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百風頂方中含有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祛風濕止痛: 蒼朮性溫燥,入脾經、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大百風頂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頭風、鼻塞、流涕等症,而蒼朮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有效藥物。
二、 健脾燥濕: 蒼朮還具有健脾燥濕的作用。風寒濕邪入侵,容易導致脾胃虛弱,影響氣血運化,而蒼朮能健脾燥濕,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等症。
方劑「大百風頂」中含有烏頭,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痛: 烏頭性溫熱,具有強烈的祛風止痛功效,可深入經絡,驅散寒濕,特別適用於風寒濕痺、疼痛劇烈者。方劑中加入烏頭,正是利用其強烈的祛風止痛作用,以緩解風寒溼邪所致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
- 溫經通絡: 烏頭可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疏通經絡,解除寒邪阻滯所致的經絡不通。大百風頂多用於風寒溼邪侵襲經絡所致的頭風痛、肢體麻木等症,烏頭的溫經通絡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大百風頂」方劑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辛溫散寒:蔥白性溫,味辛,具有散寒解表、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蔥白能溫散寒邪,開通鼻竅,緩解頭痛。
- 宣通鼻竅:蔥白含揮發油,具有較強的揮發性,可通過鼻腔吸入,達到宣通鼻竅、促進鼻腔分泌物排出,減輕鼻塞的功效。
因此,蔥白在「大百風頂」方劑中,起到散寒通竅、緩解鼻塞頭疼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大百風頂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可溫中止嘔,散寒解表,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頭風、鼻塞、流涕等症狀,能起到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
2. 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材如蒼朮、白芷等,性偏寒涼,容易傷陽氣。加入生薑,可以起到中和藥性、溫補脾胃的作用,避免寒涼之藥傷及脾胃,使藥效更為平和,不易引起副作用。
大百風頂方中包含羌活,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祛風散寒: 羌活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較強的祛風散寒之效。大百風頂方主要針對風寒頭痛,而羌活可有效驅散風寒邪氣,緩解頭痛症狀。
- 疏散經絡: 羌活具有疏散經絡、通利血脈的作用。風寒之邪易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頭痛。羌活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頭痛的根本病因。
因此,羌活作為大百風頂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發揮祛風散寒、疏散經絡的功效,有效治療風寒頭痛。
「大百風頂」方劑中使用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秦艽性苦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風濕痹痛,疼痛難忍,秦艽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
- 清熱解毒:秦艽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咽痛等。
因此,秦艽在「大百風頂」方劑中,既可治療風濕痹痛,又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大百風頂」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兩大功效:
一、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川芎味辛溫,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引起的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二、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亦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對於風寒引起的頭部瘀血阻滯,亦有改善作用。
因此,川芎在「大百風頂」方劑中,發揮疏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引起的頭部疾病。
大百風頂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大百風頂方劑常用於治療風寒襲肺、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白芷可有效驅散風寒,通暢鼻竅,緩解頭痛症狀。
- 升清降濁,止痛消腫:白芷具有升清降濁之效,可將上焦的風寒之邪驅散,使頭部氣血通暢,同時也能促進體內濕濁排出,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這對於大百風頂方劑治療風寒頭痛、鼻炎等病症具有重要意義。
「大百風頂」方劑中含有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發汗解表,宣肺止咳: 麻黃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對於風寒襲表、肺氣不利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狀,麻黃能疏散風邪,宣通肺氣,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 「大百風頂」方劑中,麻黃通常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例如桂枝、白芍等,共同發揮治療作用。麻黃的發汗解表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滋陰潤燥,達到綜合治療效果。
大百風頂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由於大百風頂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為峻猛的藥材,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偏激,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 補益脾氣: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許多風濕病患者體質虛弱,脾胃功能不佳,影響藥物吸收和療效。甘草的加入可以補益脾氣,提高藥物吸收和利用率,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大百風頂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大百風頂方劑,源自《串雅補》,主治無名腫毒、癰疽、發背、筋骨疼痛、痛風、流注等症,不論陰證陽證。其組成藥物及功效如下:
君藥: 蒼朮 (燥濕健脾,祛風散寒)、草烏頭 (溫陽散寒,除濕止痛)。此二藥為方劑之主,草烏頭溫陽散寒,祛除寒邪,蒼朮燥濕健脾,兼能祛風,二者合用,溫陽而不燥烈,燥濕而不傷陰,標本兼顧,成為治療各種疼痛的基礎。 方中以大量的蒼朮、草烏頭起頭,說明此方偏重於溫陽散寒,祛風除濕。
臣藥: 蔥白 (發汗解表,通陽散寒)、生薑 (發汗解表,暖胃止瀉)。 此二藥皆辛溫發散之品,輔助君藥溫陽散寒,並促進汗出,以達通陽散邪之效。蔥白與生薑的加入,更進一步加強了方劑的發汗解表作用,有利於體內寒邪的排出。
佐藥: 羌活 (散寒止痛,活血通絡)、秦艽 (清熱利濕,舒筋止痛)、川芎 (活血行氣,止痛調經)、白芷 (散風解毒,消腫止痛)。 此四藥針對不同病症的疼痛進行調理。羌活、秦艽疏通經絡,祛除痹痛;川芎活血行氣,以通則不通;白芷則散風解毒,消腫止痛,協同君臣藥,多角度治療疼痛。
使藥: 麻黃 (發汗解表,平喘化痰)、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養心)。 麻黃助君臣藥發汗解表,利於邪氣排出;甘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使諸藥協調作用,避免藥物毒性,並益氣養心,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治療原理分析:
大百風頂方劑以溫陽散寒、祛風除濕為主要治療策略。方中君藥草烏頭與蒼朮溫陽散寒,燥濕健脾,去除寒濕邪氣,為治療疼痛奠定基礎。臣藥蔥白與生薑發汗解表,進一步驅散寒邪。佐藥則針對不同病症的疼痛,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使藥麻黃助發汗,甘草調和諸藥,使藥效協調,避免毒性。 總而言之,該方劑通過溫散寒邪,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無名腫毒、癰疽、發背、筋骨疼痛、痛風、流注等症的目的,不論陰證陽證皆可應用。 其藥物配伍精妙,標本兼治,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方劑製備過程中的炮製方法(藥物搗碎成餅,埋土中發酵)也表明古代醫師對藥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藥力增強的理解。
傳統服藥法
蒼朮8兩,草烏頭8兩,蔥頭8兩,老薑8兩,羌活1兩,秦艽1兩,川芎1兩, 白芷1兩,麻黃1兩,生草1兩。
前四味共搗碎成餅,入瓦罐內封固,埋土中,冬七日,夏三日,取出曬乾,入後六味,共研細末和勻,酒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8-9分或1錢,酒送下。避風出汗為度。又可作摻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百風頂,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蒼朮8兩,草烏頭8兩,蔥頭8兩,老薑8兩,羌活1兩,秦艽1兩,川芎1兩,白芷1兩,麻黃1兩,生草1兩。 主治:無名腫毒,癰疽、發背,筋骨疼,痛風,流註,不論陰癥陽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