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陽熄風湯

潛陽熄風湯

QIAN YANG XI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5%
心經 31%
腎經 12%
肺經 8%
脾經 7%
胃經 4%
肝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潛陽熄風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潛陽熄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偏亢,引起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生地黃可清瀉體內過盛的陽氣,並滋陰降火,平衡陰陽,達到熄風止痛的效果。
  2. 養血活血,疏通經絡: 生地黃亦具養血活血之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經絡通暢。潛陽熄風湯中的風邪往往導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而生地黃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消除風邪,緩解症狀。

潛陽熄風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潛陽: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風為陽邪,易擾動陰血,導致陽氣外泄,出現眩暈、肢麻等症狀。熟地黃滋陰補血,可使陰血充盈,有助於潛陽固脫,防止陽氣外散,從而達到熄風止眩的效果。
  2. 養血柔肝:肝主藏血,風邪侵襲,容易導致肝血不足,肝陽上亢。熟地黃滋陰養血,可補充肝血,使肝陰充足,從而抑制肝陽上亢,達到熄風平肝的作用。

因此,熟地黃在潛陽熄風湯中發揮著滋陰潛陽、養血柔肝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風邪引起的眩暈、肢麻等症狀。

潛陽熄風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潛陽熄風湯多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風火內動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當歸可補血養血,改善腦部供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平肝熄風,緩解頭暈目眩等症狀。
  2. 滋陰潤燥,改善腦部微循環:當歸還具有一定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改善腦部微循環,減少腦血管阻力,有利於氣血流通,進一步降低肝陽上亢的風險,達到潛陽熄風的目的。

潛陽熄風湯中使用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潛陽熄風: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養血烏髮的功效。風為陽邪,易傷陽氣,而腎主藏精,精氣不足則易導致風邪外襲。何首烏可滋養腎陰,固本培元,從而抑制風邪外襲,達到潛陽熄風的作用。
  2. 兼顧肝腎同治:風為肝邪,肝腎同源,肝血不足也會導致風邪外襲。何首烏可補肝腎之陰,兼顧肝腎同治,可更全面地抑制風邪,緩解風病症狀。

潛陽熄風湯中加入磁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肝熄風: 磁石性寒,入肝經,具有鎮肝息風之效。對於肝陽上亢、風火內動導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磁石能起到平肝潛陽的作用,抑制風邪的升發。
  2. 重鎮降逆: 磁石質重,入腎經,具有重鎮降逆之效。對於肝陽上亢導致的頭昏目眩、嘔吐等症狀,磁石能起到鎮降作用,使陽氣下降,恢復陰陽平衡。

總之,潛陽熄風湯中加入磁石,不僅能鎮肝熄風,更能重鎮降逆,從多方面入手治療肝陽上亢、風火內動所致的各種症狀。

潛陽熄風湯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原因如下:

  1. 鎮肝熄風: 代赭石味甘鹹寒,入肝經,具有鎮肝熄風之效,能平息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風、肢體麻木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天麻、鉤藤等配合,共同起到鎮肝熄風的作用。
  2. 重鎮降逆: 代赭石質重,能降逆止嘔,對於肝陽上亢引起的嘔吐、眩暈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療效。

此外,代赭石還具有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對於潛陽熄風湯治療的頭風、眩暈等症狀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潛陽熄風湯中加入珍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鎮驚安神: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心火亢盛、神志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珍珠可以起到潛陽熄風、安神定志的作用。

二、清熱解毒:珍珠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珍珠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珍珠在潛陽熄風湯中發揮著鎮驚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心火亢盛、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

潛陽熄風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養血柔肝,緩解肝風內動: 潛陽熄風湯主要針對肝陽上亢、風陽外動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白芍具有養血柔肝之功,可緩解肝氣鬱結,防止肝風內動,進一步抑制風陽上擾。

二、和解脾胃,避免藥性偏燥: 方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羌活等,性偏溫燥,易傷脾胃。白芍性微寒,可中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保護脾胃功能,使藥效得以更好的發揮。

總而言之,白芍在潛陽熄風湯中起着養血柔肝、和解脾胃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可提高方劑療效,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潛陽熄風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泛發性神經性皮炎」及「慢性荨麻疹」,均屬中醫「風病」範疇,其病機多與「血虛風燥」「肝陽上亢」「陰血不足」相關。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皮膚頑疾反覆發作、瘙癢難忍,根源在於內風躁動、陰血虧虛,導致營衛失和、肌膚失養。

  1. 神經性皮炎(中醫稱「牛皮癬」或「頑癬」)

    • 多因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血虛生風,風燥蘊結肌膚,表現為皮膚增厚、粗糙如革、劇烈瘙癢。
    • 本方以「潛陽熄風」為核心,針對肝陽偏亢、虛風內動之病機,輔以養血潤燥,標本兼治。
  2. 慢性荨麻疹(中醫屬「瘾疹」)

    • 久病多虛,風邪趁虛內襲,與血熱或血虛相搏,發為風團、瘙癢時作時止。
    • 方中重用介類金石藥鎮潛浮陽,配合養血之品,使「血行風自滅」,營衛調和則風疹消退。

【潛陽熄風湯】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解析

  1. 滋陰養血組(治本)

    • 生地、熟地:滋腎陰、補精血,清熱涼血以潤燥。
    • 當歸、白芍:養肝血、和營衛,柔肝解鬱以熄風。
    • 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鬚固本,助血虛風燥之體質調理。
  2. 潛陽鎮驚組(治標)

    • 紫貝齒、磁石、珍珠母:介類與金石藥質重沉降,直折肝陽上亢,鎮驚安神,平息內風。
    • 生龍牡、代赭石:龍骨、牡蠣斂陰潛陽,代赭石降逆平衝,共奏鎮肝熄風之效。
  3. 協同作用

    • 全方以「介類+金石藥」為骨架,針對「陽亢風動」之標證急治其瘙癢躁動;
    • 佐以「地黃、歸芍」養血柔肝,從根本改善陰血不足、虛風內生的體質。

治療原理推論

  • 潛陽熄風:金石介類藥質重下行,抑制肝陽浮越,間接安定心神,減少因情緒緊張誘發的皮膚症狀。
  • 養血和營:補血藥改善血虛生風的基礎病機,使肌膚得濡養,降低對風邪的敏感性。
  • 標本同治:既鎮壓浮陽以止癢,又滋養陰血防復發,契合慢性皮膚病「久病入血」的治療思維。

現代可能適應症延伸

除原文所述疾病,此方邏輯可延伸至:

  • 頑固性皮膚瘙痒症(老年性、糖尿病相關)
  • 更年期潮熱伴皮膚乾燥瘙癢
  • 自律神經失調所致的皮膚感覺異常(如蟻走感)

此方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與「重鎮潛陽」的複合思路,適用於虛實夾雜、風燥陰傷之證。

傳統服藥法


生地15克,熟地15克,當歸9克,何首烏9克,紫貝齒30克,磁石15克,生龍牡15克,代赭石15克,珍珠母30克,白芍9克。
潛陽熄風,養血和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陰柔之品較多,陰虛火旺者慎用。
  •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蕁麻疹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潛陽熄風湯,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地15g,熟地15g,當歸9g,何首烏9g,紫貝齒30g,磁石15g,生龍牡15g,代赭石15g,珍珠母30g,白芍9g。 主治:潛陽熄風,養血和營。主治:泛發性神經性皮炎,慢性蕁麻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