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味大半夏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降逆止嘔: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此方以半夏為君藥,針對痰飲阻滯胃氣,上逆氣逆之症,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
- 燥濕化痰:半夏又具燥濕化痰之效。方中加入茯苓、白朮等燥濕利水藥物,與半夏共同作用,化痰利水,消除痰飲,從根本上解決嘔吐問題。
因此,半夏在十味大半夏湯中起著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的重要作用,是此方組成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十味大半夏湯中包含大黃,其主要原因有二:
- 瀉熱通腑: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腑、清熱解毒之效。十味大半夏湯主要用於治療寒濕阻滯、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大黃的加入可以瀉去因寒濕阻滯而引起的內熱,促進腸胃蠕動,幫助寒濕排出。
- 引藥下行: 大黃性滑利,可引導其他藥物向下運行,促進藥力發揮。十味大半夏湯中其他藥物如半夏、生薑等,需要向下運行才能更好地發揮止嘔、止瀉的作用,而大黃的加入可以起到引導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十味大半夏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 溫中止嘔:吳茱萸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吳茱萸可起到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
- 降逆止呃:吳茱萸能降逆止呃,對於因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呃逆,吳茱萸可起到降逆止呃的作用。
因此,吳茱萸在十味大半夏湯中發揮著溫中止嘔,降逆止呃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脾胃寒證的目的。
十味大半夏湯中加入芒硝,主要是為了發揮其 瀉下 及 清熱 的功效。
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在十味大半夏湯中,芒硝可以 幫助濕熱下泄,緩解嘔吐、腹脹、腹痛等症狀。 此外,芒硝還能 清解熱毒,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十味大半夏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助半夏止嘔: 肉桂性溫,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助半夏溫中散寒,止嘔逆。
2. 溫腎助陽,暖脾胃: 十味大半夏湯的主治病症多與脾胃虛寒、腎陽不足有關,肉桂溫腎助陽,暖脾胃,可增強藥效,使寒邪散去,脾胃功能恢復。
因此,肉桂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止嘔的效果,更能溫陽散寒,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病的目的。
十味大半夏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化瘀止痛: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因濕熱內蘊,可致心煩不寐、胸悶脅痛等症狀,牡丹皮可清熱涼血,緩解心煩不寐,同時化瘀止痛,改善胸悶脅痛等症狀。
- 配伍增效:牡丹皮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半夏、茯苓、澤瀉等配伍,可增強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效果。牡丹皮的涼血作用,可降低半夏等藥物可能引起的燥性,使藥效更加溫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十味大半夏湯中包含柴胡,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疏肝解鬱,和胃止嘔。 柴胡善於疏肝解鬱,對於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胃氣不降、嘔吐、腹脹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十味大半夏湯用於治療濕熱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柴胡的加入有助於疏肝理氣,使脾胃氣機調和,進而減輕嘔吐症狀。
二、 調和諸藥,增強療效。 十味大半夏湯以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為主要功效,但其中也包含一些辛溫燥烈的藥物,如乾薑、半夏等。柴胡性微寒,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燥烈傷陰的作用,使藥物功效更加協調,療效更佳。
十味大半夏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止嘔: 半夏性寒,容易傷脾胃,乾薑性溫,可溫脾胃,助半夏止嘔。半夏燥濕化痰,乾薑溫中散寒,二者相輔相成,共奏溫中止嘔之效。
- 助半夏散寒: 本方主治寒痰阻肺,咳嗽氣喘,乾薑辛溫,可散寒止咳,並能助半夏化痰止咳,增強藥效。
乾薑的加入,既能緩解半夏的寒性,又能增強其止嘔化痰的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十味大半夏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化痰: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此方以半夏為主藥,善治痰飲,但半夏性寒,易傷陽氣,故配伍細辛以溫肺助陽,防止半夏寒性傷肺。
- 助半夏止嘔: 細辛辛溫,能散寒止痛,並有止嘔的作用。與半夏同用,可增強半夏止嘔之效,更能有效地治療寒痰阻肺引起的咳嗽、嘔吐等症。
十味大半夏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止瀉固表之功效。方中半夏、生薑等藥物雖能止嘔,但可能損傷脾胃,白朮的加入能補脾胃之氣,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同時也能加強止嘔效果。
- 助運脾陽:白朮能溫運脾陽,促進脾胃運化水濕,有助於排除體內積聚的水分,減少濕邪對人體的影響,進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白朮的加入,既能補益脾胃,又能溫運脾陽,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止嘔、健脾燥濕的功效。
主治功效
十味大半夏湯之主治功效分析
《雞峯普濟方》中,張銳所載的「十味大半夏湯」,雖名為「十味」,實則與後世流傳之十味大半夏湯組成有所差異。然透過其所主治之症狀,以及藥物組成,我們可一窺其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痰飲內停,寒邪凝滯: 原文提及「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明確指出本方主治因痰飲內停,寒邪凝滯所致的病症。患者常見胸膈、心腹脹滿不適,伴隨痰液增多,口中流清水,甚至有水聲。
氣機不利,胃氣上逆: 「脅肋急脹膨疼不思飲食」則說明痰飲阻礙氣機運行,導致肝氣鬱結,脾胃功能失調,出現脅肋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這些症狀均提示氣機不暢,升降失司。
治療原理:
本方之治療原則,在於溫化寒痰,理氣降逆,健脾祛濕。其藥物組成雖與現代常用之十味大半夏湯有所不同,但依舊可從其藥理作用窺探其治療思路:
溫化寒痰,散寒止痛: 方中以半夏為主藥,其性溫燥,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為治療痰飲之要藥。細辛則能散寒止痛,祛風除濕,配合陳皮,可增強理氣化痰之功。乾薑可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以助散寒之效。
理氣降逆,和胃止嘔: 半夏可降逆止嘔,並有化痰之功,茯苓則能利水滲濕,健脾和中。橘皮(陳皮)能理氣寬胸,和胃止嘔,可協同半夏降逆之效。旋覆花能降氣化痰,亦有止嘔之功。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白芍(白者)則能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亦能協助調和肝脾。人參補益元氣,可增強脾胃運化之功,以防痰濕之再生。甘草調和諸藥,兼具補氣之功。桔梗開宣肺氣,利於痰液排出。
溫陽化氣,散寒化飲: 肉桂在此方中作用應為溫陽散寒,以助脾胃運化,並有助於化散寒濕。
總結:
綜觀本方,其藥物配伍溫散與化痰並重,以半夏為核心,輔以理氣、健脾、溫陽之藥,使痰飲得化,氣機得暢,寒邪得散,脾胃功能得以恢復。本方雖名「十味大半夏湯」,實質上與後世流傳者有所差異,但其治療理念皆為針對痰飲內停、寒邪凝滯之症。其治療不僅僅針對痰飲,更注重於恢復機體氣機升降之常,以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此方體現了古人辨證施治、理法方藥相統一的精妙之處。
傳統服藥法
半夏5兩,大黃5兩,吳茱萸2兩,樸消2兩,桂2兩,牡丹皮3兩,柴胡3兩,乾薑3兩,細辛3兩,白朮3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味大半夏湯,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半夏5兩,大黃5兩,吳茱萸2兩,朴消2兩,桂2兩,牡丹皮3兩,柴胡3兩,乾薑3兩,細辛3兩,白朮3兩。 主治:痰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