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方劑「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加入紫蘇梗,主要有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紫蘇梗性微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此膏方多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口渴等症狀,紫蘇梗可幫助散寒解表,宣肺利氣,進而止咳化痰,緩解咳嗽症狀。
- 理氣解表,降逆止嘔: 紫蘇梗還具有理氣解表、降逆止嘔的功效。當咳嗽伴有氣逆、嘔吐等症狀時,紫蘇梗能幫助理氣降逆,緩解嘔吐,進一步改善咳嗽狀態。
方劑「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加入前胡,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止咳:前胡性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散結之效。對於因肺熱燥咳、痰多粘稠的症狀,前胡能疏散肺熱,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清熱解毒:前胡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清解肺熱,並輔助其他藥物消炎解毒,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咳嗽、口渴等症狀。
因此,前胡在「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發揮宣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止渴、化痰止咳的療效。
「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方劑中包含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理氣止咳:橘紅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其具有燥濕化痰、理氣止咳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對於因肺熱痰濕所致的咳嗽、口渴、咽喉腫痛等,橘紅能起到清熱化痰、止咳止渴的作用。
- 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橘紅還具備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的功效。當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時,容易引起咳嗽、胸悶、氣逆等症狀。橘紅能疏肝理氣,調和脾胃,進一步緩解咳嗽、氣喘等不適。
「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方劑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生津: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渴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燥熱引起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與方劑的清熱止渴功效相符。
- 利咽消腫: 天花粉亦能利咽消腫,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亦有輔助療效,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可有效緩解咽喉不適。
方劑「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包含桑葉,其主要原因有二:
- 清肺止咳:桑葉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因肺熱燥咳、痰黃黏稠等症狀,桑葉可有效清熱潤燥,緩解咳嗽,並利於痰液排出。
- 涼血止渴:桑葉亦具有涼血止渴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口乾舌燥等症狀。此方中,桑葉與其他清熱涼血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口渴,達到止渴生津的效果。
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加入菊花,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清熱解毒,疏風散熱: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對於因風熱上擾引起的咳嗽、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二、平肝明目,清心除煩: 菊花亦可平肝明目,清心除煩,對於因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昏眼花、心煩失眠等症狀有改善效果。
因此,在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加入菊花,可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散熱、平肝明目、清心除煩之效,有助於緩解咳嗽、口渴、咽喉腫痛、頭昏眼花、心煩失眠等症狀。
「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方劑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潤肺止咳: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潤肺生津、清熱止咳的功效。對於燥熱傷肺、津液不足導致的咳嗽、乾咳、口渴等症狀,麥門冬可以滋潤肺陰,清熱生津,緩解咳嗽,起到止咳潤肺的作用。
- 清心除煩:麥門冬入心經,具有清心除煩的功效。對於心煩失眠、口渴心燥等症狀,麥門冬可以清熱降火,滋養心陰,緩解心煩,達到清心除煩的作用。
