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湯

大豆湯

DA DO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1.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4%
胃經 25%
心經 16%
腎經 9%
肺經 9%
大腸經 6%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豆湯中包含黃豆,主要原因如下:

  1. 性味平和,營養豐富: 黃豆性平味甘,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補益脾胃、滋養氣血,適合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等症狀。
  2. 利水消腫,通乳下奶: 黃豆具有利水消腫、通乳下奶之效。對於水腫、乳汁不足等症狀,加入黃豆可起到改善作用。

大豆湯中加入附子,是利用其辛熱之性,以溫陽散寒,補益脾腎。

大豆性平,味甘,有健脾利濕之效。附子性熱,味辛,能溫陽補火,助脾陽運化,溫腎陽以固攝精氣。

二者合用,取其溫陽散寒之效,用於脾腎陽虛,寒濕內盛所致的脘腹冷痛、肢體冰冷、食少便溏、腰膝酸冷等症狀。附子的加入,可溫陽散寒,助脾腎陽氣運化,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寒濕得以祛除。

大豆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大豆性平味甘,具有補脾益氣、利水消腫之效。二者相配,可加強補脾益氣之功,使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改善因脾虛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水腫等症狀。
  2. 燥濕健脾: 白朮能燥濕健脾,與大豆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肢體沉重等症狀,達到健脾利濕、補虛止瀉的效果。

大豆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寒助消化: 大豆性寒,生薑性溫,二者相配,可中和寒性,有助於脾胃消化吸收,避免因寒性食物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等不適。
  2. 驅寒暖胃: 生薑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可驅除體內寒氣,暖胃助陽氣,提升體溫,對於體寒者或因寒氣引起的胃寒、手腳冰冷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總之,生薑在中藥方劑大豆湯中,扮演著調和寒性、促進消化、驅寒暖胃的重要角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豆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產後中風,頭面手臂通滿」,此症多因產後氣血虧虛,風邪乘虛侵襲,導致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表現為頭面、手臂浮腫脹滿,或兼有風寒表證(如惡寒、發熱、身痛等)。此方通過發汗解表、利水消腫、益氣健脾等作用,以驅風邪、通經絡、消水濕。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論

1. 發汗解表,祛風散邪

  • 麻黃:辛溫發汗,開泄腠理,祛除風寒之邪,為解表要藥。
  • 防風:祛風勝濕,解表止痛,輔助麻黃驅散外邪。
  • 生薑:散寒解表,溫中止嘔,兼以調和藥性。

此三藥合用以發汗解表,祛除侵襲肌表之風寒,緩解頭面手臂脹滿。

2. 利水消腫,通調水道

  • 茯苓、木防己:利水滲濕,導水下行,消除水腫。
  • 大豆(或黑豆):利水消腫,兼能活血祛風,《神農本草經》載其「主水腫」。
  • 杏仁:宣降肺氣,通調水道,助水濕從小便排出。

此組合使水濕從汗與小便分消,解決「通滿」之症。

3. 益氣健脾,固護正氣

  • 黃耆、白朮、甘草:補氣健脾,固表止汗,既可助麻黃、防風祛邪,又能防止發汗過度傷正。
  • 清酒:溫通血脈,助藥力運行,增強祛風活血之效。

產後氣血虛弱,此類藥物可補益正氣,使祛邪不傷正。

4. 調和諸藥

  • 甘草、生薑:調和藥性,緩和麻黃之峻烈,兼顧護胃。

治療原理綜述

本方以「發汗解表 + 利水消腫 + 益氣扶正」為核心:

  1. 發汗祛邪:通過麻黃、防風開泄腠理,解除表邪,緩解風寒束表之症。
  2. 利水消腫:大豆、茯苓、木防己等導水濕從小便出,杏仁宣肺助水行,解決水停泛濫之腫滿。
  3. 扶正固本:黃耆、白朮補氣健脾,既防發汗傷陽,又助運化水濕。

適用於產後風邪夾水濕停聚之證,使「風去、水行、正復」,頭面手臂脹滿自消。

傳統服藥法


大豆1升,杏仁1升(去皮尖,熬),黃耆2兩,防風3兩,白朮5兩,木防己4兩,茯苓4兩,麻黃4兩(去節),甘草4兩(炙),生薑6兩,清酒1升。
上切。
以水3鬥,先煮豆,取1鬥,去滓;納酒及藥,煮取7升,分7服,1日1夜令盡。當下小便極利。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大酢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豆湯具有溫中散寒、利水消腫的功效,但是不宜過量服用。如果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不宜服用大豆湯。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痲風 [漢生氏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怕冷身體容易出汗呼吸氣短言語無力怕吹到風半身或下肢麻木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大豆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大豆5升(炒令微焦),葛根8兩,獨活8兩,防己6兩。 主治:産後卒中風發病,倒悶不知人;及妊娠挾風,在蓐諸疾。

大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組成:大豆(炒,去皮)1兩,大黃(炮)1兩,生乾地黃(焙)1兩,桂(去粗皮)1兩。 主治:補傷絕。主治:諸骨蹉跌。

大豆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 組成:大豆3升(以水6升,煮取1升半,去豆澄清,更煎,取1升),附子3兩,白朮3兩,獨沽3兩,生薑8兩。 主治:産後中風,頭面手臂通滿。

大豆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引《深師方》。 組成:大豆1升,杏仁1升(去皮尖,熬),黃耆2兩,防風3兩,白朮5兩,木防己4兩,茯苓4兩,麻黃4兩(去節),甘草4兩(炙),生薑6兩,清酒1升。 主治:風水氣,舉身腫滿,短氣欲絕。

大豆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一。 組成:大豆1升,杏仁1升,清酒1升,麻黃4兩,防風4兩,木防己4兩,豬苓4兩,澤瀉3兩,黃耆3兩,烏頭3兩,生薑7兩,半夏6兩,茯苓5兩,白朮5兩,甘遂2兩,甘草2兩。 主治:風水,通身大腫,眼合不得開,短氣欲絕,骨節疼,惡風自汗,其脈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