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蓽澄茄散

CHEN XIANG BI CHENG Q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二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7%
脾經 17%
肝經 17%
心經 11%
胃經 11%
肺經 8%
膽經 4%
大腸經 4%
膀胱經 4%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腎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沉香蓽澄茄散方中加入蓽澄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蓽澄茄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具有溫中止痛、行氣化濕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的功效。蓽澄茄與沉香相配,可增強溫中止痛、行氣化濕的功效,並能溫腎助陽,使藥效更佳。

因此,蓽澄茄的加入,有助於提升沉香蓽澄茄散的療效,並增強其溫中行氣、化濕止痛的功效。

沉香蓽澄茄散中包含沉香,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中降逆,行氣止痛: 沉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以沉香配伍蓽澄茄等藥,可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嘔吐等症狀。
  2. 引藥下行: 沉香氣味芳香,能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病所。方中沉香與其他藥物配合,有助於藥效發揮,更好地治療寒凝氣滯、脾胃虛寒等病症。

沉香蓽澄茄散方中加入葫蘆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腎助陽,行氣止痛: 葫蘆巴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具溫腎助陽、行氣止痛之效。沉香蓽澄茄散主治腎陽不足,寒凝氣滯所致的腰膝冷痛、小腹冷痛等症,而葫蘆巴的溫腎助陽之性,可溫暖腎陽,驅散寒凝,配合蓽澄茄、沉香等藥物,共同起到行氣止痛的功效。
  2. 健脾益氣,溫補脾腎: 葫蘆巴亦具健脾益氣之效,可改善脾胃虛弱,增強機體抵抗力。沉香蓽澄茄散中加入葫蘆巴,不僅溫腎助陽,更可溫補脾腎,提高機體陽氣,改善因腎陽不足而導致的脾胃虛弱,從而更好地發揮治療效果。

沉香蓽澄茄散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腎壯陽,助陽氣運行: 補骨脂性溫,入腎經,有溫腎壯陽之效,有助於驅散寒濕,促進氣血運行。蓽澄茄散本身偏於寒涼,加入補骨脂可平衡藥性,避免過寒傷陽,同時提升藥效。
  2. 溫脾助運,利於消化: 補骨脂亦入脾經,可溫脾助運,促進消化功能。沉香蓽澄茄散中包含蓽澄茄,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補骨脂的加入可緩解瀉下帶來的脾胃虛弱,協調藥效。

總體而言,補骨脂的加入既能提升藥效,又能平衡藥性,使其更安全有效。

沉香蓽澄茄散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助行氣血: 肉桂性溫,入心、腎、脾經,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之效。沉香蓽澄茄散以沉香、蓽澄茄等藥物為主,擅長行氣止痛,但寒邪易阻礙氣血運行。肉桂加入可溫陽散寒,助藥力暢通,提高藥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沉香蓽澄茄散諸藥多偏寒涼,肉桂性溫,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的作用。同時,肉桂能助沉香、蓽澄茄等藥物溫經散寒,更有效地解除寒凝氣滯之痛。

沉香蓽澄茄散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理氣,行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肝、腎經,具有溫中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沉香蓽澄茄散所治的脘腹冷痛、寒凝氣滯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溫暖脾胃、疏通氣機的作用,緩解疼痛。
  2. 助消化,健脾益胃:茴香還具有促進消化、健脾益胃的功效。對於藥方中所涉及的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幫助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沉香蓽澄茄散中加入苦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苦楝子具有清熱解毒之效: 苦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效。此方以沉香、蓽澄茄為主,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腸炎、痢疾等症,苦楝子加入其中,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有助於抑制病邪,緩解炎症反應。
  2. 苦楝子能疏肝理氣: 苦楝子還具備疏肝理氣之效。沉香蓽澄茄散治療濕熱下注,往往伴隨肝氣鬱結、胸悶腹脹等症狀。苦楝子加入,可協同沉香、蓽澄茄疏肝理氣,促進氣血運行,解除腹痛、腹脹等不適。

沉香蓽澄茄散中加入木香,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沉香、蓽澄茄等藥材偏於溫燥,易耗傷脾胃之氣,木香加入可緩解燥性,並增強理氣止痛之效。

2. 疏肝解鬱: 木香能疏肝解鬱,與沉香、蓽澄茄等藥材共同作用,可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總之,木香的加入不僅能協調方中藥材的性味,更能增強理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使沉香蓽澄茄散的療效更為全面。

沉香蓽澄茄散方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腎壯陽,溫陽散寒:巴戟天性溫,入腎經,具補腎壯陽、溫陽散寒之效。此方以沉香、蓽澄茄等溫燥之品為主,若患者腎陽虛寒,則易致氣血運行不暢,加用巴戟天可溫腎助陽,促進氣血流通,增強藥效。

