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麝香膏中包含麝香,其原因主要有二:
- 開竅醒神,活血止痛: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經絡阻滯而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麝香能有效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 消腫止痛,生肌止血: 麝香亦有消腫止痛、生肌止血之效。對於跌打損傷、外傷出血、腫痛等症狀,麝香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麝香膏中加入麝香,旨在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消腫止痛、生肌止血等功效,達到治療各種疾病的目的。
麝香膏方劑中含有黃芩,其主要原因為:
-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抑制局部炎症反應,減輕腫痛。
- 消腫止痛: 黃芩能抑制組織過度生長,並促進細胞再生,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麝香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黃芩的加入能有效地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麝香膏中包含硃砂,主要是因為硃砂具有鎮靜安神、解毒消腫的功效。
鎮靜安神: 硃砂能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緩解因心神不寧、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解毒消腫: 硃砂亦具解毒消腫之效,能治療瘡瘍腫毒、濕疹等皮膚病,配合麝香的活血化瘀功效,能更好地消腫止痛。
因此,硃砂在麝香膏中扮演着重要的輔助角色,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麝香膏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基於其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與麝香的開竅醒神、活血止痛功效相輔相成。
川芎具有溫通經絡的特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有助於麝香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川芎亦能緩解疼痛,與麝香共同作用,達到更佳的止痛效果。
此外,川芎的加入還能調節氣血,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麝香過於辛烈而產生不良反應。
麝香膏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通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麝香膏多用於跌打損傷、風寒濕痹等症,丁香的溫通之性有助於驅散寒氣,緩解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 增香闢穢: 丁香氣味濃鬱,可掩蓋麝香的腥臭味,使膏藥更易使用。同時,丁香亦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可防治感染,提升膏藥的療效。
麝香膏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 木香氣味芳香,性溫燥,具有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麝香膏中加入木香,可與麝香等藥物協同作用,芳香化濕,消散濕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疼痛和腫脹。
2. 疏肝理氣: 木香能疏肝理氣,調節肝氣鬱結,使氣血流通。麝香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肝氣鬱結會加重疼痛,木香的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麝香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含麝香、升麻等藥材。升麻在這個方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主要因其特有的藥理作用。升麻具有辛散解表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抵抗力,對於風寒感冒、頭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升麻能夠提高免疫力,幫助身體抵禦外邪的侵襲,尤其在季節變換或氣候寒冷的時期,對於維持健康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麝香膏中,升麻的辛味和輕浮的特性可以使藥效更好地被身體吸收,與其他成分相互作用,達到協同增效的效果。其還有調和脾胃、促進消化的作用,使整個方劑不僅在外用時能迅速發揮藥效,同時在內部調理方面也提供支持。因此,升麻在麝香膏的組成中,不僅強化了其治療功能,還提升了整體的療效與使用價值。
麝香膏中添加羚羊角,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羚羊角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與麝香的開竅醒神、活血化瘀作用相輔相成,對於因熱毒入侵引起的頭痛、牙痛、咽喉腫痛、外傷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二、 鎮痛消腫:羚羊角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具有一定的鎮痛消腫作用。配合麝香的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作用,可有效緩解局部炎症和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麝香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麝香膏中,麝香辛溫通竅,大黃寒涼解毒,二者相配,可解毒消腫,緩解局部炎症,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癰疽疔瘡等病症。
