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腫湯

XIAO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2.0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膀胱經 18%
胃經 15%
腎經 13%
心經 9%
肝經 9%
脾經 9%
心包經 4%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消腫湯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的功效。葶藶子味辛性寒,入肺、腎經,能宣肺利水,降氣消腫。

一方面,葶藶子能促進肺氣宣降,利水化痰,有助於排除體內過多的水分,減輕水腫。另一方面,其入腎經,能清熱利水,改善腎臟功能,減少水腫的形成。

因此,消腫湯中加入葶藶子,可發揮其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治療水腫、胸腹積水等病症。

消腫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經絡,導致的肢體疼痛、腫脹、麻木等症狀,花椒可以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二、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 花椒中含有揮發油、生物鹼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腫痛、瘀斑等症狀,花椒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達到消腫的效果。

總之,花椒在消腫湯中,起著溫經散寒、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寒邪客於經絡、瘀血阻滯導致的腫痛等症狀。

消腫湯中包含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消腫湯多用於治療水腫、濕熱等病症,豬苓可幫助利水消腫,減輕水液停滯所致的腫脹。
  2. 清熱解毒: 豬苓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去除體內濕熱,有助於消炎止痛,緩解腫痛。消腫湯中常搭配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共同發揮消腫止痛之效。

綜上所述,豬苓在消腫湯中起到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消除水腫、濕熱等病症,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消腫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之功效。消腫湯旨在治療水腫,而澤瀉能有效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組織水腫,達到消腫的目的。
  2. 清熱解毒:澤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幫助清除體內熱毒,從而緩解因熱毒積聚導致的腫痛。消腫湯往往用於治療因濕熱、毒邪等因素引起的腫脹,澤瀉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

消腫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發散、解表散寒的特性。蔥白味辛,性溫,入肺經,可宣肺散寒,通陽利氣。在中醫理論中,腫痛的形成常與外邪入侵、寒氣凝滯有關,而蔥白具有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腫,故而被納入消腫湯中,以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消腫止痛的功效。此外,蔥白還有解毒消炎的功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腫痛所帶來的疼痛感。

主治功效


消腫湯主治功效分析

消腫湯組成:

  • 葶藶子: 利水消腫、化痰止咳。
  • 花椒: 溫經散寒、殺蟲止癢。
  • 豬苓: 利尿滲溼、健脾益腎。
  • 澤瀉: 利水滲溼、泄熱通淋。
  • 蔥白: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古籍記載主治:

水腫喘滿,大小便不利。

古文內容主治功效分析:

  • 馬刀瘡(瘰癧): 多篇古文記載消腫湯可用於治療馬刀瘡,即現代醫學的淋巴結核。例如《奇效良方》、《外科集驗方》、《蘭室秘藏》、《醫學正傳》、《扶壽精方》、《証治準繩‧瘍醫》、《吳氏醫方彙編》等均有提及。其中,《醫學正傳》更明確指出消腫湯為東垣(李杲)所創。
  • 水腫: 《丹臺玉案》與《赤水玄珠》記載消腫湯可用於治療腰以下水腫,小便不利,以及水腫喘滿,大小便不利的症狀。
  • 無名腫毒、癰疽背瘰: 《扶壽精方》提及消腫湯可用於治療一切無名腫毒,並癰疽背瘰,初發宜服此能消。
  • 暴發赤腫(眼科疾病): 《眼科闡微》記載了兩個方劑,雖然未直接命名為消腫湯,但從其功效「治暴發赤腫」推測,可能與消腫湯的清熱解毒、消腫作用相關。
  • 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瘡: 《醫燈續焰》提到消腫湯可用於治療這類皮膚疾病,與其清熱解毒、利濕的作用有關。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記載及消腫湯的組成來看,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解毒: 多篇古文提到的消腫湯組成中,常包含黃連、黃芩、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這些藥物對於馬刀瘡、癰疽等熱毒壅盛的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利水消腫: 葶藶子、豬苓、澤瀉是消腫湯中的核心利水藥物,能夠通過利小便的方式,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從而減輕水腫症狀。蔥白雖主要功效為發汗解表,但在方劑中也可能起到輔助利水的作用。
  3. 活血化瘀: 部分古文記載的消腫湯中,會加入當歸尾、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這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
  4. 疏肝理氣: 在治療馬刀瘡的消腫湯中,常會配伍柴胡以疏肝理氣。中醫認為,馬刀瘡的發生與肝氣鬱結有關,柴胡能夠疏肝解鬱,有助於病情的恢復。
  5. 扶正祛邪: 在治療慢性或虛弱患者的病症時,消腫湯中常會加入黃耆等補益藥物,以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與祛邪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6. 散結消瘰: 在治療馬刀瘡和瘰癧時,古方中常配伍能夠軟堅散結的藥物,例如昆布、海藻、夏枯草等,以消散結節。

總結:

消腫湯是一個應用廣泛的方劑,其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化瘀,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尤其是馬刀瘡(淋巴結核)和水腫。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化瘀、疏肝理氣、扶正祛邪等多重功效,從而改善症狀,促進疾病的康復。不同醫家和不同疾病,在消腫湯的基礎上,會有所加減,以適應具體病情。

傳統服藥法


鼠粘子(炒)5分,黃連5分,當歸梢1錢,甘草1錢,瓜蔞根1錢5分,黃耆1錢5分,生黃芩2錢,柴胡2錢,連翹3錢,紅花少許。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稍熱,食後服。
忌酒、濕面。
消毒湯(《普濟方》卷二七二)、消腫丹(《類證治裁》卷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氣喘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癤和癰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腹瀉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消腫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五。 組成:葶藶2錢,椒目1錢,豬苓1錢半,澤瀉8分,蔥白3根。 主治:水腫喘滿,大小便不利。

消腫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五。 組成:白朮5錢,山梔5錢,赤茯苓3錢,蘿蔔乾3錢,葶藶1錢,椒目1錢,蘇子1錢,沉香3分,木香5分。 主治:水腫喘滿,大小便不利。

消腫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鼠粘子(炒)5分,黃連5分,當歸梢1錢,甘草1錢,瓜蔞根1錢5分,黃耆1錢5分,生黃芩2錢,柴胡2錢,連翹3錢,紅花少許。 主治:馬刀瘡。一切無名腫毒並癰疽背瘰。

消腫湯, 出處:《癧科全書》。 組成:夏枯草3錢,山慈姑2錢(去皮毛),煅牡蠣2錢,海藻2錢,崑布2錢,生甘草1錢,桔梗2錢,元參3錢,花粉3錢,白芥子2錢。 主治:無名癧,驟然紅腫,非色欲所至,即餐膳不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