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陳橘皮丸方劑中包含橘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理氣健脾: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陳皮久藏,藥性更溫和,能溫和脾胃,增進食慾,有助於消化吸收。
二、 降逆止嘔: 橘皮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導致的嘔吐、噯氣等症狀有緩解作用。陳皮的燥濕之性,還能幫助排除腸胃濕氣,進一步改善嘔吐症狀。
陳橘皮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陳橘皮味辛,善於理氣燥濕,但性偏燥,易傷津液。麥門冬甘寒,能滋陰潤肺,生津止渴。二者合用,可相輔相成,既能疏散肺氣,又能滋潤肺燥,從而達到潤肺止咳的效果。
- 緩解燥熱:陳橘皮燥熱,長期服用容易引起口乾舌燥、咽喉不利等症狀。麥門冬性寒,可清熱生津,緩解陳橘皮帶來的燥熱,避免其對身體的副作用,提高方劑的安全性。
陳橘皮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燥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的功效。陳橘皮味辛性溫,善行氣消積,但其燥性較強。赤茯苓可中和陳橘皮的燥性,防止其傷脾胃,並輔助其健脾燥濕,促進水濕運化。
- 消食化積:陳橘皮丸以消食化積為主要功效,而赤茯苓亦能消食健脾,輔助陳橘皮消食積滯,提高療效。
陳橘皮丸中加入連翹,主要是因為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陳橘皮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而連翹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與陳橘皮、厚朴等藥物共同作用,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效果。
同時,連翹還有抗炎作用,可以緩解由寒凝氣滯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病症的緩解。因此,連翹的加入是陳橘皮丸藥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於增強藥效,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陳橘皮丸方中加入海藻,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利膽,消腫散結: 陳橘皮丸主要針對肝膽氣滯、痰濕凝聚所致的癥狀,如脅肋脹痛、胃脘痞滿等。海藻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之效。與陳橘皮等藥材配伍,可加強疏肝利膽、消腫散結之功,使藥效更為顯著。
- 潤腸通便,化痰利濕: 海藻亦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助於清除積滯,減少痰濕的生成。此功效與陳橘皮、枳實等藥材協同作用,有助於改善肝膽氣滯所致的便祕症狀,並促進痰濕的排出,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對於[陳橘皮丸]中的商陸成分,商陸性味苦寒,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散結的功效,適用於治療水腫、乳癰等症狀。該方加入商陸旨在增強利水消腫的作用。
陳橘皮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陳橘皮則性溫,入脾肺經,能理氣化痰、燥濕止咳。二者合用,可相輔相成,加強潤肺止咳之功,適用於肺燥咳嗽、痰少咽乾等症。
- 消食導滯: 杏仁亦有消食導滯之效,能緩解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陳橘皮則擅長理氣消積,二者結合,可促進脾胃消化功能,緩解食積所致的咳嗽等症狀。
陳橘皮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消積化滯:檳榔性溫,味辛,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陳橘皮丸主要用於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滿等症,而檳榔可以促進消化,幫助消解積滯,緩解胃腸不適。
- 行氣止痛:檳榔能行氣止痛,與陳橘皮、厚朴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脘腹脹痛、胃痛等症狀,達到整體的治療效果。
總之,檳榔在陳橘皮丸中的加入,是為了增強其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使之更有效地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滿等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陳橘皮丸」之主治功效分析
「陳橘皮丸」方劑,綜觀古籍記載,其主治功效涵蓋多個層面,並非僅限於《幼幼新書》所載之「小兒癭氣,咽喉噎塞」。 透過分析各文獻內容,可歸納出此方主要作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氣機鬱滯及脾胃功能失調:
- 理氣化痰,和胃止嘔: 方中以橘皮為君藥,其性辛溫,能理氣寬中,燥濕化痰,和胃止嘔。此功效可解釋《聖濟總錄》中「治妊娠惡阻病,心中煩悶,頭眩惡聞食氣,聞便嘔吐」之效。 孕期惡阻多因氣機不暢,胃氣上逆所致,橘皮能疏理氣機,降逆止嘔。