-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與麝香的通經活絡作用相輔相成,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局部組織的修復。對於瘀血腫痛、跌打損傷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麝香膏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麝香膏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瘡瘍腫毒。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輔助麝香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緩解麝香燥烈: 麝香性溫燥,直接使用易傷津液。生地黃性寒,可緩解麝香的燥烈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過度耗傷陰液,並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因此,生地黃在麝香膏中起到了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以及緩解麝香燥烈的作用,使其更安全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主治功效
麝香膏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中醫典籍的記載,麝香膏的主要功效與主治如下:
-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麝香膏可用於外敷,特別是在兩手、兩足掌後動脈處周圍擦拭,每日早晚各一次,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熱透的效果。同時,破傷處可使用無麝香的膏藥貼敷,並強調避風保暖,並觀察是否有口吐臭涎的反應。
- 《類證治裁》:記載了麝香膏用於治療腸覃,並給出了包含阿魏、麝香、雄黃、紅蓼花子、人參、白朮、肉桂的藥方,每服三錢。
- 《聖濟總錄》:多次提及麝香膏,包括用於治療小兒齒損爛及走馬急疳的方劑,指出可以用於含漱,以治療口腔問題;還提到用於治療面皯皰,使其光白;以及治療發背癰疽及諸惡瘡生惡肉的方劑。
- 《本草簡要方》:記載了麝香膏用於治療熱盛牙露斷脫、疼痛,以及胎癇不得安臥的症狀。同時也提到麝香輕粉散可用於治療血疳瘡、陰蝕瘡、耳疳瘡及一切惡瘡。
- 《幼幼新書》:提及麝香膏用於治療胎驚、胎癇不得安臥,以及小兒諸風驚涎熱、發搐等症狀。
- 《雞峯普濟方》:指出麝香膏可治療小兒走馬疳,症狀包括牙齦腐爛、惡血口臭、牙齒脫落等。
- 《証治準繩‧幼科》:記錄了麝香膏治療胎癇、不得安臥的配方和用法。
- 《慈幼新書》:提及當時有錯誤的觀念,用麝香膏藥貼臍來求轉女為男,並指出此舉有害。
- 《仲景傷寒補亡論》:提及麝香膏可用於通小便。
- 《祕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及《傷科方書》:提供了麝香膏用於治療骨傷的詳細配方和用法,主要用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劉涓子鬼遺方》:記載了麝香膏用於治療面黃皰和疽的配方和用法。
- 《旅舍備要方》:收錄了麝香膏用於治療小兒諸風驚涎、寒熱發搐的配方和用法。
- 《衛濟寶書》:詳細描述了瘭、疽、痼、癰等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其中提到麝香膏可用於貼敷治療癌疾破潰後期。
- 《外臺祕要》:多次提及麝香膏,包括用於治療諸惡瘡及癰疽發背上惡肉,以及面皯皰的方劑。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上述文獻,麝香膏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麝香膏中含有麝香、紅花、川芎、歸尾、蘇木、桃仁等活血化瘀藥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脹和疼痛。這在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癰疽等疾病中尤為重要。
清熱解毒、燥濕消癰:麝香膏中含有黃芩、大黃、黃柏、苦參等清熱解毒藥物,以及白礬等燥濕藥物,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癰疽的消退。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麝香膏中含有丁香、肉桂等溫經散寒藥物,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去腐生肌、促進癒合:麝香膏中含有乳香、沒藥、血餘等去腐生肌藥物,可以清除壞死組織,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加速傷口的癒合。
開竅醒神、鎮靜安神:麝香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紅砂具有鎮靜安神的功效,因此麝香膏也可用於治療一些神志疾病,如胎癇、驚風等。
通利小便:《仲景傷寒補亡論》提及麝香膏可用於通小便,這可能與麝香的行氣活血、利水消腫功效有關。
總體而言,麝香膏是一個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兼具溫經散寒、去腐生肌、開竅醒神等多種作用的複方製劑。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外科、兒科、五官科等多個領域,特別是在治療跌打損傷、癰疽瘡瘍、小兒驚風等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麝香2兩,當歸1兩,附子1兩,芎藭1兩,白芷1兩,芍藥1兩,細辛2合,杜衡2分。
令光白。
上(口父)咀。以臘月豬脂1升2合,煎諸藥三上下,絞去滓,別末研麝香,安膏中攪令調。
敷跑上,每日3次易之。
方中附子,《聖惠》作「白附子」。無芍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 本方有刺激性,不宜長期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麝香膏, 出處:《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豬心血、麝香少許。 主治:小兒瘡疹不透。
麝香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麝香5分,冷石5分,雄黃5分,丹砂5分。 主治:諸惡瘡。
麝香膏,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麝香1兩,雄黃1兩,礬石1兩,(艹閭)茹1兩(一作真珠)。 主治:去惡肉。主治:癰疽及發背諸惡瘡。
麝香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麝香2兩,當歸1兩,附子1兩,川芎1兩,白芷1兩,芍藥1兩,細辛2合,杜衡2分。 主治:令光白。主治:面黔皰。
麝香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麝香1分(細研),雄黃半兩(細研),連翹半兩,恆山半兩,側子半兩,崑布半兩,狼毒半兩,黃耆半兩,敗醬半兩,斑蝥30枚,蝦蟆灰1兩(細研)。 主治:瘰癧久經年月成瘻瘡者。
麝香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麝香(末)2兩,凝水石2兩,黃芩2兩,丹砂(末)2兩,川芎2兩,雞舌香2兩,青木香2兩,(??)草3兩,升麻3升,羚羊角3兩,夜乾3兩,大黃3兩,羊脂3兩,地黃汁1升。 主治:瘭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