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筋湯

SHU J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八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寒 (0.8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腎經 19%
肺經 13%
脾經 13%
胃經 11%
心經 9%
膽經 3%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舒筋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筋攣疼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痙攣的作用。舒筋湯旨在舒筋活絡,緩解筋脈拘攣、疼痛,白芍能有效緩解肌肉痙攣,解除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舒筋活絡之功效。
  2. 調和藥性: 白芍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升藥效。同時,白芍還能補血養陰,增強患者體質,利於筋骨恢復。

舒筋湯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精血,滋養筋脈: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養血生精的功效。筋脈的營養來源主要依靠精血,熟地黃能補益精血,使精血充盈,從而滋養筋脈,改善筋骨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舒筋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也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熟地黃與這些藥物配合,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達到舒筋活絡、改善血液循環的效果。

舒筋湯中加入菊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可以緩解因風熱邪氣入侵而引起的筋脈拘攣、疼痛等症狀。

二、 涼血止血,活血化瘀: 菊花還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因血瘀阻滯而導致的筋脈不通暢,進而緩解疼痛。

總之,菊花在舒筋湯中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風熱、血瘀引起的筋脈疼痛症狀。

舒筋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活血化瘀、舒筋止痛: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阻滯、筋脈不通所致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牡丹皮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二、 清熱解毒: 牡丹皮亦可清熱解毒,對於某些因熱毒蘊結、筋脈瘀阻所致的筋骨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牡丹皮在舒筋湯中發揮著活血化瘀、舒筋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舒筋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活血通絡、舒筋活絡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筋骨疼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相符。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筋骨組織的修復;同時,也能疏通經絡,緩解肌肉痙攣,改善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川牛膝的加入可有效改善舒筋湯的藥效,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恢復肢體功能

舒筋湯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苦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關節僵硬等症狀,秦艽能有效緩解。
  2. 舒筋活絡: 秦艽還具有舒筋活絡的功效,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筋骨的康復。在舒筋湯中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物的整體療效,幫助患者快速恢復。

綜上所述,秦艽在舒筋湯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緩解了風溼痹痛,改善了筋骨疼痛,是舒筋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舒筋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筋骨: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舒筋湯常用於治療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充盈纔能有效滋養筋骨,緩解疼痛。白朮健脾益氣,有助於提高藥物效力,使藥力更有效地到達筋骨部位,發揮治療作用。

2. 配伍白芍,緩解疼痛:白朮性溫,白芍性寒,二者配伍,可緩解白芍的寒性,避免寒性藥物過度損傷陽氣,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白芍的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的功效,使舒筋湯治療效果更佳。

舒筋湯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補益肝腎,舒筋活絡: 枸杞子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明目的功效。對於肝腎不足所致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二、 增強藥力,協同作用: 枸杞子與舒筋湯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具有協同作用,可以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舒筋活血、止痛消腫的目的。同時,枸杞子還能緩解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舒筋湯中加入玉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緩解肌肉痙攣: 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因氣血虧虛、陰液不足導致的肌肉痙攣、筋骨疼痛等症狀,玉竹能滋養筋脈,緩解疼痛。
  2. 補益肝腎,促進血液循環: 玉竹還具有補益肝腎、益氣養血的作用。肝腎虧虛會導致筋脈失養,影響血液循環,加重筋骨疼痛。玉竹能補益肝腎,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疼痛,恢復筋骨功能。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舒筋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傳統功效

「舒筋湯」的基本組成包含:

  • 薑黃
  • 甘草 (炙)
  • 羌活
  • 當歸 (酒洗)
  • 赤芍
  • 白朮
  • 海桐皮

傳統上,「舒筋湯」用於治療「損筋」,也就是因勞動過度,動作不當導致筋脈收縮、無法伸展,出現臥牀呻吟、行動困難、遍身疼痛、手臂痠麻等症狀。

古籍記載與主治病症分析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舒筋湯」的應用範圍廣泛,不僅限於單純的勞損,還包括多種原因引起的筋脈痹痛、拘攣等症狀。

1. 風寒濕痹:

  • 《類證治裁》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可合而成痹。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若肢體痹痛,手臂不能舉,可用「舒筋湯」加味治療,藥如片薑黃、當歸、羌活、炙草、薑渣、海桐皮,加桂枝,服後若見腋下汗出,則表示邪氣已解,筋脈拘急得以舒緩。
  • 若為寒濕痹阻經絡,可在「舒筋湯」基礎上加用油松節、威靈仙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品。

