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疏風清熱飲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苦參味苦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苦參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 疏風散邪:苦參亦具有一定疏風散邪之功,能驅散外邪,使體內熱邪得以排出。配合其他清熱藥物,可更好地達到疏風清熱、解表散邪的效果。
因此,苦參在疏風清熱飲中扮演著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等疾病。
疏風清熱飲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熄風止痙: 全蠍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熄風止痙的功效。對於因風熱邪毒入侵,導致發熱、頭痛、神昏、痙攣等症狀,全蠍能有效清熱解毒,並通過熄風止痙作用,緩解症狀。
- 通絡止痛: 全蠍具有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能改善因風熱邪毒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疏風清熱飲中加入全蠍,可起到清熱解毒、熄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治療因風熱邪毒引起的各種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疏風清熱飲中加入皁刺,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皁刺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症狀,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 疏風散寒:皁刺亦有疏散風寒之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發熱等症狀。其清熱解毒之效,更能有效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咳嗽等症狀。
綜上所述,疏風清熱飲中加入皁刺,可起到清熱解毒、疏風散寒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風寒感冒等病症。
疏風清熱飲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之效。對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可起到清熱解表的作用。
- 通鼻竅: 荊芥能通鼻竅,對於風寒、風熱引起的鼻塞流涕,有較好的改善效果。在疏風清熱飲中,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疏風清熱飲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邪,兼顧清熱: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之功。方中加入防風,能有效疏散風邪,解除風邪對人體的侵襲,同時兼顧清熱,避免藥性過於寒涼,造成身體受寒。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防風與其他藥材如薄荷、菊花等搭配,可以相互協調藥性,發揮更好的清熱解表效果。防風的辛溫之性,可以溫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同時又能促進藥物流通,增強清熱解表的療效。
疏風清熱飲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熱:蟬蛻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之效。對於因風熱入侵而引起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疹出不暢等症狀,蟬蛻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作用,促進病邪的排出。
- 透疹止癢:蟬蛻具有促進皮膚代謝、利濕止癢的功效,對於風熱所致的麻疹、風疹、蕁麻疹等疾病,蟬蛻可以幫助疹子順利發出,減少瘙癢,加快病程恢復。
疏風清熱飲中包含金銀花,原因如下: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效。其藥性平和,能有效消解外感風熱,並兼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金銀花均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疏風清熱飲中加入金銀花,可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的目的。
疏風清熱飲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肺、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白芷可以有效地疏散風寒,通利鼻竅,改善呼吸道症狀。
- 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白芷還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在疏風清熱飲中,白芷可以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消解熱毒,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
