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葶藶散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原因有二:
- 瀉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對於水腫、胸腹積水等症狀,能迅速排泄水液,達到消腫之效。
- 通便潤腸: 葶藶子亦有通便潤腸之功效,能潤滑腸道,促進排便,適用於便祕、大便燥結等症狀。
因此,神效葶藶散中加入葶藶子,能有效地發揮其瀉水消腫、通便潤腸之功效,治療水腫、便祕等相關疾病。
神效葶藶散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有二:
- 瀉下通便: 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可治療便祕、腹脹、水腫等症。
- 消積導滯: 牽牛子能消食導滯,治療食積、脘腹脹滿等症。
神效葶藶散為峻下逐水之劑,牽牛子作為其中重要組成藥物,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更強的瀉下通便、消積導滯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神效葶藶散中包含豬苓,主要是因為豬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豬苓性寒,味甘,入脾、膀胱經,能利水滲濕,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此外,豬苓亦能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效果。
因此,在神效葶藶散中加入豬苓,可以加強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病情。
神效葶藶散中包含澤瀉,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瀉熱除煩: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之功效。方中葶藶子瀉下之力強,配伍澤瀉,可緩和其峻烈之性,並增強其利水消腫之效。
- 配合葶藶子,增強利水作用: 葶藶子苦寒,善於通泄水道,但單用則易傷正氣。而澤瀉利水滲濕,可輔助葶藶子通利水道,並減少其對正氣的損傷,使利水消腫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澤瀉在神效葶藶散中起到緩和峻烈、增強利水、保護正氣的作用,使其利水消腫效果更加顯著。
神效葶藶散中加入花椒,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花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可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葶藶子性寒,易傷脾胃,加入花椒可起到溫中和寒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 增強療效: 花椒具有辛溫散寒、止痛止癢的作用,與葶藶子相配伍,可增強其利水消腫、瀉肺平喘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水腫、氣喘等疾病。
綜上所述,神效葶藶散中加入花椒,既能溫中散寒,又能增強療效,是古人藥物配伍的智慧結晶。
主治功效
神效葶藶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籍記載,神效葶藶散主治「十水之病」,表現為:
- **面目四肢俱腫:**全身各處出現嚴重水腫。
- **氣息喘急:**呼吸困難,喘息急促。
- **寢臥不得:**因不適而難以入睡。
- **小便漸澀:**排尿困難,尿量減少。
- **腹脹氣悶:**腹部脹滿,氣機不暢。
- **水不入口:**無法飲水,病情危重。
- **垂命欲死:**病情嚴重,瀕臨死亡。
治療原理
神效葶藶散由葶藶子、牽牛子、豬苓、澤瀉、花椒五味藥材組成,各藥材相互協作,針對「十水之病」的病機進行治療。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峻下逐水:
- 葶藶子苦寒,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之功,為方中君藥,直達病所,峻瀉肺中水飲,使水邪從肺而降。
- 牽牛子苦寒,入肺、腎、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的作用,可以協助葶藶子加強逐水之力,使水邪從二便排出。
利水滲濕:
- 豬苓甘、淡、平,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可促進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
- 澤瀉甘、寒,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的作用,可協助豬苓利水消腫,並清利濕熱。
溫中行氣:
- 花椒辛、熱,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止痛、除濕殺蟲之效。在此方中,花椒主要發揮溫中行氣的作用,以緩解腹脹氣悶的症狀。同時,辛溫之性亦可制約諸藥寒涼之性,防止寒涼藥物損傷脾胃陽氣。
綜合分析
神效葶藶散以葶藶子為君,峻下逐水;牽牛子為臣,輔助君藥加強逐水之力;豬苓、澤瀉為佐,利水滲濕,增強療效;花椒為使,溫中行氣,制約寒性。五藥合用,共奏峻下逐水、利水消腫之功,針對「十水之病」水邪泛濫、氣機壅滯的病機,以攻逐水邪為主要治療手段,旨在迅速消除水腫,緩解危急症狀。
從《雜病廣要》和《太平聖惠方》的記載來看,神效葶藶散主要針對病情危重的「十水之病」,即各種水腫病經多方治療無效,出現嚴重水腫、喘息、腹脹、尿少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的情況。此方藥力峻猛,以攻逐水邪為主,為救急之劑。
傳統服藥法
甜葶藶3兩(隔紙炒令紫色),牽牛子2兩半(微炒),豬苓2兩(去黑皮),澤瀉2兩,椒目1兩半(微炒)。
上為細散。
取蔥白3莖(切),以漿水1大盞,煎取半盞,入清酒半盞,攪令勻,稍熱空腹,調下3錢,以人行5里已來,即煮漿水粥,切入蔥白,煮令爛熟,更入清酒5合,攪勻,面向東,熱吃令盡。至午後來
不得吃鹽及諸麵食。
神助散(《局方》卷八)、葶藶散(《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較強的利水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葶藶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甜葶藶3兩(隔紙炒令紫色),牽牛子2兩半(微炒),豬苓2兩(去黑皮),澤瀉2兩,椒目1兩半(微炒)。 主治:十水之病,百方不癒,面目四肢俱腫,氣息喘急,寢卧不得,小便漸澀,腫脹氣悶,水不入口,垂命欲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