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草散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通草,這是因為通草具有宣通氣血、利尿消腫的功效。通草,作為方劑的主要成分之一,能夠有效地促進氣血的流通,降低水腫情況,並且幫助改善身體的排水功能。在臨牀上,通草經常被用於治療因水腫引起的各種病症,特別是對於小便不利或腎功能問題所導致的水腫,有良好的效果。
此外,通草具有輕盈的性質,能夠調和其他藥材的效果,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加均衡。其獨特的藥理作用,使得通草在處方設計上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能夠增強方劑的整體功能,達到活血化淤、消腫利水的目的。因此,通草在通草散中的選用,不僅是基於其自身的藥效,更是其與其他成分的協同作用,讓此方劑在臨牀上展現出更為顯著的治療效果。
通草散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通草利水之弊: 通草性寒,擅長利水消腫,但過度使用易傷陰耗氣,導致脾胃虛弱。白芍性微寒,味酸,入肝脾經,能斂陰止汗,緩解通草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度耗傷正氣,保護脾胃功能。
- 調節氣血,協調藥性: 白芍能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而通草則利水消腫,二者配合使用,可調節氣血運行,使水液代謝正常,達到治療水腫、濕熱等疾病的效果。同時,白芍還能緩解通草的辛散之性,避免其過度刺激,使藥性更加平和。
通草散方劑中加入王不留行,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 通乳下乳: 王不留行性味甘平,入肝、胃經,具有通乳下乳、活血消腫的功效。對於產後乳汁不通,乳汁不足等症狀,王不留行能促進乳汁分泌,改善乳腺功能。
- 疏散風熱: 王不留行亦具有疏散風熱之效,可輔助通草散清熱利濕、疏散風熱,對於產後乳腺炎、乳房脹痛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王不留行在通草散方劑中發揮了通乳下乳、疏散風熱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有效改善產婦產後乳汁不通、乳房脹痛等症狀。
通草散方劑中含有甘遂,主要原因有二:
一、 利水消腫: 甘遂性寒,味苦辛,入膀胱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搭配通草、車前子等利水藥物,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力,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能起到明顯的治療作用。
二、 通絡止痛: 甘遂能通絡止痛,對於濕熱阻絡引起的疼痛,例如關節疼痛、腰痛等,也能發揮一定的治療效果。
通草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等病症,其組成中含有多種草藥,而石葦是其重要成分之一。石葦,性寒味甘,歸膀胱經,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之功。據《本草綱目》記載,石葦可治「小便不通,熱淋石淋」。在通草散中,石葦與通草相互配合,增強了方劑的利水滲濕作用,能有效促進尿液排出,消除水腫。此外,石葦還能清熱解毒,對因熱毒引起的尿路感染有輔助治療效果。因此,石葦在通草散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不僅增強了方劑的利尿功能,還兼顧了清熱解毒,使該方在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方面更具療效。
通草散中加入冬葵子,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潤腸通便的功效。
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能利水通淋,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下注導致的小便不利、淋漓不盡、尿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冬葵子亦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以緩解因濕熱阻滯所致的便祕。
因此,在通草散中加入冬葵子,可以加強利水通淋之效,並輔助潤腸通便,以達到整體疏通水道、利濕通淋的效果。
通草散方劑中包含滑石,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
滑石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利於清除濕熱,並能緩解膀胱濕熱所致的小便不利、尿痛、尿頻、尿血等症狀。
通草散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感染,如尿路感染、膀胱炎等。滑石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通草、車前子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通草散中包含蒲黃,主要原因有二:
