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水丸方劑中包含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志,豁痰開竅: 遠志味甘苦,性溫,入心、肺經,具有安神定志、豁痰開竅的功效。十水丸主治心神不寧,驚悸失眠,健忘多夢,痰濁蒙竅等症,遠志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十水丸中其他藥物如茯苓、酸棗仁等,也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與遠志相輔相成,共同增強療效。同時,遠志的開竅作用,也能促進其他藥物更快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十水丸方劑中包含石菖蒲,主要原因如下:
- 醒脾開胃,化濕止嘔: 石菖蒲性溫,味辛,具有開竅醒脾、化濕止嘔之功效。十水丸常用於脾胃濕阻,症見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石菖蒲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通竅開竅,安神定志: 石菖蒲具有芳香開竅之性,能通利腦竅,改善神志不清、心神不安等症狀。十水丸若用於神志恍惚、健忘失眠等,石菖蒲則有助於安神定志,恢復精神。
十水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效。十水丸多用於治療寒性疾病,如風寒感冒、脾胃虛寒等,花椒的溫性可助藥性溫陽散寒,提升藥效。
2. 行氣止痛:花椒能行氣活血,並具有麻醉止痛作用,對於因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如腹痛、關節痛等,花椒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緩解疼痛。
花椒在十水丸中搭配其他藥材,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十水丸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寒: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功效。十水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羌活的疏風散寒作用可有效驅散外邪,緩解疼痛。
- 通絡止痛: 羌活還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解除經絡阻滯,進一步緩解關節疼痛。十水丸中,羌活與其他藥物相配合,可加強通絡止痛的效果,達到整體治療目的。
十水丸方劑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 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對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精虧乏力等症狀,巴戟天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 利水消腫,通經活絡: 巴戟天亦具有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痛經等症狀,巴戟天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十水丸方劑中加入巴戟天,旨在綜合其補腎壯陽、益精填髓、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等多重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十水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肉荳蔻能起到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
- 行氣止痛,安神定志: 肉荳蔻還有行氣止痛,安神定志的功效。對於因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以及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狀,肉荳蔻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十水丸中加入肉荳蔻,可有效改善脾胃虛寒、寒凝氣滯等病症,並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十水丸方劑中含有澤瀉,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可有效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十水丸常用於治療水腫,而澤瀉的利水作用可以有效緩解水腫症狀。
- 清熱除煩: 澤瀉亦具清熱除煩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因水溼內停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十水丸的組成中,其他藥材如茯苓、車前子等也有利水滲溼的作用,與澤瀉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清熱利水,緩解水腫及相關症狀。
十水丸中包含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豬苓性平味甘,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十水丸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而豬苓能有效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多餘水分,達到利水消腫的作用。
