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北地太守酒」中的烏頭,同樣利用其強烈的溫經散寒及止痛效果,用於治療由寒邪引起的疼痛,特別是腹痛、腰腿痛等。烏頭與其他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溫中散寒的效果,緩解疼痛。
北地太守酒方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北地太守酒中可能包含其他性味較烈或偏寒的藥材,甘草可以中和這些藥性,使藥物作用更溫和,減少副作用。
- 補益脾胃: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北地太守酒通常用於補益身體、改善體質,甘草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補脾益胃功效,提升藥效。
總而言之,甘草在北地太守酒方中起著調和藥性、緩解毒性和補益脾胃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北地太守酒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北地太守酒以溫補肝腎、活血化瘀為主,川芎可助其更好地疏通經絡,緩解因肝腎不足、氣血瘀滯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昏眼花、肢體麻木等症狀。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北地太守酒中的其他藥材如熟地黃、當歸等,偏於滋補肝腎,而川芎的活血行氣作用,可避免滋補過度而造成血瘀,有助於藥性協調,提高整體療效。
北地太守酒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為了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歸肺、膽、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酒性溫熱,易傷脾胃,而黃芩可中和酒的溫熱之性,避免傷及脾胃。此外,黃芩亦可解酒毒,保護肝臟,有助於酒後身體的恢復。
總之,黃芩在北地太守酒中發揮了清熱解毒、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酒更加平和,更利於人體健康。
北地太守酒中包含桂枝,主要是因為桂枝具有以下功效:
1. 發汗解表: 桂枝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之效,可驅散外邪,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
2. 溫通經絡: 桂枝可溫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北地太守酒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而桂枝的發汗解表、溫通經絡之效,正好符合該方劑的功效,因此被列入方劑之中。
北地太守酒中加入藜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藜蘆性溫,味辛、苦,入肺、脾經。具有溫肺化痰、散寒止痛之效。北地太守酒所治病症多為寒邪侵襲所致,藜蘆可溫陽散寒,驅散寒邪,改善體寒症狀。
- 活血通絡: 藜蘆能活血通絡,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北地太守酒中加入藜蘆,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邪導致的經絡阻滯,起到止痛活絡的作用。
北地太守酒中加入附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之功效。北地氣候寒冷,酒方以附子爲君藥,可溫煦脾腎陽氣,抵禦寒邪入侵,適用於寒邪客於脾腎導致的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症。
- 振奮心陽: 附子可溫補心陽,改善心氣虛弱導致的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酒方中加入附子,可增強酒的溫熱作用,有助於振奮心陽,提高身體抵抗力。
北地太守酒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解毒消腫: 白蘞味甘辛,性平,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北地太守酒中常加入一些辛辣、溫燥的藥材,如附子、肉桂等,容易導致燥熱上火。白蘞的加入可以起到中和燥熱、解毒消腫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
- 扶正祛邪: 白蘞除了解毒消腫外,還能補氣健脾,增強人體正氣。北地太守酒往往針對體虛畏寒、氣血不足的病症,白蘞的加入可以起到扶正祛邪,增強人體抵抗力的作用,從而提高療效。
北地太守酒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之功效。北地太守酒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而桔梗的加入有助於宣通肺氣,化解痰濁,緩解咽喉不適,增強酒方整體的療效。
- 助藥力:桔梗能促進其他藥物的藥力發揮,提高藥效。北地太守酒中多含有其他藥材,例如麻黃、桂枝等,而桔梗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有效地發揮藥效,使酒方更加有效地治療疾病。
北地太守酒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北地太守酒以酒為引,可促進半夏藥力發揮,針對濕痰阻滯、胸悶氣喘等症狀,可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
- 降逆止嘔: 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導致的嘔吐、反胃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北地太守酒中加入半夏,除了增強酒的藥效,更能針對濕痰、嘔逆等症狀進行治療。
