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湯

通化湯

TONG HU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胃經 17%
肝經 16%
脾經 13%
心經 11%
膽經 8%
大腸經 5%
小腸經 5%
膀胱經 2%
肺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化湯中使用石菖蒲,主要是利用其開竅醒神、化濕健脾的功效。

石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等症狀。同時,石菖蒲也具有化濕健脾的作用,可以消除體內濕氣,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通化湯中加入石菖蒲,一方面可以幫助開竅醒神,另一方面可以化濕健脾,達到醒神開竅、健脾化濕的整體治療目的。

通化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通化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發熱、口渴、舌苔黃膩等症,連翹能清熱解毒,消散熱毒,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2. 疏散風熱: 通化湯也可用於治療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痰黃粘稠等症。連翹兼具疏散風熱之功,能散風熱、宣肺氣,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解除風熱之邪,改善呼吸道症狀。

通化湯中包含竹茹,主要因其清熱降逆、和胃止嘔之效。

竹茹為竹子的乾燥外層,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清熱降逆可針對因熱邪上逆所致的胃氣上逆、嘔吐、呃逆等症狀;和胃止嘔則可緩解胃氣不和、脾胃虛弱所致的嘔吐。

此外,竹茹還有止渴生津之效,可緩解因熱邪傷津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因此,將竹茹加入通化湯中,有助於更全面地治療因熱邪上逆、胃氣不和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通化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表: 薄荷味辛、性涼,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熱之功效。通化湯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薄荷可有效緩解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
  • 疏肝解鬱: 薄荷亦可疏肝解鬱,對於伴有肝氣鬱結的患者,可起到緩解胸悶、胃脘脹痛等症狀的作用。

綜上所述,薄荷在通化湯中的加入,體現了中醫“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發揮其清熱解表、疏肝解鬱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通化湯中包含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化痰: 橘紅味辛性溫,具有理氣化痰之功效。通化湯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橘紅可疏散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2. 燥濕止咳: 橘紅性燥,可燥濕化痰,對於痰濕較重的咳嗽患者,橘紅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同時,橘紅還能降逆止嘔,對於伴有嘔吐的咳嗽患者也有一定療效。

通化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之效。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大腸經,具有清心瀉火、除煩止渴、清熱燥濕、解毒止痢之功效。

此方以黃連配合其他藥材,如黃芩、梔子、生地等,共同發揮清熱瀉火,解毒涼血之效。黃連的存在,有助於控制熱證,降低體內熱度,達到通暢氣血、化解積滯的治療目的。

通化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宣肺利咽的功效。

桔梗味辛、苦,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祛痰等作用。其宣肺利咽的功效,可疏散肺氣,開宣肺竅,使聲息通利,適用於肺氣鬱滯、痰溼阻肺、咽喉腫痛等症。

通化湯作爲治療風寒犯肺,氣滯痰阻所致咳嗽、咽痛、聲音嘶啞等症的經典方劑,加入桔梗可起到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發揮療效。

通化湯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的功效。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熄風定驚的功效。其能清熱解毒,並疏通經絡,對於因風熱、痰火、肝風內動所致的驚厥、抽搐、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通化湯中加入白僵蠶,可增強方劑的祛風止痙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通化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通化湯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甘草可緩解其燥烈之性,使藥物更為平和,避免傷及脾胃。
  2. 補益脾氣: 甘草入脾經,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通化湯多用祛寒化濕之品,容易傷及脾胃,甘草的補益作用可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總之,甘草在通化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通化湯中含有蜈蚣,主要是因為蜈蚣在中醫藥學中被認為具有 通經活絡解毒散結 的功效。

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脾經,具有 疏散風熱解毒消腫止痛定驚 的作用。 通化湯常用於治療 風寒濕痹筋骨疼痛麻木不仁 等病症,而蜈蚣的通經活絡、解毒散結之效能,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驅散寒濕消炎止痛緩解痺痛,達到治療目的。

通化湯中含有全蠍,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痙: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定驚安神之效。通化湯用於治療小兒驚癇,而全蠍能有效地平息驚厥,緩解抽搐,達到止痙的效果。
  2. 通絡止痛: 全蠍亦有通絡止痛之功,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亦有一定療效。通化湯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通絡止痛的目的。

總而言之,全蠍在通化湯中發揮著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治療小兒驚癇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化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通化湯主治「腦外傷後綜合徵」,辨證屬「肝鬱風動、心火熾盛、風火痰擾」之證。其核心病機為頭部受創後,肝氣鬱結化風,心火亢盛,風火相煽,兼夾痰濁上擾清竅,導致神昏語謇、眩暈痿軟等症。

