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去毛)1兩,橘紅1兩,半夏(湯泡)5錢,赤茯苓(去皮)5錢,人參5錢,麥門冬(去心)1兩2線,青竹茹1兩2錢,甘草4錢。
上銼。
加生薑3片,水2盞,煎1盞,空心服。
方劑組成解釋
枇杷葉味苦、甘,性平,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止咳、化痰止嘔的功效;橘紅味辛、苦,性溫,入肺、胃經,具有理氣化痰、燥濕止嘔的功效;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肺、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肺、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人參味甘、微苦,性平,入肺、脾、心經,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生津的功效;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的功效;竹茹味甘、淡,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嘔降逆的功效;甘草味甘、平,入脾、胃、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枇杷散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和胃降逆、止嘔止噦的功效,適合於胃虛、嘔噦不止的患者服用。但脾胃虛寒、嘔吐清水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枇杷散, 出處:《經驗廣集》卷四。 組成:枇杷葉1斤4兩(去毛梗淨,焙燥,爲末),白糖1斤。 主治:瘰癧。
枇杷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枇杷葉(去毛)1兩,橘紅1兩,半夏(湯泡)5錢,赤茯苓(去皮)5錢,人參5錢,麥門冬(去心)1兩2線,青竹茹1兩2錢,甘草4錢。 主治:胃虛,嘔噦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