經 3%
膽經 3%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瀉肝丸中包含蟬蛻,主要源於其疏風散熱、透疹止癢的功效。

蟬蛻為蟬科昆蟲蟬的蛻皮,性涼,味甘,入肺經。其清熱解毒,散風止癢,利咽開音,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皮膚瘙癢等症。

瀉肝丸主要針對肝經風熱引起的症狀,而蟬蛻的疏風散熱功效可以幫助清熱解毒,消散肝經鬱熱,達到治療目的。同時,蟬蛻還可以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皮膚瘙癢,進一步改善病患的症狀。

瀉肝丸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化瘀止痛: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通絡止痛之效。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頭昏目眩、情緒抑鬱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全蠍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肝經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瘀血阻滯,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瀉肝丸中加入全蠍,能夠起到疏肝解鬱、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綜合作用,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瀉肝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化痰止咳: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疏肝解鬱、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肝鬱氣滯、痰濁阻肺所致的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天南星可起到化解痰濁、疏解肝氣的作用,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消腫止痛: 天南星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瘰癧、乳癰、跌打損傷等病症。在瀉肝丸中,天南星可輔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症狀。

瀉肝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熄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熄風止痙的功效。對於肝經熱盛、風邪上擾所致的眩暈、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白僵蠶能起到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2. 疏肝理氣,散結消腫: 白僵蠶亦能疏肝理氣、散結消腫,對於肝鬱氣滯、痰濁凝結所致的脅肋脹痛、乳房腫塊等症,白僵蠶能起到疏肝理氣、散結消腫的功效,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疼痛和腫脹。

瀉肝丸中包含附子,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之功效。瀉肝丸主治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脅肋脹痛、腹脹便祕、胸悶嘔惡等症。附子在此方中,並非單純溫陽,而是通過溫補心腎,以達到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之效。

附子溫陽化寒,可溫通肝氣,解除肝鬱氣滯,同時亦能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腹脹便祕等症狀。此為「寒者熱之」的治病原則,以溫熱之性,化解寒凝之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瀉肝丸中添加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痛止癢的功效。瀉肝丸常用於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頭脹痛、耳鳴等症狀,而防風可以疏散風熱,緩解肝火上炎,達到止痛止癢的目的。
  2. 引藥入肝,增強療效: 防風藥性較為平和,可引導其他藥物進入肝經,增強藥效。瀉肝丸中其他藥物如柴胡、黃芩等,主要針對肝經,而防風可以起到引導作用,幫助這些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瀉肝丸」方劑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功效。肝風內動是導致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的重要原因,而天麻可以有效抑制肝風,緩解相關症狀。
  2. 疏通經絡:天麻能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解除肝經氣血鬱滯,達到瀉肝之效。同時,天麻還能改善腦部供血,有利於緩解因肝風內動導致的頭部症狀。

因此,在「瀉肝丸」中加入天麻,不僅能有效平息肝風,還能疏通經絡,達到整體改善肝臟功能,緩解相關症狀的目的。

瀉肝丸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開竅醒神,化瘀止痛: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等功效。因肝經主疏泄,若肝氣鬱結,則易導致頭昏腦脹、胸悶脅痛等症狀。麝香能開竅醒神,疏通肝氣,緩解疼痛。

二、增強藥效,提高療效:麝香氣味濃烈,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發揮藥效。瀉肝丸中其他藥材如柴胡、川芎、枳殼等,皆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作用,麝香可助其發揮更大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瀉肝丸」中加入水銀,主要是根據古代醫學觀點,認為水銀具有特殊的解毒、殺蟲功效。然而,現代醫學已經清楚指出水銀具有高度毒性,可能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神經系統損害等。因此,現代臨床治療中已經不再使用含水銀的藥物。

主治功效


瀉肝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瀉肝丸(又名瀉青丸)主要用於治療肝經有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具體分析如下:

主治功效

從多篇古文記載中,我們可以歸納出瀉肝丸的主要功效包括:

  1. 清肝熱: 這是瀉肝丸最核心的功效,見於《衛生寶鑒》、《嬰童百問》、《幼幼新書》、《証治準繩‧幼科》、《醫學綱目》、《原幼心法》、《痘疹心法》等多篇文獻。肝熱可表現為目赤、急躁易怒、睡眠不安等症狀。
  2. 疏風: 《嬰童百問》指出瀉肝丸有“退熱疏風”之效,這與方劑中防風等藥物的功效相符。
  3. 止痙: 《嬰童百問》提到“搐搦急驚可服”,《醫學正傳》也指出“治肝熱急驚搐搦等證”,說明瀉肝丸對於肝熱生風導致的抽搐、驚厥等症狀有治療作用。
  4. 眼科疾病: 《衛生寶鑒》、《幼科類萃》、《証治準繩‧雜病》、《原幼心法》均有提及瀉肝丸可應用於眼科疾病,如“斑後眼有翳膜”、“目內赤”、“目直視”等。

治療原理

綜合古文內容和方劑組成中的部分藥物功效,我們可以推測瀉肝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清熱瀉火: 方劑中包含蟲退、全蠍等中藥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熱邪。
  2. 疏風散熱: 防風具有發汗解表、舒筋活絡的作用,可以幫助疏散風熱,緩解肝經熱盛的症狀。
  3. 鎮靜安神: 天麻、白殭蠶等藥物具有鎮靜安神、平喘止咳的作用,可以緩解肝熱引起的煩躁不安、抽搐等症狀。
  4. 活血化瘀: 全蠍等藥物可以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肝經氣血運行不暢的情況。
  5. 根據具體藥方調整: 不同醫家使用的瀉肝丸的具體藥物組成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的版本中包含大黃、梔子等清熱瀉火的藥物,而有的版本則沒有,因此具體的治療側重點也會有所差異。例如,《証治準繩‧幼科》中提到“瀉青丸去梔子大黃,名鎮肝丸,治肝虛”,說明藥方的調整可以改變其治療方向。
  6. 肝與五臟相關的病症: 根據《醫學綱目》中“上五臟相勝,病隨時令”的理論,肝病可以影響其他臟腑,例如“肺虛極,肝往勝之,故當補脾肺、瀉肝也”,說明瀉肝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其他臟腑的平衡。另外《幼科類萃》與《原幼心法》中也提到,目內赤者,乃心家積熱上攻,青者,肝熱,黃者,脾熱,表示肝熱的症狀會與心、脾等臟腑相關。

總之,瀉肝丸通過清肝熱、疏風、止痙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肝經熱盛相關疾病的目的。其具體治療原理和效果,還需結合完整的藥方組成以及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綜合分析。

傳統服藥法


蟬蛻(去足)2錢半,全蠍(制)2錢半,膽星(炒)2錢半,僵蠶(制)1錢半,附子(生)1錢半,防風1錢半,天麻(煨)1錢半,麝香5分,水銀1角。
上為末,蒸棗(去皮核)取肉為丸。
荊芥穗、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癲癇腦炎病毒性腦膜炎多痰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肝丸, 出處:《誠書》卷八。 組成:蟬蛻(去足)2錢半,全蠍(制)2錢半,膽星(炒)2錢半,僵蠶(制)1錢半,附子(生)1錢半,防風1錢半,天麻(煨)1錢半,麝香5分,水銀1角。 主治:風癇迷悶,厥痙涎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