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連散

石連散

SHI LI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0.2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6%
肺經 14%
心經 11%
大腸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脾經 11%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連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功效。石連散主治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控制病情發展,緩解患者不適。
  2. 抑制病菌:現代研究表明,黃連含有多種生物鹼,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病菌生長繁殖,有助於控制感染。石連散中加入黃連,可以增強其抗菌消炎效果,促進病症恢復。

石連散中含有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解毒止痛: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石連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石膏可以清熱瀉火,消散熱毒,緩解咽喉疼痛。
  2. 配合其他藥材: 石連散中其他藥材,如連翹、金銀花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石膏與這些藥材配合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引起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連散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源自傳統中醫典籍,主治「胃熱嘔吐」。其病機為胃中鬱熱,氣逆上衝所致。臨床表現可見嘔吐酸苦、口乾舌燥、煩渴喜冷飲,或伴胃脘灼熱感,舌紅苔黃,脈數。方中黃連與石膏相配,共奏清胃降逆之效,符合中醫「熱者寒之」「苦降辛開」的治療原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連(薑炒)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苦能降泄,寒可清熱,為清胃火要藥。
    • 薑炒製後,緩和其大寒之性,兼顧止嘔(生薑本有和胃降逆之功),避免苦寒傷胃。
    • 主要作用:清胃中實熱,解濕熱鬱結,降胃氣上逆。
  2. 石膏(火煅)

    • 性味辛甘大寒,歸肺、胃經。生用長於清氣分實熱,煅後增強收斂之性,更適合嘔吐證。
    • 火煅石膏質地更燥,能吸附胃中浮熱,兼有輕微固澀作用,防止津液進一步受損。
    • 辛散之力助黃連透解鬱熱,甘寒生津可緩解胃熱傷陰之口渴。

配伍推理與協同效應

  • 苦辛相合:黃連苦降清熱,石膏辛散透熱,一降一散,使胃熱得泄而不鬱滯。
  • 寒性互制:黃連之寒偏於燥濕,石膏之寒偏於生津,煅石膏的收斂性可防黃連過燥,共奏清熱不傷陰之效。
  • 標本兼顧:黃連治本(清熱燥濕),石膏治標(降逆止嘔),針對胃熱嘔吐的核心病機。

延伸思考
此方簡練,體現中醫「藥專力宏」的特點。若兼陰傷,可酌加麥冬、知母;若濕熱並重,可佐半夏、陳皮。其組方邏輯亦可聯想到「瀉心湯」類方,但石連散更專注於胃腑單一病位,適用於熱象明確而無表證或錯雜證者。

傳統服藥法


黃連(薑炒)1錢,石膏(火煅)2錢。
上為末。
滾水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暴食症胃酸食道逆流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石連散,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黃連(薑炒)1錢,石膏(火煅)2錢。 主治:胃熱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