疏風清熱飲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性平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桔梗能起到宣暢肺氣,利咽化痰的作用,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更能有效緩解患者的不適。
2. 促進藥物吸收:桔梗還具有開宣氣機、引藥上行的作用,能促進其他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提高藥物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疏風清熱飲」主治功效分析
疏風清熱飲,顧名思義,其主要功效在於疏散風邪、清泄熱毒。此方劑出自《驗方新編》、《外科心法要訣》及《外科備要》等醫書,歷代醫家多用於治療面部疾患,尤以婦女面生桃花癬為代表,然考諸文獻,亦可見其於「蝦蟆瘟」之應用。
病機分析
綜合古籍所述,桃花癬多因肺胃風熱上炎所致。《外科心法要訣》中明確指出「此由肺、胃風熱,隨陽氣上升而成」。此病好發於春季,與陽氣升發、風熱易於侵襲有關。此外,《外科備要》亦強調「六癬皆由風熱濕邪侵襲皮膚」,可見風熱邪氣侵襲肌膚是此類皮膚疾患的重要病機。風邪作為外邪,易襲陽位,故多見於頭面;熱邪則易耗傷津液,導致皮膚乾燥、瘙癢,甚至出現紅疹、瘡瘍。
藥物分析
疏風清熱飲的組方,充分體現了其針對病機的治療思路:
- 苦參:作為君藥,其苦寒之性,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直達病所,清除熱毒。
- 全蠍:辛平,祛風通絡,解毒散結,可助苦參解毒止癢,並能疏通經絡,改善局部氣血循環。
- 皁刺:辛溫,解毒消腫,活血散瘀,可助全蠍祛除瘀滯,促進病竈消散。
- 荊芥、防風:兩者皆為辛溫之品,散風解表,前者偏於清熱解毒,後者偏於止痛除濕。二者合用,可驅散肌表風邪,解除風熱侵襲所致之表證。
- 螳蟬蛻:甘寒,疏散風熱,明目退翳,能清解風熱,退散皮膚之翳障。
- 金銀花:甘寒,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為清熱解毒之要藥,可清除體內熱毒。
- 白芷:辛溫,散風解表,消炎止痛,能助荊芥、防風發散風邪,並可緩解皮膚炎症帶來的疼痛。
- 桔梗:苦辛平,宣肺利咽,祛痰排膿,可引藥上行,並能清宣肺氣,使風熱得以外散。
- 蔥白:辛溫,解表散寒,可助諸藥發散,並能通陽。
綜觀全方,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解毒止癢之功。此方既能疏散肌表之風邪,又能清解體內之熱毒,更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主治功效
疏風清熱飲主治功效如下:
- 治療桃花癬:主要針對婦女面部發生的桃花癬,其病因多為肺胃風熱上炎。
- 解散風熱:本方善於疏散體表之風邪,清解體內之熱毒,可有效緩解風熱侵襲所致之各種不適。
- 消腫止癢:針對皮膚紅腫、瘙癢等症狀,本方具有良好的消腫止癢作用。
- 活血散瘀:方中活血藥物,可改善局部氣血運行,促進病竈消散。
- 治療蝦蟆瘟:據《丹臺玉案》記載,此方亦可治療蝦蟆瘟,即遍身如蝦蟆之皮的風熱皮膚病。
治療原理
疏風清熱飲的治療原理,即在於針對風熱侵襲肌膚的病機,通過疏散風邪、清解熱毒、活血化瘀等手段,使邪有出路,氣血調暢,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此方劑配伍精當,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針對病因病機,選用適當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苦參2錢(酒浸,蒸曬9次,炒黃),全蠍(土炒)1錢,皂刺1錢,豬牙皂角1錢,防風1錢,荊芥穗1錢,金銀花1錢,蟬蛻1錢(炒)。
酒、水各一鐘,加蔥白三寸,煎一鐘,去滓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疏風清熱飲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疏風清熱飲, 出處:《玉案》卷二。 組成:羌活2-3錢,防風2-3錢,荊芥2-3錢,黃芩2-3錢,甘草2-3錢。 主治:蝦蟆瘟。遍身如蝦蟆之皮,皆屬於風熱。
疏風清熱飲,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 組成:苦參(酒蒸,曬)2錢,全蠍(土炒)1錢,皂角刺1錢,芥穗1錢,防風1錢,蟬蛻1錢,銀花1錢,白芷1錢,桔梗1錢。 主治:婦女面生桃花癬。
疏風清熱飲,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荊芥9g,防風9g,牛蒡子9g,白蒺藜9g,蟬衣4.5g,生地15g,丹參9g,赤芍9g(炒),山梔9g,黃芩9g,銀花9g,連翹9g,生甘草6g。 主治:疏風清熱。主治:風熱型蕁麻疹。
疏風清熱飲, 出處:《醫宗金鑑》卷七十四。 組成:苦參2錢(酒浸,蒸曬9次,炒黃),全蠍(土炒)1錢,皂刺1錢,豬牙皂角1錢,防風1錢,荊芥穗1錢,金銀花1錢,蟬蛻1錢(炒)。 主治:面上風癬,初如(疒咅)(疒畾),或漸成細瘡時作痛癢者。
疏風清熱飲, 出處:《言庚孚醫療經驗集》。 組成:荊芥10g,金銀花10g,赤芍10g,防風10g,玄參10g,連翹殼10g,浙貝母10g,桔梗10g,天花粉10g,淡黃芩10g,牛蒡子10g,桑白皮10g,甘草3g。 主治:辛涼透表,清熱利咽。主治:風熱喉痹。咽喉微腫,乾燥微痛,吞咽或咳嗽疼痛加劇,有時伴有微發熱,頭痛,聲嘶,口乾唇赤,舌苔薄白或微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