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疳八寶丹

下疳八寶丹

XIA GAN BA BAO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秘傳》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7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肝經 27%
胃經 15%
脾經 12%
大腸經 8%
腎經 8%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下疳八寶丹中包含爐甘石,主要由於其涼血燥濕、解毒止癢的功效。

下疳為梅毒初期病竈,常表現為潰瘍、疼痛、分泌物等。爐甘石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作用,可有效抑制下疳的炎症反應,減輕疼痛和分泌物。

此外,爐甘石還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促進潰瘍的癒合。因此,將爐甘石加入下疳八寶丹中,有助於改善下疳的症狀,促進病竈的癒合。

下疳八寶丹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基於其收斂生肌抗菌消炎的功效。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入肺、大腸經。其含有豐富的單寧酸,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可止血生肌,幫助潰瘍面癒合。同時,五倍子亦具抗菌消炎功效,可抑制細菌生長,減少感染風險,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治療下疳等潰瘍性疾病時,五倍子作為收斂生肌、抗菌消炎藥物,可以有效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病程恢復。

下疳八寶丹中加入青黛,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肝經,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下疳引起的紅腫熱痛、潰爛生瘡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此外,青黛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幫助止住下疳出血,促進傷口癒合。因此,下疳八寶丹中加入青黛,可以有效地治療下疳,改善患者的病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下疳八寶丹] 主治「下疳」,即中醫所指生殖器或會陰部潰瘍、糜爛之症,多因濕熱毒邪下注、或淫毒感染所致。此方以外用摻藥(粉末敷貼)形式直接作用於患處,旨在「燥濕收斂、解毒殺蟲、生肌斂瘡」,適合瘡面滲液、久不收口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制爐甘石(3錢)

    • 性平微涼,傳統用於斂瘡生肌、收濕止癢。其煅製後吸附力強,能吸收瘡面滲液,促進乾燥結痂,並緩解局部炎症。
  2. 掃盆(1錢)

    • 即「輕粉」(氯化亞汞),為古代外用解毒殺蟲藥,毒性較強但對梅毒、下疳等淫毒瘡瘍有強效攻毒作用。其抑菌作用可遏制局部感染,但需控制劑量以防刺激。
  3. 五倍子(1錢)

    • 酸澀收斂,具顯著止血、收濕、斂瘡之效。其鞣酸成分可凝固蛋白質,減少瘡面滲出,形成保護層,加速癒合。
  4. 青黛(5分)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針對濕熱毒邪。所含靛藍等成分可抑制細菌,減輕紅腫熱痛,配合他藥共奏清熱斂瘡之效。

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 攻毒與收斂並行:掃盆直接殺蟲解毒,針對病原;五倍子、爐甘石收濕斂瘡,修復瘡面;青黛清熱涼血,輔助消炎。
  • 標本兼顧:掃盆治本(祛邪),爐甘石等治標(修復),契合中醫「祛腐生新」原則。
  • 劑型設計:粉末外用可吸附滲液,保持瘡面乾燥,阻斷濕毒滋生環境。

此方體現古代外科「以毒攻毒、燥濕斂瘡」思路,適合濕毒壅盛之下疳潰爛,然須注意輕粉毒性,現代臨床宜謹慎替代或調製。

傳統服藥法


制爐甘石3錢,掃盆1錢,五倍子1錢,青黛5分。
上為末。
摻之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下疳八寶丹性寒,味苦,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軟性下疳

相同名稱方劑


下疳八寶丹,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制爐甘石3錢,掃盆1錢,五倍子1錢,青黛5分。 主治:下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