因此,麥門冬的加入可以有效地緩解咳嗽、口渴、心煩等症狀,起到清熱止渴、抑火化飲的功效,故為「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肺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和胃的功效。方中加入赤茯苓,可助於清熱解毒,利水滲溼,緩解因熱邪內蘊、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咳嗽等症狀。
- 健脾益氣:赤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津液生成,有助於緩解因脾胃虛弱導致的口渴、乏力等症狀。
總而言之,赤茯苓在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發揮着清熱利溼、健脾益氣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效果。
「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方劑中使用「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熱生津,止渴化痰:神麴性甘涼,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燥熱引起的咳嗽、口渴、痰粘難咳等症狀,神麴能有效緩解。
- 益氣健脾,緩解脾胃虛弱:神麴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咳嗽、口渴,神麴可起到緩解作用,並能促進機體恢復。
因此,在「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加入神麴,不僅能針對咳嗽、口渴等症狀,還能兼顧脾胃虛弱的病機,達到全面療效。
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止咳: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對於熱邪犯肺、肺熱燥咳、痰稠難咯等症狀,竹茹能有效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緩解肺部炎症。
- 止渴生津: 竹茹還有生津止渴的作用,能潤燥止渴,緩解因熱邪傷津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
因此,在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加入竹茹,既能清熱止咳,又能止渴生津,有效緩解咳嗽、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達到清熱化痰、生津止渴的效果。
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包含甘草,其原因主要有二:
- 緩解藥性、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解毒、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的功效。方中其他藥物可能偏寒涼或辛燥,甘草可以調和其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效更平和、副作用更小。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與杏仁、貝母等藥物配合,能加強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作用,同時也能增強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總之,甘草在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僅能緩解其他藥物的副作用,也能增強藥效,使藥效更全面、更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為「咳嗽」而設,其證當屬肺胃燥熱、痰火內阻或外感餘邪未清所致。方名標示「清嗽止渴」,可知其針對咳嗽伴隨口乾渴、肺燥津傷;「抑火化飲」則暗示有清降肺胃之火、分化痰飲之效,推測主治咳嗽痰黏難咯、胸膈煩熱,或飲停化熱之輕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宣肺止咳,兼透餘邪
- 蘇梗子(紫蘇子)、前胡:蘇子降氣化痰,前胡宣散風熱、下氣消痰,二者協調一降一散,針對痰阻肺氣不宣之咳。
- 霜桑葉、甘菊:輕清宣透,清肺絡之餘熱,適合外感後殘留燥熱或肝肺鬱火上沖之咳。
清潤肺燥,生津止渴
- 天花粉、麥冬:養陰潤肺,清熱生津,針對咳嗽傷津或陰虛內熱之口乾渴。
- 竹茹:甘寒清胃肺之熱,兼化痰止嘔,適用於痰熱擾膈之煩悶。
健脾化飲,和中消滯
- 赤茯苓:健脾滲濕,導痰飲下行,防痰濕再生。
- 炒谷芽、神曲:消食導滯,助脾胃運化,杜絕生痰之源。此二藥亦暗示咳嗽或伴食滯不化。
- 橘紅:理氣寬中,燥濕化痰,針對痰濁阻肺之胸悶氣逆。
調和藥性
- 生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潤肺止咳。
全方特點
此方以「清潤化痰」為主軸,兼顧「宣降肺氣」與「健脾消食」。其組方邏輯反映「肺胃同治」思維:
- 上焦(肺)以桑葉、菊花透熱,蘇子、前胡降氣,解決肺氣壅滯;
- 中焦(胃)以茯苓、神曲健脾消滯,防痰濕內聚;
- 佐麥冬、花粉潤燥,平衡抑火之品(如竹茹)可能傷陰之弊。
整體適合「燥熱夾痰」或「痰飲輕證化熱」之咳嗽,呈現痰黏口乾、胸悶納差等症,而單純實熱或寒痰者恐非所宜。
煎膏之用意
以蜜為膏,既可緩和藥性,延長藥效,亦能增強潤肺止咳之力,適於慢性咳嗽或燥熱需長期調理者。
傳統服藥法
蘇梗子3錢,前胡3錢,橘紅2錢,天花粉3錢,霜桑葉3錢,甘菊3錢,麥冬3錢,赤茯苓3錢,炒谷芽3錢,神曲3錢(炒),竹茹2錢,生甘草1錢。
清嗽止渴,抑火化飲。
以水煎透,去滓,再熬濃汁,兌煉蜜為膏。
每服2匙,白開水送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體質虛弱、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含有橘紅,有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嗽止渴抑火化飲膏,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蘇梗子3錢,前胡3錢,橘紅2錢,天花粉3錢,霜桑葉3錢,甘菊3錢,麥冬3錢,赤茯苓3錢,炒谷芽3錢,神曲3錢(炒),竹茹2錢,生甘草1錢。 主治:清嗽止渴,抑火化飲。主治: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