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補氣方

DA BU QI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七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5%
心經 13%
腎經 13%
肝經 13%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大補氣方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三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之效。大補氣方以補益氣血為主,但同時也需兼顧陰陽平衡。生地黃能滋陰降火,防止氣血過於亢奮,避免出現燥熱上火等副作用。

二、 涼血止血: 生地黃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因氣虛而導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吐血等,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同時,生地黃也能緩解因氣虛引起的頭暈、心悸等症狀。

大補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燥熱或寒涼,更適合人體吸收。

二、增強補氣功效:甘草本身也具有補氣益脾的功效,與其他補氣藥材相配,可以起到相輔相成,增強補氣效果的作用,使補氣效果更全面。

因此,甘草在大補氣方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補氣功效,使藥效更佳。

大補氣方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能。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氣血不足,易導致疲乏無力、面色蒼白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改善氣虛的症狀。
  2. 助運藥力:白朮還具有「引藥入脾」的作用,能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在補氣方中,白朮能協同其他補氣藥物,共同達到補氣益氣、扶正祛邪的效果。

「大補氣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助氣: 桂枝性溫,入心肺經,具有溫陽化寒,助氣行血之效。對於氣虛陽虛導致的畏寒肢冷、氣短乏力等症,桂枝能夠溫煦脾胃,鼓舞陽氣,從而改善氣虛症狀。
  2.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氣虛常伴隨氣血運行不暢,而桂枝的溫通作用可以使氣血流暢,從而達到補氣固表、改善氣虛症狀的效果。

因此,在「大補氣方」中加入「桂枝」,可以起到溫陽助氣、調和營衛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補氣固表的功效。

大補氣方中使用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增強元氣: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其能增強人體正氣,提升免疫力,對於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2. 扶正固本,提高抵抗力: 人參能提高機體對各種環境因素的適應能力,對抗疲勞,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體虛乏力、氣血不足、免疫力低下者,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有助於恢復體力,提高抵抗力。

「大補氣方」中加入厚朴,旨在平衡補氣之峻猛,避免燥熱上火。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功效。

方中補氣藥材多偏燥熱,厚朴的加入可起到以下作用:

  1. 疏肝理氣,防止氣滯: 補氣藥物過於猛烈,容易導致氣機鬱滯,厚朴可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
  2. 燥濕化痰,避免痰熱: 補氣過程中,容易產生痰熱,厚朴可燥濕化痰,防止痰熱壅滯。

厚朴的加入,既能補益氣血,又能兼顧調節氣機,避免燥熱,使補益效果更加平和。

「大補氣方」中包含「海藻」,乍看之下令人費解,因為海藻性寒,多用於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似乎與補氣功效相悖。然而,此處使用海藻並非單純補氣,而是借其「軟堅散結」之效,解決氣虛的根本問題。

氣虛常伴有痰濕瘀阻,導致氣機不暢。海藻入肝經,能化痰散結,疏通氣機,猶如開渠引流,使補氣藥物能順利運行,達到真正補氣的效果。同時,海藻還有降脂減肥的功效,對於氣虛伴有肥胖者,亦能起到輔助作用。

大補氣方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 溫陽散寒、助氣行血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濕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在補氣藥方中加入乾薑,可溫煦脾胃陽氣,增強補氣藥物的功效,避免藥物寒涼之性損傷陽氣,同時促進氣血運行,使補氣效果更佳。

例如,一些補氣方中加入人參、黃芪等寒性藥物,容易導致脾胃虛寒,加入乾薑則可中和寒性,使藥性平和,補氣效果更明顯。

「大補氣方」中加入「昆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1. 「昆布」性寒,能降火氣: 大補氣方多用溫補藥材,容易造成燥熱上火。昆布性寒,可清熱解毒,平衡藥性,防止補過頭而引發副作用。
  2. 「昆布」含豐富碘: 碘是甲狀腺激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甲狀腺激素與人體氣血循環息息相關。昆布補充碘元素,可促進新陳代謝,間接增強補氣效果。

總而言之,加入「昆布」不僅能平衡藥性,更能提升補氣效果,使補氣效果更全面、更持久。

「大補氣方」中加入「地骨皮」實屬罕見,甚至可說是不合適的。原因如下:

  1. 地骨皮性寒涼,具清熱瀉火之效,與大補氣方溫補氣血的功效相悖。 加入地骨皮會減弱補氣效果,甚至可能導致寒涼之氣傷及脾胃,不利於氣血生化。
  2. 大補氣方多用於氣虛乏力、脾胃虛弱等病症,而地骨皮主要針對熱證,如陰虛火旺、肺熱咳嗽等。 兩者症狀截然不同,藥性亦相反,將地骨皮加入大補氣方中,不但無法起到補氣作用,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大補氣方 」

中藥方劑「 大補氣方 」,主要治療氣血虛弱、體虛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食慾不振、腹瀉、便祕、盜汗、夜尿頻繁等症狀。

組成藥材: 生地黃:

  • 清熱涼血
  • 滋陰補血

甘草:

  • 清熱解毒
  • 補氣瀉火
  • 止咳化痰

白朮:

  • 補氣健脾
  • 利水滲濕
  • 固表止汗

地骨皮:

  • 清熱瀉火
  • 清熱涼血
  • 止血

乾薑:

  • 溫經散寒
  • 溫裡溫中
  • 補陽止瀉

海藻:

  • 清熱化痰
  • 止咳化痰
  • 利水滲濕

厚朴:

  • 溫裡溫中
  • 降氣健脾胃
  • 燥濕驅蟲殺蟲

人參:

  • 補氣益血
  • 生津止渴
  • 寧神益智

昆布:

  • 利水滲濕
  • 軟堅化痰
  • 降氣行滯

整體而言,中藥方劑「 大補氣方 」具有補氣、補虛、養血、益氣養陰之功效,適用於治療氣血虛弱、體虛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食慾不振、腹瀉、便祕、盜汗、夜尿頻繁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羊肚1具(治如食法,去膏),羊腎1具(去膏,四破),乾地黃5兩,甘草1兩,秦椒1兩,白朮3兩,桂心3兩,人參3兩,厚朴3兩,海藻3兩,乾薑4兩,昆布4兩,地骨皮4兩。
補氣。
上藥治下篩,納羊肚中,合腎縫塞肚口,蒸極熟為度,乘熱於木臼中合搗,取肚、腎與藥為一家,曬乾,更搗為散。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大補氣方,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 大補氣方(《千金》卷十七。)出處:《千金》卷十七。組成:羊肚1具(治如食法,去膏),羊腎1具(去膏,四破),乾地黃5兩,甘草1兩,秦椒1兩,白朮3兩,桂心3兩,人參3兩,厚朴3兩,海藻3兩,乾薑4兩,崑布4兩,地骨皮4兩。主治:補氣。 。 主治:補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