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癇丹

SAN XIA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肺經 20%
心經 16%
脾經 14%
胃經 7%
腎經 4%
大腸經 2%
膀胱經 2%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三癇丹中包含蜈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絡止痙:蜈蚣性溫,味辛,具有通經活絡、息風止痙之效。對於因風寒濕邪阻絡,或肝風內動所致的痙攣、抽搐等症狀,蜈蚣能疏通經絡,驅除邪氣,達到止痙的效果。
  2. 豁痰開竅:蜈蚣亦有豁痰開竅的作用,可治療痰濁矇蔽、神志不清等症狀。對於因痰濁阻滯,導致神志不清、言語不清、四肢抽搐的患者,蜈蚣能開竅化痰,使神志恢復清明。

總之,蜈蚣在三癇丹中,能通絡止痙、豁痰開竅,對於治療因風痰阻絡、肝風內動引起的各種痙攣、抽搐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三癇丹中含有天南星,主要因為其燥濕化痰,開竅醒神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擅於治療痰濁阻絡,神志昏迷等症狀。對於痰濁阻絡,神志昏迷,癲癇發作等病症,天南星可以有效地化痰開竅,醒神止痙,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此外,天南星還具有散結止痛的作用,對於某些伴隨疼痛的癲癇發作也有一定的療效。

三癇丹中包含全蠍,乃因其具有解痙止搐、通絡止痛的功效。全蠍性寒,入肝經,能平肝熄風,解痙止搐,對於因肝風內動、痰熱上擾所致的各種痙攣、抽搐,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此外,全蠍還具有通絡止痛之效,對於因經絡不通、氣血瘀阻所致的疼痛,也能起到緩解作用。因此,將全蠍納入三癇丹配方,旨在治療因肝風內動、痰熱上擾、氣血瘀阻所致的各種痙攣、抽搐及疼痛等症狀,達到平肝熄風、解痙止痛、通絡止瘀的效果。

三癇丹方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一、 祛風止痙: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痙止痛之功效。三癇丹主治癲癇、驚癇等症,其病機多為風邪入絡,擾亂心神,導致痙攣發作。防風能驅散風邪,平息肝風,起到止痙的作用。

二、 疏散風邪: 三癇丹方中常配伍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的藥物,而防風則可輔助疏散風邪,避免藥物寒涼之性過於強烈,導致脾胃受損。

三癇丹方中含有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痙: 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痙解毒之功效。對於因風寒襲人,或痰濁阻絡所致的驚癇、抽搐等症,白附子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 化痰止咳: 白附子亦能燥濕化痰,對於因痰濁壅肺而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三癇丹的組成中,白附子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能發揮協同作用,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三癇丹方中包含遠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豁痰開竅: 遠志味甘辛,性溫,入心、肺經,具有安神定志、豁痰開竅的功效。三癇症常伴隨神志昏迷、痰濁壅塞等症狀,遠志可以通過安神定志、豁痰開竅,改善患者的神志不清、痰濁阻滯等症狀,輔助治療三癇。
  2. 配伍增效: 遠志與三癇丹中的其他藥材,如天麻、僵蠶等,具有協同作用。遠志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共同起到安神定志、祛風止痙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療效。

三癇丹中包含蘆薈,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蘆薈性寒,味苦,具清熱瀉火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性病症,如發熱、口渴、煩躁等,而癲癇發作常伴有熱象,蘆薈可起到清熱降火的作用,緩解癲癇發作時的熱症。
  2. 通便解毒: 蘆薈具有通便解毒的功效,可清除腸道積熱,改善腸道功能,並能起到解毒作用,而癲癇發作時,患者常伴有便祕、口臭等症狀,蘆薈可幫助改善這些症狀,緩解病患的痛苦。

三癇丹方劑中含有延胡索,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三癇丹主治癲癇,而癲癇的病因往往與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有關。延胡索能疏肝解鬱,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緩解癲癇發作。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延胡索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癲癇發作時,患者常伴有頭昏、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延胡索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緩解患者的痛苦。

三癇丹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如下:

  1.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癲癇、驚悸、失眠等症。古人認爲癲癇多因心火上炎,神志不安所致,而硃砂可清心火,鎮心神,故被列入方劑中。
  2. 化瘀止血: 硃砂亦具化瘀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三癇丹中可能也含有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配合硃砂可增強其療效。

然而,硃砂含有汞元素,長期服用或劑量過大可能導致中毒,因此,三癇丹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三癇丹方中含有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功效,對於癲癇、中風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麝香性溫,入心、脾、肝經,能迅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病竈,醒神開竅,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緩解痙攣,因此在治療癲癇、中風等症狀中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麝香屬貴重藥材,且具有一定毒性,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三癇丹方中加入金箔,主要原因有二:

一、 鎮心安神:金箔入藥,性平味甘,能平肝熄風,鎮心安神。對於癲癇患者,因其常伴隨心神不寧、驚悸不安等症狀,金箔可助於安神定志,減輕發作時的恐慌不安。

二、 重鎮降逆:金箔具有一定的重量,有助於將藥物下沉至胃部,並於胃中緩慢釋放藥效,提高藥效的吸收和利用率,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金箔的重鎮作用也能抑制癲癇發作時逆氣上衝,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三癇丹方中包含銀箔,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鎮驚安神: 銀箔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三癇丹用於治療癲癇、驚風等症,銀箔能平息肝火,鎮定神經,輔助其他藥物達到安神定驚之效。
  2. 引藥入心: 銀箔質地柔軟,易於熔化,能將其他藥物成分導入心經,加強藥效。銀箔本身無毒,且能與其他藥物成分產生化學反應,促進藥物吸收,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三癇丹」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三癇丹」由以下中藥組成:

  • 蜈蚣:活血化瘀、解毒止痛。
  • 天南星:祛風除溼、消腫定驚。
  • 全蠍:鎮痙熄風、散結通絡。
  • 防風:發汗解表、疏肝理氣。
  • 白附子:燥溼化痰、平喘利咽。
  • 遠志:安神益智、潤肺止咳。
  • 蘆薈:清熱解毒、生肌斂瘡。
  • 延胡索:行氣止痛、溫經養血。
  • 硃砂:瀉火降壓、涼血止血。
  • 麝香:開竅醒腦、調和氣血。
  • 金箔:收斂固澀、補腎壯陽。
  • 銀箔:清涼退燒、滋陰降火。

古籍記載與主治

根據以下古籍記載,三癇丹主要用於治療癇證:

  • 《幼幼新書》| 劉昉:記載三癇丹可用於治療癇疾潮搐,正發未分。並提及可以烏梅肉蘸藥於口兩角揩之,若不開,可配合歸魄散和歸魂散使用。若驚風癇再發,可進睡紅散,後下調胃氣藥。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佚名:記載三癇丹可治癇證發,未能分辨,皆可治之。用法為研細末,以燒粟米飯和丸,溫水送服。
  • 《幼科釋謎》| 沈金鰲:記載三癇丹可用於因急驚成癇。並提到癇病方萌時,耳後高骨間會有青紋,可用爪破令血出,有助於氣機通暢。同時也引述了薛己和丹溪對於癇證的論述,指出角弓反張是由於風邪客於太陽經,痙比癇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上述古籍內容與各藥物功效,可以推測「三癇丹」治療癇證的原理如下:

  1. 鎮痙熄風:全蠍、天南星具有鎮痙熄風的作用,是方中的主藥,針對癇證發作時的抽搐症狀。
  2. 祛風化痰:防風、白附子、天南星能夠祛風化痰,清除導致癇證的病理因素。《幼科釋謎》中提到「氣虛有火兼痰」,提示痰是癇證的重要病機之一。
  3. 活血通絡:蜈蚣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能有助於改善腦部氣血運行,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癇證有益。
  4. 安神定志:遠志、硃砂、麝香等藥物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以緩解癇證患者的精神症狀,並有助於預防癇證的發作。
  5. 清熱解毒:蘆薈、硃砂、銀箔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能有助於清除體內的熱毒,特別是對於因熱邪引起的癇證。
  6. 行氣止痛:延胡索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癇證發作時的疼痛症狀。

總體而言,三癇丹通過鎮痙熄風、祛風化痰、活血通絡、安神定志、清熱解毒等多種途徑,共同發揮治療癇證的作用。從古籍記載來看,該方主要針對急驚成癇,以及癇證發作、未能明確辨證的情況。

現代醫學認為,癇證(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而中醫認為癇證的病因病機複雜,涉及風、痰、瘀、虛等多個方面。三癇丹的組方,正是針對這些病因病機,從多個環節進行治療。

傳統服藥法


蜈蚣1條,牛膽南星2錢,全蠍防風1錢,白附子1錢,遠志1錢,蘆薈1錢,延胡索1錢,辰砂1錢,麝香1字,金箔3片,銀箔3片。
上為末,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金、銀箔為衣。
每服1丸,以薄荷湯化下。
全蠍五癇丸(《直指小兒》卷二)。五癇丹(《醫部全錄》卷四三二)。《直指小兒》:每服一丸,菖蒲、紫蘇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鎮靜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老年人慎用。

相關疾病


癲癇四肢抽搐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三癇丹,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十一引錢乙。 組成:蜈蚣1條,牛膽南星2錢,全蠍1錢,防風1錢,白附子1錢,遠志1錢,蘆薈1錢,延胡索1錢,辰砂1錢,麝香1字,金箔3片,銀箔3片。 主治:急驚爲癇。

三癇丹,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 組成:黑錫1兩,水銀半兩(2味同結沙子,研極細),蠍梢半兩,木香半兩,天南星半兩(炮裂),僵蠶(去絲嘴)半兩(炒黃),人參(去蘆)半兩,半夏半兩(湯洗7次),防風(去蘆并叉枝)半兩。 主治:癇證發,未能分辨何癇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