- 健脾利濕:豬苓除了利水滲濕,也能健脾利濕,對於脾虛濕盛所致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十水丸中加入豬苓,可協同其他藥材,起到健脾利濕、消腫利水的功效。
因此,豬苓在十水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利水滲濕、健脾利濕的功效,有助於緩解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十水丸中含有葶藶子,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宣肺利水、降氣消腫之效。十水丸多用於治療水腫、胸腹脹滿、咳喘等症,葶藶子可協助利水消腫,排除體內積液,改善患者症狀。
- 化痰止咳: 葶藶子亦具化痰止咳之功效,可幫助宣通肺氣,排除痰液,緩解咳嗽。十水丸中常配合其他化痰止咳藥物,如杏仁、半夏等,共同發揮止咳化痰之效。
十水丸方劑中加入牽牛子,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之功效,用以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
牽牛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解毒之效。對於因水濕停滯、脾腎虛弱所致的水腫、腹水,牽牛子能強力瀉下,排出體內積聚的水分,達到消腫利水之目的。
然而,牽牛子性峻,需謹慎使用,不可過量服用,以免損傷脾胃,導致腹瀉不止。因此,十水丸方劑中通常會搭配其他藥物,以緩解牽牛子的毒性,並增強其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水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十水丸》的主治為「十種水氣」,其症狀包括:四肢腫滿、面目虛浮(按壓後緩慢回彈)、喘急不得安卧、小便赤澀。這些表現符合中醫「水腫病」的範疇,尤其與「陽虛水停」或「氣滯水濕壅盛」相關。
水腫與氣機關係:
- 「四肢腫滿,面目虛浮」為水濕泛溢肌表,屬「皮水」或「正水」範疇;按之少時方起,提示水濕停滯較深,非單純表證。
- 「喘急不得安卧」為水氣上凌心肺,肺失肅降,腎不納氣。
- 「小便赤澀」為水濕化熱或氣化不利,膀胱氣機受阻。
「十種水氣」的涵義:
古代醫家將水氣病分為多種類型(如風水、石水、皮水等),本方可能針對「水濕兼夾氣滯、陽虛」的複雜病機,而非單一證型。
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藥物分類與作用
行氣開竅、醒神化濕:
- 遠志、石菖蒲:開竅化痰,通心腎之氣。遠志辛溫,能化痰濕而安神;石菖蒲芳香化濕,開竅醒脾。兩者合用可疏導氣機,間接利水。
- 羌活:辛溫走表,祛風除濕,宣散水氣之表邪,助水濕從肌腠透發。
逐水利濕:
- 椒目:苦寒,專行水道,利水消腫。《金匱要略》用於「腹滿不得小便」。
- 澤瀉、豬苓:淡滲利濕,導水下行。澤瀉泄腎濁,豬苓利三焦,二者協同增強利尿效果。
- 甜葶藶、白牽牛:瀉肺行水。葶藶子專瀉肺中水氣,治喘滿;白牽牛瀉下逐水,通利二便。
溫腎助陽、固護正氣:
- 巴戟(或大戟):
- 若用巴戟,則溫腎陽、強筋骨,助氣化以行水。
- 若用大戟(《奇效良方》),則峻逐水飲,針對實證水腫。此版本效偏攻逐,適用於水濕壅盛之實證。
- 肉豆蔻:溫中澀腸,防止利水過度傷脾胃。
- 巴戟(或大戟):
調和藥性:
- 麵糊為丸:緩和葶藶、牽牛等峻藥之性,使逐水不傷正。
組方邏輯推演
- 標本兼顧:
- 治標:以椒目、葶藶、牽牛、澤瀉、豬苓直接利水,解決「腫滿、喘急」之急症。
- 治本:以遠志、菖蒲調氣機,巴戟(或大戟)從腎/肺切入,羌活透表,使水濕從多途徑(汗、尿、二便)分消。
- 氣化與逐水並行:
水腫因氣滯、陽虛導致,故用辛溫藥(羌活、椒目)助氣化,苦寒藥(葶藶)泄肺熱,體現「辛開苦降」之法。
可能的治療原理
- 多途徑排水:
- 發汗(羌活)、利尿(澤瀉、豬苓)、瀉下(牽牛),符合《內經》「開鬼門,潔淨府,去菀陳莝」原則。
- 調節氣機:
- 遠志、菖蒲通心腎,改善水液代謝的樞紐功能;肉豆蔻固護中焦,防利水傷脾。
- 寒溫並用:
- 椒目、葶藶性偏寒,羌活、巴戟性溫,避免過寒傷陽或過溫助熱。
總結
《十水丸》是針對複雜水腫病證的複方,結合「行氣、利水、溫陽、瀉肺」四法,以分消水濕、調暢氣機為核心。其用藥體現攻補兼施、表裏同治的思路,適用於水濕壅盛兼氣機不暢或陽虛不化的病機。巴戟與大戟的差異,反映臨床可隨證調整溫補或攻逐的侧重。
傳統服藥法
遠志(去心)1兩,石菖蒲(一寸九節者)1兩,椒目(炒焦)1兩,羌活(去蘆頭)1兩,巴戟(去心)1兩,肉豆蔻(面裹煨香)1兩,澤瀉0.5兩,木豬苓(去皮)0.5兩,甜葶藶(紙襯炒黃)0.5兩,白牽牛(炒黃)0.5兩.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加至30丸,空心、食前溫米飲送下。
方中巴戟,《奇效良方》作「大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因此應根據自身情況適量服用。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水分流失過多,導致脫水。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水丸, 出處:《醫心方》卷十引《範汪方》。 組成:大戟、葶藶、甘遂、藁本、連翹、芫花、澤漆、桑根白皮、巴豆、赤小豆各等分。 主治:水腫。
十水丸, 出處:《醫心方》卷十引《小品方》。 組成:椒目、甘遂、大戟、芫花、玄參、赤小豆、桑根白皮、澤漆、巴豆、葶藶各等分。 主治:十種水腫。
十水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遠志(去心)1兩,石菖蒲(1寸9節者)1兩,椒目(炒焦)1兩,羌活(去蘆頭)1兩,巴戟(去心)1兩,肉豆蔻(面裹煨香)1兩,澤瀉半兩,木豬苓(去皮)半兩,甜葶藶(紙襯炒黃)半兩,白牽牛(炒黃)半兩.主治:十種水氣,四肢腫滿,面目虛浮,以手按之,少時方起,喘急不得安。 主治:十種水氣,四肢腫滿,面目虛浮,以手按之,少時方起,喘急不得安卧,小便赤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