  • 肝鬱風動:患者頭暈目眩、行路蹣跚,乃肝風內動之象;目赤脈弦,為肝鬱化火之徵。
  • 心火熾盛:面紅神呆、問而不答,反映心火擾神,痰熱蒙蔽心竅。
  • 風火痰擾:言語不清、肢軟握物無力,屬風痰阻絡,經絡失養。

此方結合「涼肝清心、祛風消痰」之法,針對風、火、痰三邪交結之病機,使氣血通調,神志得安。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分析

主藥

  • 石菖蒲(10克):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專治痰蒙清竅之神昏語謇。
  • 黃連(8克)、連翹(10克):清心瀉火,解鬱除煩,直折心肝之火。
  • 僵蠶全蠍蜈蚣:熄風通絡,搜剔風邪,治肝風內動之眩暈痿軟。

臣藥

  • 薄荷(10克):疏肝散風,清利頭目,助主藥疏解肝鬱風熱。
  • 竹茹(10克)、橘紅(10克):化痰和胃,理氣通絡,針對痰濁阻滯經脈。
  • 桔梗(8克):宣肺化痰,載藥上行,助藥力達於頭面。

佐使藥

  • 甘草(10克):調和諸藥,緩和蟲類藥峻烈之性。

2. 配伍邏輯

  • 清心瀉火(黃連、連翹)+ 涼肝熄風(薄荷、僵蠶)→ 針對「心肝火旺,風陽上擾」。
  • 化痰開竅(石菖蒲、竹茹)+ 通絡搜風(全蠍、蜈蚣)→ 解痰瘀阻絡、風邪內動之病根。
  • 宣肺理氣(桔梗、橘紅)→ 恢復氣機升降,助痰火消散。

3.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熄風、化痰」三法並行:

  1. 直折火勢:黃連、連翹清心肝之火,防風火相煽。
  2. 熄風通絡:蟲類藥(蜈蚣、全蠍)走竄經絡,熄內風、通瘀滯,改善肢體痿軟。
  3. 化痰開竅:石菖蒲、竹茹滌痰醒神,解決語謇神呆。

川芎(案例中後入)更增活血行氣之效,助頭部氣血流通,契合「腦傷多瘀」之理。


三、總結

通化湯乃風、火、痰並治之方,針對腦外傷後「肝風引動痰火」之證,其配伍層次分明:

  • 上焦清心開竅,中焦化痰理氣,下焦涵肝熄風,
  • 佐以蟲類藥深入經絡,標本兼顧,故能效如桴鼓。

此方展現中醫「異病同治」思維,凡屬「風火痰擾」之病機(如癲癇、中風先兆),皆可考量化裁運用。

傳統服藥法


石菖蒲10克,連翹10克,竹茹10克,薄荷10克,橘紅10克,黃連8克,桔梗8克,僵蠶10克,甘草10克,蜈蚣3條(研碎沖服),全蠍3克(研碎沖服)。
涼肝清心,祛風消痰。
水煎服,每日1劑。
腦外傷後綜合徵《千家妙方》:劉某某,女,22歲,於1976年5月4日來診。患者語謇,其父代述病情,稱其女於春季大隊建房當小工。墜磚擊頭而暈倒,經搶救回蘇後即言語不清,頭暈目眩,時如昏迷,四肢痿軟,握物無力,行路蹣跚,三五步即搖搖欲跌,曾轉治幾個醫院,皆診為腦外傷後綜合徵,治療四個月,未見好轉。檢查:體弱神疲,坐須人扶,面紅目赤,問而不答,痴呆之象。脈細弦數,治用通化湯加川芎 10克,水煎服。共服20劑,症除病癒。隨訪一年,療效穩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2.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體弱者慎用。
  3.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4. 本方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使用。
  5. 使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6. 使用本方期間,應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慢性肝炎容易焦慮恐懼身體消瘦容易憂鬱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通化湯, 出處:《千家妙方》引高樂眾方。 組成:石菖蒲10g,連翹10g,竹茹10g,薄荷10g,橘紅10g,黃連8g,桔梗8g,僵蠶10g,甘草10g,蜈蚣3條(研碎衝服),全蠍3g(研碎衝服)。 主治:涼肝清心,祛風消痰。主治:腦外傷後綜合徵,辨證屬肝鬱風動,心火熾盛,風火痰擾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