二、與沉香、蓽澄茄協同作用:巴戟天能補腎氣,助陽氣,與沉香、蓽澄茄溫脾胃、理氣止痛之功效相輔相成,共奏溫陽散寒、理氣止痛、溫補腎陽之效,達到治療目的。

沉香蓽澄茄散方中包含附子,乃因其 溫陽散寒 之效,有助於 溫通腸胃、行氣止痛

沉香蓽澄茄散主要用於治療 寒凝氣滯、脾胃虛寒 所致的腹痛、腹脹、泄瀉等症狀。附子性溫,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之功效,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功能,並協同蓽澄茄、沉香等藥物,溫通氣血,止痛消脹。

沉香蓽澄茄散中加入桃仁,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加入桃仁,可助於活血化瘀,改善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2. 潤腸通便: 桃仁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幫助排出體內積滯的瘀血和毒素,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消腫止痛、促進排便的效果。

對於[沉香蓽澄茄散]中的烏頭成分,烏頭性味辛熱,具有散寒止痛、溫腎壯陽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冷痛等症狀。該方加入烏頭旨在增強散寒止痛的作用。

主治功效


沉香蓽澄茄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及功效:

  • 蓽澄茄: 溫肺化痰、止咳平喘。
  • 沉香: 行氣活血、調和脾胃。
  • 葫蘆巴: 健脾消食、益腎固精。
  • 補骨脂: 溫腎壯陽、補肝明目。
  • 肉桂: 暖胃祛寒、強身壯陽。
  • 茴香: 理氣解鬱、助消化。
  • 苦楝子: 殺蟲止癢、利尿通便。
  • 木香: 開竅醒腦、安神定志。
  • 巴戟天: 滋陰補腎、養心安神。
  • 附子: 回陽救逆、溫經止痛。
  • 桃仁: 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 川烏: 祛風除濕、溫經止痛。 主治:

根據古文記載,沉香蓽澄茄散主要用於治療「下經不足,內挾積冷」所致的各種症狀,包括:

  • 臍腹弦急,痛引腰背: 這是由於寒邪凝滯,氣機不暢所致。
  • 面色萎黃,手足厥冷: 這是由於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四肢所致。
  • 脅肋虛滿,精神困倦: 這是由於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所致。
  • 臟腑自利,小便滑數: 這是由於脾腎陽虛,固攝無權所致。
  • 盲腸小腸一切氣痛: 這是由於寒邪凝滯,氣機阻滯所致。
  • 疝氣: 同樣是由於寒邪凝滯、氣機不暢所致。

治療原理:

沉香蓽澄茄散的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溫陽散寒、行氣止痛、補益脾腎

  1. 溫陽散寒: 方中附子、肉桂、川烏、蓽澄茄皆為辛溫之品,能溫陽散寒,祛除體內積聚的寒邪。
  2. 行氣止痛: 沉香、木香、茴香等藥物能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緩解因氣機阻滯所致的疼痛。其中,沉香尤擅行氣止痛,對於臍腹痛、腰背痛有良效。
  3. 補益脾腎: 葫蘆巴、補骨脂、巴戟天等藥物能補益脾腎,增強機體的陽氣和固攝能力,改善臟腑自利、小便滑數等症狀。
  4. 活血化瘀: 方中桃仁能活血祛瘀,使氣血流通更加順暢,有助於緩解疼痛、消除積滯。

綜合分析:

從多篇古文記載來看,沉香蓽澄茄散是一個溫補力較強的方劑,適用於陽虛寒凝所致的各種病症。其配伍精妙,既能溫陽散寒,又能行氣止痛,還能補益脾腎,標本兼顧,因此對於「下經不足,內挾積冷」所致的諸多症狀有顯著療效。例如《奇效良方》記載其「治內挾積冷,臍腹弦痛,引腰背,面色痿黃,臟腑自利,小便滑數,小腸氣痛,並皆治之。」《博濟方》亦言其「治一切冷氣不和,及膀胱小腸氣疾,常服即大妙,能補護,四十歲以上者宜服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更指出「如盲腸、小腸一切氣痛,服之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是齋百一選方》中提到用沉香蓽澄茄散之前先用五苓散和五積散,這提示了在應用本方時,可能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配伍其他方劑,以達到更好的療效。例如,五苓散利水滲濕,五積散溫中散寒、化痰消積,二者與沉香蓽澄茄散合用,可以增強溫陽散寒、行氣利水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沉香蓽澄茄散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失明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腹瀉手腳冰冷面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沉香蓽澄茄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蓽澄茄1兩,沉香1兩,葫蘆巴(微炒)1兩,破故紙(微炒)1兩,官桂(去皮)1兩,舶上茴香(微炒)1兩,川苦楝子(炮,捶破,去核用肉)1兩,木香1兩,紫巴戟(穿心者)1兩,黑附子(炮制,去皮臍)4兩,桃仁(面炒,去皮尖)2兩,川烏頭半兩(炮,去皮臍)。 主治:下經不足,內挾積冷,臍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黃,手足厥冷,脅肋虛滿,精神困倦,臟腑自利,小便滑數及盲腸小腸一切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