2. 氣滯血瘀:

  • 若為氣滯引起的筋脈拘攣,可使用「開結舒筋湯」,方中包含紫蘇、陳皮、香附、烏藥、當歸、川芎、羌活、半夏、星夏、蒼朮、桂枝、甘草等,以行氣活血、解痙止痛。
  • 若為血瘀引起的筋脈凝澀、骨痛筋攣,則宜使用「透經解攣湯」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劑。

3. 營血虧虛:

  • 若因營血虧虛,筋脈失養而致風動筋急,可單用「舒筋湯」加減,方如薑黃、甘草、羌活、當歸、白朮、赤芍、海桐皮等,以養血活血、柔筋緩急。
  • 亦有醫家提出在「舒筋湯」基礎上加用補益氣血之品,如《外科理例》中提到在「舒筋湯」後更用四物湯加牡丹皮、澤蘭、白朮治療臂痛筋攣。

4. 產後拘攣:

  • 產後氣血虧虛,易感風寒濕邪,導致筋脈拘攣、肢體麻木,可用「舒筋湯」加減治療,若兼有風熱,可合用加味逍遙散。

5. 腰痛:

  • 「舒筋湯」亦可用於治療腰痛,特別是因閃挫、血滯引起的腰痛,產後服用效果更佳。

6. 濕熱痹痛:

  • 孫一奎醫案中記載,對於濕熱傷筋引起的痛痹,以東垣「舒筋湯」為主方加減,藥如羌活、升麻、桃仁、麻黃、紅花、當歸、防風、甘草、獨活、豬苓、黃柏、防己、知母、黃連,可取得良好療效。
  • 《症因脈治》亦提出以「四味舒筋湯」(秦艽、木瓜、蒼朮、黃柏)治療陽明經濕熱引起的筋攣、腿足腫痛、腳筋攣縮。

治療原理分析

「舒筋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祛風散寒除濕: 方中羌活、海桐皮等藥物具有祛風散寒除濕的功效,能有效解除經絡中的風寒濕邪,緩解痹痛。
  • 活血化瘀通絡: 當歸、赤芍等藥物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筋脈的營養供應,緩解筋脈拘攣。
  • 養血柔筋: 方中當歸、白芍等藥物能養血柔筋,滋養筋脈,緩解筋脈的緊張和痙攣。
  • 健脾益氣: 白朮、甘草等藥物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的生成和運行,為筋脈提供充足的營養。
  • 清熱燥濕: 部分加減方中加入黃柏、蒼朮等藥物,可針對濕熱痹痛,起到清熱燥濕、通利關節的作用。

總之,「舒筋湯」通過祛風散寒除濕、活血化瘀通絡、養血柔筋、健脾益氣等多種途徑,達到舒筋活絡、止痛的目的。臨牀應用時,需根據具體病因、症狀,靈活加減化裁,方能取得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羌活錢半,當歸3錢,片薑黃錢半(酒炒),炙草6分,白朮錢半(炒),海風藤3錢,赤芍錢半(酒炒),生薑3片。
水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舒筋湯是一首中醫方劑,在使用前應先諮詢醫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肺結核全身酸痛手指緊繃難以伸直手臂痛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舒筋湯, 出處:《外科理例》卷五。 組成:片子薑黃1錢,甘草(炙)1錢,羌活1錢,當歸(酒洗)2錢,赤芍藥2錢,白朮2錢,海桐皮2錢。 主治:臂痛。筋攣不能屈伸,遇寒則劇,脈緊細。

舒筋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羌活錢半,當歸3錢,片薑黃錢半(酒炒),炙草6分,白朮錢半(炒),海風藤3錢,赤芍錢半(酒炒),生薑3片。 主治:産後拘攣,脈細弦浮澀滯者。

舒筋湯, 出處:《中醫兒科學》。 組成: 舒筋湯(《中醫兒科學》。)出處:《中醫兒科學》。組成:天麻、何首烏、木瓜、鉤藤、桂枝、海螵蛸、伸筋草、麥芽。主治:舒筋。 。 主治:舒筋。

舒筋湯,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白芍1兩,熟地1兩,甘菊2錢,丹皮2錢,牛膝2錢,秦艽2錢,白朮5錢,枸杞2錢,葳蕤2錢。 主治:損筋。行役勞苦,動作不休,以至筋縮不伸,卧床呻吟,不能舉步,遍身疼痛,手臂痠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