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安蛔湯

QING ZHONG AN HU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現聚方要補》卷三《傷寒辨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4%
肝經 14%
胃經 14%
大腸經 13%
心經 10%
腎經 10%
肺經 7%
膀胱經 6%
心包經 3%
膽經 3%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清中安蛔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蛔蟲多喜濕熱,黃連可清熱除濕,抑制蛔蟲的生長繁殖。
  2. 解毒止痛: 蛔蟲寄生於腸道,會分泌毒素,引起腹痛、腹脹、噁心等症狀。黃連有解毒止痛作用,可以緩解蛔蟲毒素引起的症狀。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腸道蠕動,有利於蛔蟲的排出。因此,清中安蛔湯中加入黃連,能夠有效地驅除蛔蟲,緩解症狀。

清中安蛔湯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蛔蟲寄生於腸道,易引起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而黃柏性寒,可清熱瀉火,抑制腸道內炎症,減輕蟲體對人體的刺激。此外,黃柏還有燥濕的作用,可乾燥腸道環境,不利於蛔蟲生存繁殖,進一步達到驅蟲目的。因此,黃柏在清中安蛔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驅蟲止痛的效果。

清中安蛔湯中加入枳實,主要是為了疏肝理氣、消積導滯,從而達到驅除蛔蟲的目的。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蛔蟲常寄生於小腸,會造成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而枳實能疏肝解鬱、理氣消積,幫助消化,消除蛔蟲寄生所造成的腸道積滯,進而達到驅蟲的效果。同時,枳實還能化痰止咳,緩解蛔蟲引起的咳嗽症狀。

因此,在清中安蛔湯中加入枳實,可以有效地疏肝理氣、消積導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驅除蛔蟲,並緩解其帶來的不適症狀。

清中安蛔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 收斂止瀉,安蛔止痛: 烏梅味酸性澀,具有收斂止瀉之效,可緩解蛔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其收斂作用還能使腸道蠕動減緩,從而降低蛔蟲的活動性,達到安蛔止痛的目的。

二、 生津止渴,解毒消暑: 烏梅性寒,具有生津止渴、解毒消暑之效,可緩解因蛔蟲寄生引起的口渴、發熱等症狀。

烏梅的加入,不僅能有效緩解蛔蟲引起的各種症狀,更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使其在清中安蛔湯中發揮重要作用。

清中安蛔湯中包含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止痛: 花椒味辛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驅蟲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蛔蟲寄生引起的腹痛、嘔吐、腹脹等症狀,花椒可溫經散寒,驅除蛔蟲,起到止痛的作用。
  2. 增強藥效: 花椒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花椒與吳茱萸、苦楝皮等藥材合用,可以更有效地驅除蛔蟲,減輕症狀。

主治功效


清中安蛔湯主治功效分析

清中安蛔湯,源出《傷寒辨注》,組成為黃連、黃柏、枳實、烏梅、花椒,其主治功效在於針對「胃實熱,嘔吐長蟲」之證。歷代醫家對此方劑的應用及機理多有論述,現綜合分析如下:

病機分析

本方所針對之證,核心病機為胃內實熱。此熱壅滯於胃,導致胃氣上逆,同時幹擾腸道內寄生的蛔蟲,使其不安躁動,甚則逆行嘔出。正如《傷寒廣要》所言:「疫邪傳裡,胃熱如沸,蛔動不安,下既不通,必反於上,蛔因嘔出。」《瀉疫新論》亦指出:「平素多蛔之人,一感此疾,蛔不堪其溫熱,煩擾動痛,或從口出。」

  • 熱邪蘊結: 胃中積熱,可由外感溫熱病邪入裡化熱,或因飲食積滯化熱,導致胃氣不降反逆。
  • 蛔蟲躁動: 蛔蟲喜寒惡熱,胃中熱盛,蛔蟲受到熱邪刺激,或不安於腸道,或上逆而吐出。
  • 胃氣上逆: 熱邪壅滯胃氣,導致胃氣不降反升,與蛔蟲共同上逆,引起嘔吐。

治療原理

清中安蛔湯的治療思路在於清熱降逆,並兼顧安蛔。方中藥物配伍,寒熱並用,苦酸相合,以達清熱、理氣、安蛔之功:

  • 黃連、黃柏: 為苦寒之品,兩者合用,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直清胃中之熱,釜底抽薪,使胃熱得清,蛔蟲自安。
  • 枳實: 辛散苦降,破氣消痞,可理順胃腸氣機,使上逆之氣得以疏導下行,從而緩解嘔吐。
  • 烏梅: 味酸,有生津止渴,安蛔止瀉之功。《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引李彣之言:「以蛔得酸則止,得苦則安,得甘則動於上,得辛則伏於下。」 烏梅的酸味有助於安蛔,緩解蛔蟲躁動。
  • 花椒: 辛熱之品,溫中散寒,殺蟲止痛。此處用花椒,取其溫散之性,可以調和寒涼藥物的過於苦寒之性,同時亦有殺蟲止痛之效,以緩解蛔蟲引起的腹痛。

綜合功效

綜合來看,清中安蛔湯通過以下途徑發揮治療作用:

  1. 清熱降火: 黃連、黃柏苦寒清熱,直搗病竈,將胃中積熱清除,使蛔蟲失去躁動的環境。
  2. 理氣降逆: 枳實破氣消痞,疏通胃腸氣機,使胃氣下降,緩解嘔吐症狀。
  3. 安蛔止痛: 烏梅之酸,可安蛔,花椒溫散,可止痛,從而緩解蛔蟲引起的各種不適。
  4. 寒熱並用,苦酸相合: 全方寒熱並用,苦酸相合,即能清除胃熱,又能兼顧蛔蟲的特性,達到安蛔止痛之效。

因此,清中安蛔湯不僅能緩解胃熱引起的嘔吐,更能針對病因,從根本上解決胃熱、蛔蟲躁動的問題,故能對「胃實熱,嘔吐長蟲」之證起到顯著的治療效果。此方配伍精當,寒熱兼顧,攻補兼施,為治療此類疾病的良方。

傳統服藥法


黃連(薑汁炒)3錢,黃柏(酒炒)1錢半,枳實(麩炒)2錢,烏梅3個,川椒(炒)30粒。
胃中虛熱而嘔者,去枳實,加人參1錢5分。
上加生薑,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清中安蛔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口乾、口苦、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苔黃厚、脈滑數等。
  • 清中安蛔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 清中安蛔湯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引起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嘔吐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蛔蟲病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清中安蛔湯, 出處:《現聚方要補》卷三《傷寒辨注》。 組成:黃連(薑汁炒)3錢,黃柏(酒炒)1錢半,枳實(麸炒)2錢,烏梅3個,川椒(炒)30粒。 主治:胃實熱,嘔吐長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