北地太守酒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志,緩解失眠: 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腎經,具有養心安神、滋陰潤燥的功效。北地太守酒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健忘等症狀,而柏子仁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提升睡眠品質。
- 潤腸通便,助益消化: 柏子仁亦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酒性燥熱,容易引起便祕,加入柏子仁可以中和酒性,避免燥熱傷陰,並促進腸胃消化,使藥酒更容易被吸收利用。
北地太守酒中包含前胡,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前胡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之效。北地太守酒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而前胡的加入正好可以起到宣散風寒,化解痰飲,緩解咳嗽的作用。
2. 協同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北地太守酒中包含多種藥材,例如黃芪、黨參、白朮等,這些藥材主要用於補氣固表,增強機體抵抗力。而前胡的加入則可以與這些藥材協同作用,既能散寒解表,又能補氣固表,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北地太守酒方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北地太守酒旨在滋補肝腎,而肝腎陰虛常伴隨肺陰不足,燥熱傷肺,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之性可緩解肺燥,協同其他藥材滋補肝腎,達到整體平衡。
- 生津止渴: 北地太守酒主治津液不足、口渴咽乾等症狀,而麥門冬能生津止渴,潤燥清熱,可有效緩解口渴症狀,並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其功效。
主治功效
北地太守酒:一款古老的中醫藥方劑
北地太守酒,又稱北地酒,是一種古老的傳統中藥方劑,因其被記載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而備受推崇。它由多種中藥材組成,每種藥材都有其獨特的藥效,共同發揮著治病強身的功效。
桂枝: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柏子仁:安神鎮靜、止血固澀
柏子仁具有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等功效。其中,安神鎮靜是柏子仁最主要的功效之一,常用於治療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柏子仁還可以補氣養血、潤燥滑腸,用於治療氣虛體弱、腸燥便祕等症。此外,柏子仁還有固澀固表、生津止渴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盜汗、遺精、尿頻、口乾舌燥等症狀。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等症狀,亦可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桔梗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排膿解毒、止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膿瘍、癤子、瘡瘍等疾病。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前胡:清化熱痰、止咳化痰
傳統中藥前胡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等功效。前胡能清化熱痰,可用於治療痰熱壅盛的證狀,如:風熱頭痛、痰熱咳喘、嘔逆、胸膈滿悶等。前胡還能止咳化痰,用於治療咳嗽、咳痰等症狀。此外,前胡具有散風熱、降氣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發燒、頭痛、氣喘等症狀。
白蘞:清熱解毒、清熱瀉火
白蘞具有清熱解毒、解毒、清熱瀉火、化腐生肌、散結、活絡止痛、斂瘡等藥效。白蘞中的活性成分能促進機體代謝、解毒,修復受損細胞和組織,有助於治療中毒性疾病、化學毒素中毒、病毒感染等。白蘞還可促進細胞再生,修復受損細胞,具有抗氧化作用,保護細胞和組織不受氧化損傷,有助於傷口癒合和皮膚再生。白蘞中的消腫止痛、化瘀散結的有效成分可以促進細胞再生,加速損傷部位的復原。白蘞還具有消腫止痛、斂瘡生肌之效,常與其他中藥同用,可收斂瘡口,促進癒合。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喉嚨痛、風濕痹痛、腰痠背痛、中風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瘀血腫痛等症。烏頭性溫辛、有毒,歸肺、腎經,具有活絡止痛之功,常與五靈脂同用,治一切癱瘓風。
藜蘆:殺蟲、驅蟲、止癢
藜蘆性寒味辛,有毒,歸肺、大腸經,主要成分為生物鹼,具有殺蟲、驅蟲、止癢、鎮痛、清熱利濕、斂瘡等功效。藜蘆可治療肺熱咳嗽、腸道濕熱引起的腹痛泄瀉、皮膚瘡瘍腫毒等疾病。但藜蘆有毒,不宜久服或大量服用,以免引起中毒。
傳統服藥法
烏頭4兩,甘草4兩,芎藭4兩,黃芩4兩,桂心4兩,藜蘆4兩,附子4兩,白蘞6兩,桔梗6兩,半夏6兩,柏子仁6兩,前胡6兩,麥門冬6兩。
用七月曲10斤,秫米1斛,如醖酒法。(口父)咀上藥,以絹袋盛之,沈於甕底,酒熟去糟,還取藥滓,青布袋盛之,沈著酒底,泥頭,秋七日,夏五日,冬十日。
空肚服1合,日3次,以知為度。藥有毒,故以青布盛之,服勿中止,20日大有病出,其狀如漆,50日病悉愈。
"1.積聚:有婦人年五十,被病連年,腹中積聚,冷熱不調,時時切痛,繞臍絞急,上氣胸滿,二十餘年。服藥二七日,所下三四升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同名稱方劑
北地太守酒, 出處:《千金》卷二十四。 組成:烏頭4兩,甘草4兩,芎藭4兩,黃芩4兩,桂心4兩,藜蘆4兩,附子4兩,白蘞6兩,桔梗6兩,半夏6兩,柏子仁6兩,前胡6兩,麥門冬6兩。 主治:萬病蠱毒,風氣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