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鉛丹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鉛丹(即鉛丹石或硫化鉛)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解毒和消腫的效果。鉛丹在傳統中醫中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的疾患,其特色在於能夠清熱解毒及利濕。鉛丹的化學性質使其在適量使用時能夠發揮良好的藥效。
然而,鉛丹的使用需謹慎,因其屬於重金屬,過量或不當使用可能導致毒性反應。因此,在配方中使用鉛丹時,醫生通常會根據個體差異和病情進行嚴格的劑量控制,以確保療效同時降低毒副作用。此外,現代醫學也對傳統方劑進行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研究,以期找到更安全的替代品或調整用法,以符合當代的醫療標準。
鉛丹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作用。其中,黃連是方劑中重要的成分之一,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黃連具有強大的清熱燥濕功效,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熱毒,對於由於濕熱所引起的各類病症,如皮膚病、腸道感染等,均有良好的療效。
其次,黃連的苦味能夠增進消化,對於腸胃不適、食積等情況具備輔助治療的作用。其成分中的小檗鹼等活性物質,對於調理腸胃功能尤為重要。
此外,黃連還具備抗炎、抗菌的特性,能夠提高整體免疫力,減少病原體的侵害,進一步強化鉛丹丸的療效。
綜合以上原因,黃連在鉛丹丸中扮演著清熱解毒、促進消化及增強免疫的多重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鉛丹丸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鉛丹丸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石膏能清熱解毒,緩解熱毒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收斂生肌:石膏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瘡瘍潰瘍的癒合,防止感染擴散。鉛丹丸在清熱解毒的同時,也需配合收斂生肌,以促進傷口癒合,加速康復。
因此,石膏在鉛丹丸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毒和收斂生肌的雙重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組成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鉛丹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小兒疳,大渴不止」,意指適用於小兒疳證(慢性營養不良或消化功能障礙)伴隨嚴重口渴的症狀。
- 小兒疳證:古代認為與脾胃虛弱、蟲積、或熱毒內蘊有關,常見腹脹、消瘦、毛髮枯槁、煩渴等。
- 大渴不止:可能因體內津液耗傷(如熱毒熾盛)或水液代謝失常所致,需清熱、殺蟲或調節脾胃功能。
2. 組成與邏輯推理
方中藥物以攻毒殺蟲、逐積化痰為主,結合鎮驚安神之品,推測其作用原理如下:
(1)鉛丹(半錢)
- 性辛微寒,有毒,傳統用於鎮驚安神、殺蟲解毒。
- 此方可能取其抑制蟲積、熱毒之功,但需嚴格控制劑量。
(2)丹砂(硃砂,研二錢)
- 甘微寒,能安神鎮靜、清心解毒,古代常用於心火亢盛或熱擾心神之證。
- 配合鉛丹,或可緩解疳證患兒躁動不安。
(3)巴豆(七枚,去油)
- 辛熱大毒,峻下冷積,攻逐痰飲、通利腸胃。
- 經「去油」減緩毒性,保留其瀉下驅蟲之效,助除腸道積滯。
(4)杏仁(七枚,去皮尖研)
- 苦溫,能降氣潤腸、化痰止咳,輔助巴豆通便,兼緩瀉下之燥烈。
(5)乳香(研一錢)
- 辛香溫通,可活血行氣、止痛生肌,推測用於緩解疳證患兒腹脹不適。
(6)砒霜(半錢)/秋後改用砒黃(半錢)
- 砒霜(三氧化二砷):大毒,但微量能殺蟲、劫痰、截瘧,古代用於頑固疳積或痰飲內阻。
- 砒黃(天然砷硫化合物):毒性較砒霜低,清代《本草綱目》載其能「燥濕祛痰」,可能因秋後氣候轉涼,改砒黃以減烈性。
(7)黃蠟為丸
- 固定藥形、緩釋藥性,減少對胃腸刺激。
(8)乾薑、甘草湯送服
- 乾薑溫中護胃,甘草解毒調和,以制方中諸藥(如巴豆、砒霜)之毒性。
3. 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結合殺蟲、攻積、安神三法,針對疳證可能合併的以下病機:
- 蟲積內擾:鉛丹、巴豆、砒霜協同殺蟲,祛除腸道寄生蟲或病理產物。
- 熱毒津傷:丹砂清心,鉛丹解毒,緩解因熱毒熾盛所致之煩渴。
- 痰積阻滯:巴豆、杏仁、砒霜逐痰通腑,改善消化停滯。
- 氣血失和:乳香行氣活血,助脾胃功能恢復。
4. 可能適用症狀延伸
除主治中的「大渴」外,此方或對以下疳證症狀有效:
- 腹大青筋、臍周疼痛(蟲積)。
- 躁動不安、夜啼(心肝熱盛)。
- 痰涎壅盛、便祕或瀉下不爽(積滯內停)。
5. 配伍特點
- 毒藥配伍:鉛丹、砒霜、巴豆均屬劇毒,但透過去油(巴豆)、黃蠟緩釋、乾薑甘草湯送服降低危害。
- 攻補兼施:雖以攻逐為主,但乳香、杏仁調和氣血,乾薑甘草顧護中焦。
總結:鉛丹丸為古代峻劑,以毒攻毒,針對疳證重症(蟲積、熱毒、痰滯)而設,需精準辨證與嚴格控制劑量。
傳統服藥法
鉛丹半錢,丹砂(研)2錢,巴豆7枚(去皮心,出油盡),杏仁7枚(湯退去皮尖雙仁,研),乳香(研)1錢,砒霜半錢。
秋後,去砒霜,加砒黃末半錢。
上為細末,熔黃蠟為丸,如黃米大。
每服3-5丸,食前、臨臥煎乾薑、甘草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鉛丹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鉛丹1分,鉛霜1分,黃連末半兩,石膏末半兩。 主治:小兒疳,大渴不止。
鉛丹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黑鉛(鉛汁入紙灰,以柳木椎同研成粉,羅過)1兩。 主治:胃反,嘔吐噦逆。
鉛丹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鉛丹1分(炒令紫色),人參1兩(去蘆頭),天雄1分(去皮臍,生用)。 主治:一切瘧。
鉛丹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鉛丹半錢,丹砂(研)2錢,巴豆7枚(去皮心,出油盡),杏仁7枚(湯退去皮尖雙仁,研),乳香(研)1錢,砒霜半錢。 主治:赤白痢腹痛不止。
鉛丹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鉛丹1兩,栝樓根1兩,虎掌半兩(湯洗7遍,生薑汁拌,炒令黃),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白朮半兩,鐵粉2兩(細研),鴟枭頭1枚(燒爲灰),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閭茹1兩,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大戟半兩(銼,微炒),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 主治:風癲。發時吐涎,起卧不定,及大小便不能知覺。
鉛丹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鉛丹半兩,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鐵粉半兩,細辛1分,獨活1分,牛黃1分(細研),雄黃1分(細研),蜣螂5枚(微炙),露蜂房1分(炙黃),人參1分(去蘆頭),漢防己1分,蛇蛻皮5寸(炙黃),桂心2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雞頭1枚(去毛,炙令黃),赤茯苓1兩,川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用)。 主治:小兒驚癇復發,眩悶倒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