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丸

苦楝丸

KU L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九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1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9%
脾經 19%
肝經 19%
心經 10%
大腸經 10%
膽經 10%
胃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苦楝丸]的組成中包含[蕪荑],因為蕪荑具有強效的燥濕祛風作用。蕪荑可用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病症,如皮膚癬病、濕疹等。它的燥濕作用能夠有效地緩解濕疹、濕疹引起的癢感和不適,並且對於濕熱體質有較好的改善效果。在[苦楝丸]中,蕪荑的使用能夠加強方劑的燥濕祛風效果,提升對濕熱病症的治療效果。

苦楝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苦楝丸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而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抑制濕熱之邪,並消解毒素,減輕炎症反應。
  2. 瀉火涼血: 苦楝丸中常配伍一些辛熱藥物,如苦楝皮等,容易造成燥熱傷血。黃連可以瀉心火、涼血止血,起到中和辛熱之性,保護血脈的作用,避免藥物副作用。

苦楝丸中包含苦楝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苦楝子具有驅蟲功效: 苦楝子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其所含的苦楝素、川楝素等物質,具有顯著的驅蟲作用,能殺滅蛔蟲、蟯蟲、鉤蟲等寄生蟲,並可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苦楝子可解毒消腫: 苦楝子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治療毒蛇咬傷、瘡瘍腫毒等症狀。

因此,苦楝子在苦楝丸中起著驅蟲解毒的關鍵作用,是藥方組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楝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疳」,即小兒疳積之證。疳積為傳統中醫病名,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蟲積內擾,導致消化不良、形體消瘦、腹脹腹痛。此方以驅蟲、溫裡、行氣為主,針對疳證夾寒或蟲積腹痛者。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苦楝

    • 性味苦寒,專入肝、小腸經,為傳統驅蟲要藥,尤擅殺蛔蟲、蟯蟲。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燥濕,針對蟲積化熱或濕熱內蘊之疳證。
    • 現代研究顯示,苦楝皮中的「川楝素」具神經毒性,可麻痺蟲體而驅蟲,但需控制劑量。
  2. 臣藥:茴香、黑附子

    • 茴香(小茴香)辛溫,歸肝、腎、脾經,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與苦楝配伍可制其寒性,兼緩解蟲積引起的脘腹冷痛。
    • 黑附子大辛大熱,補火助陽,炮製後毒性減而溫裡之力存,用於疳證日久傷陽、腹中冷痛者。此二藥共奏溫裡散寒之效,平衡苦楝寒性。
  3. 佐使藥:全蠍、玄胡、丁香

    • 全蠍通絡止痙,針對蟲動引起的腹痛絞痛;玄胡(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針對氣滯血瘀之痛;丁香溫中降逆,助茴香、附子散寒。
    • 三藥增強止痛效果,並以酒糊為丸、酒送服,借酒性辛溫行散,助藥力直達病所。

綜合理路
此方以驅蟲為主(苦楝),溫陽行氣為輔(附子、茴香、丁香),兼通絡止痛(全蠍、玄胡),標本兼顧。適用於蟲積夾寒、腹痛明顯之疳證。其設計體現「驅蟲不傷正,散寒不助熱」的配伍思維,惟方中苦楝、附子、全蠍均有一定毒性,需嚴格遵循炮製與劑量。

傳統服藥法


苦楝1兩,茴香1兩,黑附子(炮,去皮臍)。
用酒2升,煮酒盡為度,曬乾或陰 乾,搗為細末。
每1兩藥末,入全蠍18個,玄胡5錢,丁香15個,共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空心酒送下;如痛甚、煎當歸入酒。大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苦楝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心絞痛陰道炎胰臟炎白帶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風濕性心臟病胃腸出血子宮頸炎下腹部痛口乾口渴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赤白帶臍下正中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苦楝丸,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苦楝(碎,酒浸)、茴香(炒)、當歸各等分。 主治:婦人赤白帶下。

苦楝丸, 出處:《百一》卷十九。 組成:蕪荑3兩,川黃連1兩半,苦楝子3兩(去尖皮并核)。 主治:小兒疳。

苦楝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一引《聖濟總錄》。 組成:苦楝1兩,茴香1兩,黑附子(炮,去皮臍)。 主治:奔豚,及小腹痛不可忍者。

苦楝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防風1錢,乾漆蓋(生)1錢,人參1錢,苦楝根皮1錢,荊芥穗半錢,海金沙半錢,何首烏1錢。 主治:腸風下血,不以新久。

苦楝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四引張道人方。 組成:苦楝根1兩,鶴虱1兩,朱砂1兩,檳榔3個,麝香1錢。 主治:蛔疳,小兒合地,面無顔色,啼聲乍高,狀似心痛,往往口乾,發動有時,醫人不識,妄呼見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