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毒膏

濕毒膏

SHI D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0.3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18%
胃經 18%
大腸經 12%
腎經 12%
膀胱經 6%
脾經 6%
肺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濕毒膏中添加青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對於濕毒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青黛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涼血止血: 青黛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濕毒膏多用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常伴有皮膚紅腫、糜爛、滲出液等症狀,青黛能涼血止血,緩解炎症反應,促進皮膚組織修復。

濕毒膏中加入黃柏,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濕疹、瘡瘍、濕毒下注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其苦寒之性可清泄濕熱,並能燥濕止癢,有效改善濕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同時,黃柏也能解毒消腫,對於濕毒引起的瘡瘍腫痛也有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黃柏在濕毒膏中起到了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毒所致的皮膚病症。

濕毒膏中加入石膏,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石膏性寒,味甘,歸肺、胃經,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止汗、解毒消腫。對於濕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膿皰等症狀,石膏能有效清熱解毒,同時也能吸附濕氣,達到燥濕止癢的作用。此外,石膏還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炎症反應,有助於濕毒的消散。

濕毒膏中包含爐甘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爐甘石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痱子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2. 收斂生肌,保護皮膚:爐甘石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以保護受損的皮膚,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濕毒膏中加入爐甘石,可以有效地清熱燥濕,解毒止癢,並促進皮膚修復,達到治療濕毒的效果。

濕毒膏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癢、燥濕解毒的功效。

五倍子性寒、味苦澀,歸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燥濕止癢、解毒生肌的功效。對於濕毒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五倍子能有效收斂濕氣,止癢消炎,並促進傷口癒合,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此外,五倍子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抑制病菌生長,進一步改善濕毒帶來的皮膚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濕毒膏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慢性濕疹,皸裂性濕疹」,屬中醫「濕瘡」「浸淫瘡」範疇,其病機多因濕熱蘊結肌膚,久病傷陰,或血虛風燥,導致皮膚乾裂、瘙癢、滲液。古代醫家認為,濕疹反覆發作、皮損肥厚皸裂者,需以「收濕止癢、清熱解毒、斂瘡生肌」為治法,而濕毒膏的配伍正契合此理。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青黛(150克)

    • 性味鹹寒,歸肝經,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 針對濕疹之熱毒蘊結,可抑制皮膚紅腫、滲液,現代研究顯示其具抗炎、抑菌作用。
  2. 黃柏末(310克)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為治濕熱瘡瘍要藥,能降低皮膚濕熱之邪,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減輕炎症。
  3. 煅石膏末(310克)

    • 性味甘辛寒,外用收濕斂瘡、生肌止血。
    • 經煅製後更擅長吸附滲液,促進瘡面乾燥,適用於濕疹糜爛、滲出階段。
  4. 煅爐甘石末(180克)

    • 性味甘平,解毒明目、收濕止癢。
    • 為古代外用斂瘡常用藥,能減少皮損滲出,保護創面,緩解瘙癢。
  5. 五倍子末(90克)

    • 性味酸澀寒,歸肺、大腸經,收斂固澀、解毒消腫。
    • 含鞣質可凝固蛋白質,減少組織滲出,促進皸裂癒合,並抑制病原微生物。

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清熱燥濕:青黛、黃柏為主,清解濕熱毒邪。
  • 收濕斂瘡:煅石膏、煅爐甘石吸附滲液,促創面乾燥。
  • 止癢生肌:五倍子加強收斂,搭配爐甘石緩解瘙癢,促進皮膚修復。
  • 全方以「清熱解毒治本,收濕止癢治標」,標本兼顧,尤其適用於慢性濕疹反覆滲出、皮膚肥厚皸裂者。

現代應用原理推論:
此方多為礦物藥及收斂之品,可能通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

  1. 吸附多餘滲液,減少組織滲出。
  2. 抑制細菌、真菌等病原體生長,降低繼發感染。
  3. 收斂作用使角質層緊密,緩解瘙癢及裂痛。
  4. 凡士林基質形成油性保護層,防止水分流失,改善皸裂。

總結:
濕毒膏針對「濕、熱、癢、裂」四大病機,以清熱燥濕為本,收斂生肌為輔,體現中醫外治「幹濕並調」的配伍智慧,符合慢性濕疹纏綿難癒的治療需求。

傳統服藥法


青黛150克,黃柏末310克,煅石膏末310克,煅爐甘石末180克,五倍子末90克。
收濕止癢。
先將青黛、黃柏研細,後加入後三種藥末研和,再加入凡士林調成30%油膏。
塗敷皮損上,每日1-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濕毒膏外用,不可內服。
  • 使用時應注意皮膚的耐受性,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
  • 濕毒膏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引起皮膚乾燥、脫皮等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皮膚皸裂異位性皮膚炎濕疹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濕毒膏,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青黛150g,黃柏末310g,煅石膏末310g,煅爐甘石末180g,五倍子末90g。 主治:收濕止癢。主治:慢性濕疹,皸裂性濕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