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蕪荑丸

黃連蕪荑丸

HUANG LIAN WU Y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心經 15%
胃經 15%
肝經 15%
膽經 15%
大腸經 7%
腎經 7%
脾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蕪荑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證、濕熱下注等症狀。其中,鉛丹的加入雖然在現代中藥學中受到批評,但其古代用法卻有其特定的理論基礎。鉛丹主要由硫化鉛組成,古代醫學認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當時的醫學理論強調毒物的使用,結合其他藥材以達到平衡,從而有效對抗各類疾病。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鉛丹的毒性使其在現代醫學中被視為有害物質,不宜隨意使用,自古以來的醫學智慧必須經過現代科學的檢驗與改進。現代中醫方劑通常不再包含鉛丹,而是選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材料,以確保患者的健康與安全。因此,在使用傳統方劑時,需謹慎考量其成分,並尋求專業醫療意見。這不僅是對古老智慧的尊重,也是對現代醫學進步的負責任態度。

黃連蕪荑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膽經,能清心火、瀉胃火,並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內蘊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腹痛瀉痢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減少毒素的產生,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因此,在黃連蕪荑丸中加入黃連,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對於治療濕熱所致的各種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黃連蕪荑丸中包含蕪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止癢消腫:蕪荑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功效。其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對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配伍增效:黃連蕪荑丸的組成中,黃連性寒,苦寒瀉火,能清熱瀉火;而蕪荑則能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效果,並能減少單味藥物的毒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蕪荑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黃連蕪荑丸傳統主治「小兒赤白痢」,即小兒腹瀉與痢疾之證,糞便中帶有赤白黏液的病症。赤白痢在中醫理論中常被認為是濕熱蘊結於腸道所致,此方專門針對小兒體質而設,劑量溫和。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

  1. 黃丹(一兩)

    • 又名鉛丹,性微寒,味辛,具殺蟲解毒之功
    • 在古代方劑中常用於治療痢疾、濕瘡等
    • 在此方中主要發揮殺蟲止痢作用
  2. 黃連(一兩,去須)

    • 性寒,味苦,歸心、肝、胃、大腸經
    • 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 為治療濕熱痢疾要藥,直接清解腸道濕熱
  3. 白蕪荑(一兩)

    • 性溫,味苦辛
    • 主要功效為殺蟲消積
    • 適用於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等症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之配伍思路主要針對小兒痢疾的兩大病因:

  • 濕熱內蘊(黃連為主)
  • 蟲積食滯(蕪荑和黃丹共治)

協同作用

  • 黃連清熱燥濕治其本
  • 蕪荑與黃丹殺蟲除積治其標
  • 三藥同用共奏清熱解毒、殺蟲止痢之功

劑型設計

  • 以棗肉和丸,既能緩和藥性,顧護小兒脾胃,又能助藥力直達腸道
  • 綠豆大小丸劑,適合小兒服用
  • 煅炭製法增強藥物的收澀止瀉作用

此方體現了中醫「標本兼治」的治療思想,針對小兒生理特點(臟腑嬌嫩)而設計,藥味少而力專,兼顧療效與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黃丹1兩,黃連1兩(去須),白蕪荑1兩。
上為末,以棗肉和為一塊,用炭煅令煙盡,候冷細研,以軟飯和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以水送下,每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蕪荑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七。 組成:黃丹1兩,黃連1兩(去須),白蕪荑1兩。 主治:小兒赤白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