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聖丸

DI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四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8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19%
心經 16%
腎經 14%
脾經 10%
胃經 8%
大腸經 8%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抵聖丸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古人認為其能解熱毒,尤其針對熱毒入血、神昏譫妄、發狂躁狂等症狀,具有較強的治療效果。
  2. 鎮驚安神: 犀角入心經,能清心熱,鎮心神,對於熱病導致的驚厥、神志不清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然而,隨著犀牛的瀕危,現今抵聖丸已不再使用犀角,而是以其他藥材替代,例如水牛角等。

抵聖丸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絡止痛: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抵聖丸主治風濕痹痛,而全蠍能疏通經絡,散寒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疼痛症狀。
  2. 息風定驚:全蠍亦可息風定驚,對於伴有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的患者,全蠍可以起到緩解作用,提高藥方整體的療效。

因此,抵聖丸中加入全蠍,不僅可以幫助通絡止痛,更能起到息風定驚的作用,整體提高藥效,改善患者的病症。

抵聖丸中包含銀箔,其目的主要是:

  1. 抑菌: 銀具有抑菌抗菌作用,可抑制病菌繁殖,減輕感染。
  2. 清熱解毒: 銀箔具清熱解毒功效,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改善炎症反應。

銀箔在中藥方劑中常被用作輔助藥材,其作用相對較弱,主要起協同作用,並非主要藥效成分。

抵聖丸中含有硃砂,主要是因為硃砂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硃砂為硫化汞,其性寒,入心經,能清心火、鎮心神,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硃砂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解熱毒、消腫止痛,對於熱毒攻心、神志不清等症狀也有治療效果。

然而,硃砂亦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抵聖丸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利用其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味辛、性熱,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祛風止痛的功效,能強力刺激腸道蠕動,迅速排出體內毒素和瘀血。

在抵聖丸的方劑中,巴豆通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以緩解其毒性,並增強其療效。例如,巴豆與芒硝、大黃等藥物合用,能加強瀉下通便作用,清除體內積熱瘀滯;與乳香、沒藥等藥物合用,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功效


抵聖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代主治

根據《博濟方》的記載,抵聖丸的主要主治為「下虛中積久,曾取轉不得者」。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由於體質虛弱,導致的長期積滯,而且這種積滯用常規的攻下方法無法去除。

治療原理分析

抵聖丸的組成為:犀角、全蠍、銀箔、硃砂、巴豆等。

從藥物組成來看,抵聖丸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 攻逐積滯:方中巴豆為峻下逐水藥,能強力地瀉下通便,祛痰利水,是方中的主藥。這與古文中所述的「取轉不得」相呼應,說明此方具有較強的攻逐積滯作用。
  2. 清熱解毒,涼血定驚:方中犀角、硃砂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的作用。這些藥物可以針對積滯日久化熱、熱毒內蘊的情況,起到清解熱毒的作用。其中犀角在現代已被禁用。
  3. 活絡止痛,抗炎鎮靜:全蠍具有活絡止痛、抗炎鎮靜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積滯或熱毒引起的疼痛。
  4. 消腫散結,收斂傷口:銀箔具有消腫散結、收斂傷口的作用,可以幫助修復因積滯或炎症造成的組織損傷。

綜合分析

綜合古文的描述和方劑的組成,可以推斷抵聖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脾胃虛弱,積滯日久,大便不通,腹脹腹痛,甚至出現吐逆,盜汗,消瘦等症狀。
  • 小兒驚積聚黏滑,毒物在於脾胃,累曾取下,變成虛積。
  • 婦人血氣不調,積久不散,引起的腹痛等症狀。
  • 陰㿗腫滿,赤腫,大便秘,欲飲水,按之臍腹痛。
  • 諸般痢疾,多年不愈,日夜百十行不止。
  • 小兒斑瘡不出反入。
  • 小兒急驚風,搐搦不止。
  • 小兒中風口噤,不知人事欲死。
  • 傷寒五日不能言語,熱在胸中。
  • 一切眼昏障翳,將至青盲。
  • 久患赤白痢疾。
  • 婦人疝瘕,惡血積聚,並月候不通。
  • 婦人血症,積久不散,值天陰即疼痛。
  • 一切疳疾。
  • 小兒疳痢不止,漸加瘦弱。

抵聖丸通過攻下、清熱、活絡、消腫等多重作用,達到去除積滯、緩解症狀的目的。

劑型和用法

從古文記載來看,抵聖丸有多種劑型,包括丸劑和散劑。

  • 丸劑:通常以醋煮麵糊或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或綠豆大。
  • 散劑:將藥物研磨成細散,用米飲或湯藥調服。

具體用法用量因人而異,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等因素進行調整。例如:

  • 成人每次服 15 丸,用生薑湯送服。
  • 小兒每次服 1-3 丸,用米飲送服。
  • 婦人血氣問題,用米醋湯送服 5-7 丸。

總結

抵聖丸是一個以攻逐積滯為主,兼有清熱解毒、活絡止痛、消腫散結等作用的古方。主要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積滯日久引起的各種病症。由於方中含有巴豆等峻下藥物,因此其藥性較強,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丹砂1錢,硇砂半錢。
上二味,以巴豆二七粒和殼,用黃 蠟半兩煎,候黑煙起良久,取出巴豆,就內 揀取一七料好者,去殼,先將丹砂、硇砂於 乳鉢內同研令細後,方入剝了巴豆,同研令 勻,用煎者蠟一小塊,更同熬令勻,作1劑,如有患者,旋丸如黍米大。
先用艾湯送下3丸,取出積聚,溏轉1-2行,並不搜覺疼痛,後以冷水空心送下3丸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胰臟炎大便秘結腦中風失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麻疹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大腸激擾綜合症皮疹紅疹腹痛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抵聖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三引《楊氏家藏方》。 組成:苦葶藶子不拘多少(于火上隔紙炒過)。 主治:男子婦人頭面手足虛腫。

抵聖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膩粉2錢,羌活1分,白附子(炮裂)1分,乾蠍(微炒)1分,天南星(炮裂)1分。 主治:小兒中風口噤。

抵聖丸, 出處:《三因》卷十四。 組成:續随子1錢,薏苡仁1錢,鬱李仁1錢,茵芋1錢,白牽牛1錢(略炒)。 主治:膀胱有熱,多因天氣熱而發陰(疒頹),腫滿赤痛,大便秘,欲飲水,按之臍腹痛者。

抵聖丸,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犀角屑半兩,麻黃半兩(去根節),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川朴消1兩,黃芩半兩,釜下黃土半兩,梁上塵半兩,竈突墨半兩。 主治:傷寒5日,不能言語,熱在胸中。

抵聖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麝香(細研)1分,熊膽(細研)1分,朱砂(細研)1分,瓜蒂1分,蚺蛇膽1分,蟾頭1枚(炙令焦黃),牛黃半分(細研),赤小豆半分(炒熟)。 主治:小兒一切疳。

抵聖丸,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犀角末2錢,蠍稍21個,銀末1兩,朱砂1兩,巴豆28枚(去皮膜),芫花2錢(同巴豆用好醋1盞,煮令醋盡,揀出巴豆,冷水浸洗,控乾,再炒令乾,搗末,取2分用)。 主治:下虛中積久,曾取轉不得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