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散

PI P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胃經 21%
脾經 19%
心經 16%
膀胱經 6%
膽經 4%
小腸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枇杷散中包含枇杷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清肺止咳: 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之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和胃降逆: 枇杷葉還能和胃降逆,對於脾胃不和、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胸悶氣短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枇杷葉在枇杷散方劑中起到清肺止咳、和胃降逆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咳嗽、痰多、胃氣上逆等症狀的重要組成部分。

枇杷散中加入橘紅,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功效:

一、宣肺止咳: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對於因肺氣鬱閉、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橘紅能有效疏散肺氣、化解痰濕,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二、理氣寬胸:橘紅還具有理氣寬胸的作用,能舒暢氣機,緩解胸悶、心煩等症狀。枇杷散常用於治療咳嗽、哮喘、胸悶等症,橘紅的理氣寬胸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胸部不適,提升療效。

枇杷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辛溫,具有燥濕化痰之效,能有效祛除痰濕,緩解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枇杷散旨在治療咳嗽痰多,半夏的燥溼化痰作用恰好契合方劑的功效。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止咳止嘔,緩解因痰濕阻肺而引起的噁心嘔吐。枇杷散中加入半夏,有助於緩解咳嗽伴隨的嘔吐症狀,增強療效。

枇杷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化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健脾燥濕之效。枇杷散中,以枇杷葉、陳皮等清肺化痰,而赤茯苓則協同健脾,防止脾胃濕困,阻礙藥物效力發揮,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宣肺止咳。
  2. 利水滲濕: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協助痰濕排出體外,進一步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枇杷散主要針對肺熱咳嗽,但如濕邪內阻,痰液難以咳出,加入赤茯苓可促進水濕代謝,使痰液更易排出。

枇杷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在枇杷散的組成中包含了人參這一味藥材,其主要原因在於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因體虛或勞損所致的咳嗽,人參能夠有效地提升身體的抵抗力和自我修復能力,從而幫助緩解咳嗽。此外,人參還能夠調節免疫系統,增強體質,對於由感冒引起的咳嗽亦有輔助治療的作用。在枇杷散的配方中加入人參,不僅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補益作用,還能與其他藥材如枇杷葉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咳化痰、潤肺的效果。總體而言,人參在枇杷散中的應用,旨在通過補氣固本的方式,達到治療咳嗽的根本目的,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枇杷散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養陰生津的功效。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能清熱潤肺,滋陰生津。枇杷散以止咳化痰為主,而麥門冬能潤肺止咳,緩解燥熱引起的咳嗽,同時滋陰生津,緩解因肺熱津傷導致的口乾舌燥,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麥門冬還能降低痰液粘稠度,促進痰液排出,進一步助益止咳化痰。

枇杷散中加入竹茹,主要是由於其具有清熱止嘔、降逆止咳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降逆,止嘔止咳。對於枇杷散所治的肺熱咳嗽、痰多、嘔逆等症,竹茹能清熱降火,減少痰液分泌,並緩解嘔吐。同時,竹茹還有潤燥的作用,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

總體而言,竹茹的加入,使枇杷散的清熱降火、止咳化痰、止嘔降逆等功效更加完善,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枇杷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枇杷散中多用辛溫之品,如杏仁、款冬花等,容易燥性傷肺。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補氣潤肺之效,可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肺部的刺激。

二、 增強療效: 甘草能解毒,並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如與杏仁、款冬花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止咳化痰、宣肺止喘的功效,提高臨牀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枇杷散 」:

「枇杷散」是由枇杷葉、橘紅、半夏、赤茯苓、人參、麥門冬、竹茹、甘草組成。

枇杷葉: 性微涼、微寒,味苦澀,具有清肺熱、化痰平喘、止咳止嘔、降氣喘、止血、補血養肝、疏肝解鬱等功效。枇杷葉入肺、胃、肝、脾、大腸經,可清肺熱、止咳化痰、降氣喘、止嘔吐、補血養肝、疏肝解鬱、止血。枇杷葉可緩解咳嗽、氣喘、嘔吐、呃逆、血崩、血痢、便血、崩漏、肝鬱氣滯等症狀。

橘紅: 性溫、味辛,歸肺、脾二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等功效。橘紅常用於治療陽虛氣弱、脾胃虛寒、痰濕咳嗽、瘰癧、乳癰、痰核、水腫、痞塊、吐血衄血、咳喘痰多、食慾不振、胸悶脘痞等症。橘紅藥食同源,但性溫,不宜過量服用,以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

半夏: 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赤茯苓: 性平、味淡,歸心、肺、腎經,具有利尿滲濕、益氣健脾、寧心安神、行氣活血、去痰飲、通經絡之功效。主治水腫、腹脹、小便不利、心悸、失眠、健忘、缺乳、肺氣腫、氣管炎、咳嗽、痰多、胸悶、吐血、尿血、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腺炎、風濕痛、中風、癌症等症狀。

人參: 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麥門冬: 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竹茹: 性涼、味甘,入肺、胃、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等功效。主治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肺熱咳嗽、咳吐黃痰、齒齦間血出不止、黃泡熱瘡、喉痛、咳嗽、喉炎、暑熱濕盛之水腫、痰濕壅盛之水腫、經期過多、鼻出血、牙齒出血等症狀。

甘草: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結:

「枇杷散」具有止咳化痰、清肺熱、補氣養陰的功效,適用於咳嗽、氣喘、嘔吐、呃逆、肺熱、陰虛津虧、心悸、失眠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去毛)1兩,橘紅1兩,半夏(湯泡)5錢,赤茯苓(去皮)5錢,人參5錢,麥門冬(去心)1兩2線,青竹茹1兩2錢,甘草4錢。
上銼。
加生薑3片,水2盞,煎1盞,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枇杷散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和胃降逆、止嘔止噦的功效,適合於胃虛、嘔噦不止的患者服用。但脾胃虛寒、嘔吐清水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枇杷散, 出處:《經驗廣集》卷四。 組成:枇杷葉1斤4兩(去毛梗淨,焙燥,爲末),白糖1斤。 主治:瘰癧。

枇杷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枇杷葉(去毛)1兩,橘紅1兩,半夏(湯泡)5錢,赤茯苓(去皮)5錢,人參5錢,麥門冬(去心)1兩2線,青竹茹1兩2錢,甘草4錢。 主治:胃虛,嘔噦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