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散

DA D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5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5%
脾經 35%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豆散方劑中加入黃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益脾胃: 黃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氣、和中消食的作用。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導致各種疾病。黃豆能補益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充盈,改善身體狀態。

二、 清熱解毒: 黃豆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不適。大豆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功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疾病。

總而言之,黃豆在中藥方劑大豆散中起著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豆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基於其健脾燥濕、益氣固表之功效。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等作用。大豆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困、食少便溏、腹脹泄瀉、體倦乏力等症狀。

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並能固表止汗,減少體表散失,從而達到治療脾虛濕困、腹瀉、體倦乏力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豆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觀古籍記載,大豆散的組成雖有不同,但核心藥物皆為大豆,搭配乾薑、蜀椒或白朮等。其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治療中風、口噤不開、身不得著席

《醫心方》、《聖濟總錄》、《外臺祕要》等多部古籍皆記載大豆散可治療「卒中風,口不開,身不得著席」的症狀。此類中風,多屬於急重症,表現為突然昏倒、口噤、身體僵硬不能平躺。

治療原理:

  • 大豆 (炒焦): 性味甘平,炒焦後更偏於溫燥,能溫通經絡,祛風解毒。炒焦的大豆具有引經之效,能使藥力直達病所。
  • 乾薑: 性味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能助大豆溫通經脈之力,驅散風寒之邪。
  • 蜀椒: 性味辛熱,溫中止痛,散寒燥濕。其辛散之性,可加強溫經通絡之力,並能解毒止痛。

三藥合用,辛溫發散,能通經活絡,解痙開竅,使氣血運行,解除口噤,緩解身體僵硬。

2. 治療失音

《醫心方》、《外臺祕要》等亦有記載大豆散可治療「失音」之症。失音多由外感風邪、肺氣不利,或痰阻氣道所致。

治療原理:

  • 大豆 (炒焦): 此處仍取其溫通經絡、祛風解毒之效,炒焦後更可宣散肺氣,疏通氣道。
  • 酒: 酒性辛熱,能活血通絡,引藥上行。與大豆同煮,可助藥力直達咽喉,達到開音之效。
  • 桂枝: 散寒解表,溫通經脈。對於因風寒引起的失音有效。
  • 杏仁: 降氣止咳,潤肺化痰。可用於肺氣不利引起的失音。

此類方劑多利用大豆的宣散肺氣之效,配合其他藥物,或溫散風寒,或宣降肺氣,使氣道通暢,達到開音之目的。

3. 治療水腫、水病

《聖濟總錄》、《雞峯普濟方》、《全生指迷方》等指出大豆散可治療水腫,如「水病通身腫滿,喘急,大小便澀」,「腹滿,按之沒指,隨手而起」等症狀。

治療原理:

  • 大豆 (醋拌炒乾): 醋能收斂,炒乾的大豆可利水消腫,且炒過後可減少大豆的滯膩之性。
  • 白朮: 健脾燥濕,利水消腫。能強脾胃運化,促進水液代謝。
  • 大黃: 瀉下逐水,通利二便。用於水腫實證,有助於排除體內水邪。
  • 香薷: 發汗利水,解表散寒。可用於風水證,有助於發汗散邪,並利水消腫。

此類方劑多以大豆為君,搭配利水消腫、健脾燥濕之藥,通過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從而消除水腫。

4. 消滯氣,去濕

《雞峯普濟方》中明確指出大豆散具有「消滯氣去濕」的功效,這可能與大豆的健脾作用有關,能促進脾胃運化,消除體內濕滯。

治療原理:

  • 大豆 (炒焦): 炒焦後,更偏溫燥,有助於健脾化濕,消散滯氣。
  • 白朮: 健脾燥濕,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濕運化。

此類配伍,能通過健脾化濕,從根本上解決滯氣,使氣機運行順暢。

總結

綜上所述,「大豆散」並非單一固定方劑,而是依據不同病症,以大豆為基礎,配伍不同藥物而成。其治療原理主要圍繞以下幾點:

  • 溫通經絡,祛風解毒: 用於治療中風、口噤不開等症狀。
  • 宣散肺氣,通利氣道: 用於治療失音。
  • 健脾利水,消腫除濕: 用於治療水腫、水病。
  • 消滯化濕,暢通氣機: 用於治療氣滯濕阻之症。

大豆散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依據不同病因病機,靈活運用,才能發揮其應有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大豆黃(醋拌,炒乾)1兩,大黃(微煨,去皮)1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臨臥時煎蔥、橘皮湯調下。平明以利大腸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大豆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一。 組成:烏豆1鬭。 主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

大豆散,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大豆1升(炒焦,去皮),白朮2兩。 主治:消滯氣,去濕。主治:水氣。

大豆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大豆黃(醋拌,炒乾)1兩,大黃(微煨,去皮)1兩。 主治:水病通身腫滿,喘急,大小便澀。

大豆散, 出處:《醫心方》卷三引《效驗方》。 組成:大豆2兩(熬令焦),薑2兩,蜀椒2兩(去目,汗)。 主治:卒中風欲死,口不開,身不得著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