- 利尿通淋:通草散主治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蒲黃性味甘平,入膀胱經,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與通草、車前子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促進尿液排出,緩解尿路阻塞。
- 止血化瘀:蒲黃亦有止血化瘀之效,可治血瘀所致的小便不通。通草散中加入蒲黃,不僅有利尿通淋之功,還能輔助止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進一步促進小便通暢。
通草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化氣: 通草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桂枝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協同通草等藥材溫陽化氣,驅散寒濕,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調和營衛: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可以促進氣血流通,溫煦肌膚,配合通草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緩解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草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所致的水道閉塞問題,其病機為腎虛氣化無力,兼膀胱濕熱鬱結,導致:
- 淋瀝砂石、痛不可忍:濕熱煎熬尿液成石,阻塞尿道,引發劇痛,符合「石淋」症狀。
- 出血:砂石損傷尿道絡脈,或熱迫血妄行,而見血尿。
- 水道不通:腎氣不化、膀胱熱結,氣機壅滯,小便癃閉。
此方以鼻用給藥法,借鼻腔黏膜吸收藥力,上通肺氣(肺為水之上源),下調膀胱氣化,體現「上病下取」之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通草(半兩)
- 性味甘淡微寒,歸肺、膀胱經,傳統用於「通利九竅血脈」。《本草綱目》載其「入太陰肺經,引熱下降而利小便」,可宣通水道,清熱利濕,解決膀胱熱結之標。
礬石(白礬,1兩)
- 酸澀寒,具收斂止血、清熱解毒之效。其作用有三:
- 止血:針對砂石損絡之血尿。
- 燥濕:斂濕熱,減膀胱濕濁。
- 抗菌:可能抑制尿道感染(古代雖無此概念,但實踐有效)。
- 酸澀寒,具收斂止血、清熱解毒之效。其作用有三:
真朱(朱砂,1兩)
- 甘微寒,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此處用意:
- 鎮痛:安神以緩解劇痛(石淋痛甚易擾心神)。
- 清熱:輔助化解血分熱毒。
- 甘微寒,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此處用意:
附註:若加桂心、細辛(各1兩)
- 桂心:辛甘大熱,溫腎助陽以治「腎氣不足」之本,助氣化行水。
- 細辛:辛溫走竄,通竅止痛,加強宣通上下之效。此配伍體現「寒熱並調」,在清熱利濕同時溫腎化氣,標本兼顧。
治療原理歸納
- 清熱利濕通淋:通草、礬石直接化解膀胱濕熱,通暢尿道。
- 止血鎮痛:礬石斂瘡止血,朱砂鎮靜緩痛。
- 宣竅調氣:鼻用給藥刺激肺氣宣降,間接調節水道;若加桂心、細辛,則強化溫通腎陽、開竅止痛之效。
此方組合簡潔,標本兼顧,體現古代「外治內病」與「藥少力專」的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通草半兩,礬石1兩,真朱1兩(一方有桂心、細辛各1兩)。
上為末。
拈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頭,納鼻中,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草散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在使用前應該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草散, 出處:《醫心方》卷二十五引《産經》。 組成:通草1兩,細辛1兩。 主治:少小鼻息肉。
通草散,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通草半兩,礬石1兩,真朱1兩(1方有桂心、細辛各1兩)。 主治:鼻中息肉,不通利。
通草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四。 組成:通草(蜜塗,炙乾,爲末)、木豬苓(去黑皮,爲末)各等分。 主治:一身黃腫透明,及腎腫。
通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七引《經驗濟世方》。 組成:木通半兩,通草半兩,澤瀉1分,竹茹2錢(少用不妨,老人減半)。 主治:伏暑下血如久痢。
通草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四。 組成:通草2兩,白芍1兩,王不留行半兩,甘遂3錢,石韋1兩,葵子1兩半,滑石半兩,蒲黃1兩,桂心1兩。 主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砂石,痛不可忍,或出鮮血。
通草散, 出處:《外台》卷二十二引《古今錄驗》。 組成:通草1分,細辛1分,蕤仁1分,雄黃(研)1分,皂莢(去皮子)1分,白礬2分(燒),礜石3分(泥裹,燒半日,研),藜蘆3分(炙),地膽3分(熬),瓜蒂3分,巴豆10枚(去皮),(艹閭)茹3分,地榆3分。 主治:鼻中息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