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貝母湯
JI LI BEI M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25
方劑組成解釋
蒺藜貝母湯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腎益精,助陽生津: 沙苑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助陽生津的功效。蒺藜貝母湯以滋陰潤肺、清熱化痰爲主,但其中也包含了清熱解毒的藥物,可能存在傷陰耗津的傾向。加入沙苑子,可起到補腎益精,防止傷陰耗津,平衡藥性。
二、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沙苑子與貝母、蒺藜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藥效。沙苑子性溫,可溫腎陽,與貝母、蒺藜的清熱解毒作用相輔相成,有助於更好地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病症。
蒺藜貝母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方中蒺藜性溫,擅長疏肝解鬱、行氣止痛,而川貝母則可平衡蒺藜之溫燥,避免燥熱傷肺。
- 潤燥生津: 川貝母富含黏液質,具有潤燥生津的作用。方中蒺藜善於利水消腫,但容易造成津液損耗。川貝母則可滋潤肺燥,避免津液過度消耗,使藥效更為平和。
蒺藜貝母湯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散結之效。蒺藜貝母湯主治肺燥咳嗽,而紫菀可潤肺止咳,緩解肺燥,提升湯劑療效。
- 宣肺利氣:紫菀能宣肺利氣,有助於疏通氣道,促進痰液排出。蒺藜貝母湯中含有貝母,可清熱化痰,與紫菀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宣肺利氣、化痰止咳的效果。
蒺藜貝母湯中加入百合,主要有兩個原因:
- 滋陰潤肺:百合性微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貝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脾經,有清熱化痰、散結消腫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化痰、滋陰潤肺之功,緩解因肺熱燥咳、痰多、咽乾口渴等症狀。
- 緩解燥熱:蒺藜性溫,味辛,入肝經,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效。貝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脾經,有清熱化痰、散結消腫之效。百合性微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三者合用,可緩解因肝鬱氣滯、肺熱痰多引起的燥熱症狀,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蒺藜貝母湯中包含麻黃,其原因如下:
- 宣肺止咳: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功。蒺藜貝母湯主治痰多咳嗽,麻黃可宣肺散寒,利氣通竅,配合貝母、蒺藜清熱化痰,共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 通竅利鼻: 麻黃善通鼻竅,對於鼻塞不通,鼻涕黏稠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蒺藜貝母湯中包含蒺藜,可清熱解毒,利尿消腫,與麻黃相輔相成,共同改善鼻腔黏膜的炎症,達到通竅利鼻的效果。
蒺藜貝母湯為中醫傳統方劑之一,用於治療因痰火上擾所導致的耳聾、耳鳴等症。方中包含蒺藜、貝母、天雄等多味藥材,其中天雄的應用至關重要。天雄,性熱、味辛,歸心、肝、腎經,有強烈的溫陽散寒、祛風止痛功效。在本方中,天雄可助蒺藜與貝母行氣活血、化痰開竅之效,共同達到疏通耳絡、清利頭目之目的。天雄的使用,需注意其有一定毒性,用量宜慎,並應遵循中醫辨證施治原則,配合其他藥物調和,以確保療效與安全。此外,天雄亦能增強全方的溫通作用,對於由寒邪凝滯所引起的耳部疾患,更顯得必不可少。總之,天雄在蒺藜貝母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理學中「以毒攻毒」、「寒者熱之」的治療理念。
蒺藜貝母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化滯的功效。方中蒺藜、貝母等藥材多偏於滋陰潤肺,而枳殼的加入則可避免滋膩之性,使藥性更趨平和,並協同其他藥材疏肝理氣,達到寬胸散結的效果。
- 行氣消積:枳殼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對於因氣滯痰凝而引起的胸悶、咳嗽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方中蒺藜、貝母等藥材偏於止咳化痰,而枳殼的加入則可助其行氣消積,使痰液更容易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蒺藜貝母湯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止咳化痰: 赤石脂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利濕、止咳化痰之效。對於本方所治的肺熱咳嗽、痰多黃稠、胸悶氣促等症狀,可起到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作用。
- 固澀止瀉: 赤石脂還具有固澀止瀉之效,可治療因肺熱燥咳而引發的腸胃不適、腹瀉等症狀。
因此,赤石脂在蒺藜貝母湯中發揮著清熱化痰、固澀止瀉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黃稠等症狀的效果。
蒺藜貝母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蒺藜貝母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桑白皮的加入有助於清熱潤肺,使痰液易於咳出,緩解咳嗽症狀。
- 利水消腫:桑白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蒺藜貝母湯中常加入其他利水滲濕的藥物,如車前子、澤瀉等,桑白皮的加入可以協同利水作用,增強藥效。
蒺藜貝母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是為了溫陽散寒,助藥力達病所。
蒺藜貝母湯主治痰濁阻肺,咳嗽氣喘,胸悶不舒等症。而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腎陽、助陽氣、散寒止痛的功效。
由於方中貝母、蒺藜等藥性偏寒,加入肉桂可溫陽化寒,使藥力更易到達肺部,並助其祛除痰濁,改善氣喘、胸悶等症狀。同時,肉桂還能溫補脾腎,有助於氣血運行,增強體質。
蒺藜貝母湯方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消腫生肌之功效。方中蒺藜、貝母皆屬清熱解毒之品,但同時也可能伴隨血熱妄行,導致血瘀難止。地榆的加入可起到收斂止血的作用,幫助控制病情。