- 健脾消積,理氣止痛: 檳榔能驅蟲消積,行氣止痛,與橘皮合用可加強理氣消積之效,對於脾胃氣虛、飲食不消、腹脹等症狀有效,如《聖濟總錄》所載「治脾胃氣虛弱,嘔吐不食,腹中虛鳴」。另《瑞竹堂經驗方》及《古今醫統大全》亦有載此方可治「虛勞堅癖,腹脹羸瘦,食久不消」之症,可見其健脾消積之功。
-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雖然方劑組成不盡相同,但多有運用理氣藥材,可見此方著重於疏理氣機,解決氣機鬱滯所致之不適。例如《太平聖惠方》中,「治氣勞。脾胃乏弱。飲食不消。四肢羸瘦」及「治虛勞咳嗽。腹脅妨悶。大腹氣滯。肢節煩疼」等,皆可從氣機鬱滯及脾胃功能失調的角度解釋。
2. 痰飲水濕內停:
- 利水滲濕,消腫散結: 方中赤茯苓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海藻能軟堅散結,利水消腫;商陸則能利水消腫,瀉下通便。這些藥材的組合,可見此方具有化痰利水,消腫散結的功效。 古籍中多次提及「四肢浮腫」、「大小便不利」,可見此方對於因水濕內停導致的浮腫有治療作用,例如《雞峯普濟方》及《奇效良方》所記載「虛勞心胸壅悶喘促,大小便不利,四肢浮腫」之症。
- 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杏仁能宣肺止咳,潤腸通便,配合其他化痰藥材,可緩解因痰飲壅盛所致的咳嗽喘促。
3. 虛勞體弱:
- 滋陰潤肺,清心除煩: 麥門冬能養陰潤肺,清心除煩,對於虛勞日久,陰液虧耗,出現煩躁、虛弱等症狀,具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 補益脾胃,緩解虛弱: 《太平聖惠方》記載,本方可治「氣勞。脾胃乏弱。飲食不消。四肢羸瘦」,可見本方亦有補益脾胃之意。由於方劑中多有理氣藥,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使氣機暢達,從而改善虛弱體質。
- 活血化瘀: 從部分加減方中可見郁李仁、桃仁等活血化瘀之藥,推測對於氣滯血瘀兼有之病症,亦有療效。
總結:
陳橘皮丸並非單一主治某種病症之方劑,其組成藥材功能廣泛,能疏理氣機、健脾消積、化痰利水、滋陰潤肺,因此可應用於多種病症。古籍記載,其主治範圍涵蓋了因氣機鬱滯、脾胃失調、痰飲內停、虛勞體弱等原因所致的各種不適,如妊娠惡阻、脾胃虛弱、氣痢、虛勞、咳嗽、浮腫等。 各家所用藥物略有差異,使得此方在臨牀應用中更具靈活性,可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調整。
傳統服藥法
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柴胡1兩半(去苗),訶黎勒皮1兩,白芍藥1兩,紫菀1兩(去苗土),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木香3分,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粥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陳橘皮丸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陳橘皮丸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陳橘皮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當歸(銼,微炒)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白芍藥半兩,川芎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內冷,大便青,不欲食,皆是胎寒。
陳橘皮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赤茯苓半兩,連翹半兩,海藻(洗去鹹味)半兩,商陸(乾者)半兩,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羊靥3枚(炙黃),檳榔3分。 主治:小兒癭氣,咽喉噎塞。
陳橘皮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芍藥半兩,當歸1兩(銼,微炒),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川芎3分,甘草1分(炙微赤,鐵),乾薑半兩(炮裂,銼),艾葉半兩(炒微黃)。 主治:妊娠阻病,心胸氣滿,腹脅(疒丂)痛,腰重。
陳橘皮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柴胡1兩半(去苗),訶黎勒皮1兩,白芍藥1兩,紫菀1兩(去苗土),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木香3分,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虛勞咳嗽,腹脅妨悶,大腹氣滯,肢節煩疼。
陳橘皮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紫蘇子3分(微炒),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甘遂半兩(煨微黃),漢防己半兩,桑根白皮1兩(銼),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赤茯苓1兩,木通1兩(銼)。 主治:虛勞,心胸壅悶,喘促,大小便不利,四肢浮腫。
陳橘皮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朴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神曲1兩(微炒),木香半兩,檳榔3分,人參半兩(去蘆頭),桂心半兩,柴胡3分(去苗),白朮3分,訶黎勒3分(煨,用皮),白豆蔻3分(去皮),高良薑半兩(銼),白茯苓3分,沉香3分,枳實3分(麸炒令微黃)。 主治:氣勞,脾胃乏弱,飲食不消,四肢羸瘦。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