- 清熱解毒: 地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病症。
因此,地榆的加入既能有效控制血熱妄行,又能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使蒺藜貝母湯的療效更為全面。
蒺藜貝母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斂肺止咳: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益氣生津之功效。蒺藜貝母湯以治咳嗽為主,而五味子可收斂肺氣,止咳喘,減少痰液分泌,有助於緩解咳嗽症狀。
- 固護脾腎:五味子兼具益氣固腎之效,可補益脾腎之氣,提高機體免疫力,從根本上改善肺氣虛弱所致的咳嗽。蒺藜貝母湯中以貝母清肺化痰,蒺藜散結消腫,五味子則補氣固本,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咳嗽的效果。
蒺藜貝母湯是一張用於治療因肝火旺盛或痰熱壅肺所導致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的中藥方劑。其中,貫眾作為方中的一味藥材,其使用有其深層意義。貫眾性寒、味苦,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驅蟲的功效,在此方中主要發揮其清熱作用。在臨床應用上,貫眾能夠幫助清除肝膽之熱,並輔助其他藥物共同起到疏風清熱、化痰止咳的效果。此外,貫眾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對於咽喉紅腫疼痛有良好的緩解效果。由於方中蒺藜與貝母均能清熱散結,配合貫眾使用,三者相得益彰,既增強了清熱之力,又兼顧了祛痰及解毒的需求,使得整張處方在治療由肝火引發的相關症狀時更加全面有效。因此,貫眾在蒺藜貝母湯中的加入,是基於中醫理論對於藥物功效和病證特性的精準把握。
蒺藜貝母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因為黃連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抑制貝母的燥性,防止其過於燥烈而傷陰。
此外,黃連的苦寒之性,可以與蒺藜的辛溫之性相配,起到寒熱相濟、陰陽調和的作用。這可以更好地發揮蒺藜貝母湯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達到治療咳嗽、咽喉腫痛等疾病的目的。
蒺藜貝母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方中蒺藜、貝母雖擅長祛風止咳,但若患者痰熱壅肺,單用二味藥恐難以奏效。黃芩的加入,可輔助清熱瀉火,使痰熱消散,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 抑制肺氣上逆:黃芩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抑制肺氣上逆,減少咳嗽的發生。同時,黃芩還能與貝母相配,增強止咳作用,使咳嗽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主治功效
蒺藜貝母湯
蒺藜貝母湯是一劑中藥方劑,由沙苑子、川貝母、紫菀、百合、麻黃、天雄、枳殼、赤石脂、桑白皮、肉桂、地榆、五味子、貫眾、黃連、黃芩組成,具有長期的咳嗽的功效。
沙苑子
性味甘平,入肺、腎二經,具有補氣固脫、澀精止遺、益精、補益肝腎的功效。
川貝母
性微寒,味甘,主要歸肺、心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紫菀
性味苦、辛、平,歸肺、腎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
百合
性微寒,味甘,主要歸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安神、補中益氣、止咳化痰、清熱解毒、養陰潤肺的功效。
麻黃
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天雄
性溫、味辛、有毒,歸肝、腎經。具有散風除寒、舒筋通絡、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止痛、消腫、解毒等功效。
枳殼
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赤石脂
味甘、澀,性平,具有固澀收斂、化腐生肌、止瀉、止血、排膿、除煩、生肌斂瘡等功效。
桑白皮
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肉桂
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地榆
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等功效。
五味子
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貫眾
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止血、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清熱涼血、驅蟲殺蟲、活絡止痛、補益肝腎等功效。
黃連
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黃芩
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總結
蒺藜貝母湯是一劑中藥方劑,由沙苑子、川貝母、紫菀、百合、麻黃、天雄、枳殼、赤石脂、桑白皮、肉桂、地榆、五味子、貫眾、黃連、黃芩組成,具有長期的咳嗽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蒺藜子(炒,去角)1兩半,貝母(去心)1兩半,紫菀(去苗土)1兩半,百合1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赤石脂1兩半,桑根白皮(銼)1兩,桂(去粗皮)1兩,地榆1兩,五味子1兩,貫眾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旋復花(微炒)3分。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生薑3片,煎至8分,空心、食前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蒺藜貝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蒺藜子(炒,去角)1兩半,貝母(去心)1兩半,紫菀(去苗土)1兩半,百合1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枳殼(去瓤,麸炒)1兩半,赤石脂1兩半,桑根白皮(銼)1兩,桂(去粗皮)1兩,地榆1兩,五味子1兩,貫眾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旋復花(微炒)3分。 主治:久咳嗽。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