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椒烏梅湯

川椒烏梅湯

CHUAN JIAO WU ME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4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4%
胃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8%
心經 6%
心包經 6%
膀胱經 6%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川椒烏梅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止痛: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止痛、散寒止痛的功效。烏梅性酸,收斂止瀉,但其性寒,易傷脾胃。加入花椒可溫中散寒,與烏梅相配,既能收斂止瀉,又能溫胃止痛,使藥效更加和緩。
  2. 增強藥效:花椒具有辛散之性,能促進藥物吸收和滲透,有助於烏梅藥效的發揮。同時,花椒與烏梅配伍,亦能協調藥性,避免單味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效更趨平衡。

川椒烏梅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收斂止瀉:烏梅味酸,性斂,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寒、寒濕內侵導致的腹瀉,烏梅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與川椒的溫中散寒作用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溫中止瀉的效果。
  2. 解毒生津:烏梅具有解毒生津之效。對於因暑熱、濕熱等因素引起的口渴、煩躁等症狀,烏梅能清熱生津,解毒止渴,配合川椒的辛溫散寒作用,可有效緩解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川椒烏梅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脾胃蟲痛」。古籍中「蟲痛」指因腸道寄生蟲(如蛔蟲)引起的脘腹疼痛,其特徵為突發絞痛、時作時止,或伴吐涎、肢冷。此證多因飲食不潔或脾胃虛弱,導致蟲體躁動、氣機阻滯而生痛。以川椒、烏梅配伍,意在「安蛔止痛」,為古代治療蟲積腹痛的經典簡方。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川椒(花椒)

    • 性味辛熱,歸脾胃經,具溫中散寒、殺蟲止痛之效。
    • 辛熱之性能「伏蟲」,使蟲體暫緩活動;其麻痺作用可減輕蟲體攻竄導致的絞痛。
    • 兼能溫運脾胃,改善因蟲擾所致的腹冷、嘔逆。
  2. 烏梅

    • 性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為「安蛔」要藥。
    • 蛔蟲「得酸則伏」,烏梅之酸可抑製蟲體躁動,與川椒配伍形成「辛酸制蟲」之法。
    • 另有收斂生津之效,緩解蟲痛伴隨的吐涎、口乾。
  3. 生薑

    • 辛溫散寒,和胃止嘔,助川椒溫中,並調和藥性以減川椒之刺激性。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此方以「辛酸並用」為核心:

  • 辛(川椒、生薑):開鬱散結,溫通氣滯,兼殺蟲。
  • 酸(烏梅):收斂蛔蟲躁動,酸辛相配使蟲體安靜下行。
  • 全方通過麻痹蟲體、調節腸道環境,達「安蛔止痛」之效,適用於因寒或蟲積引起的急性腹痛,體現「急則治標」的思路。

四、延伸思考

若蟲積日久,可佐以檳榔、苦楝皮等驅蟲藥;若脾胃虛寒甚者,可加黨參、乾薑溫補,此方則為基礎變通之方。

傳統服藥法


川椒(去合口的)1錢5分,烏梅2只。
加生薑3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川椒烏梅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川椒(去合口的)1錢5分,烏梅2隻。 主治:脾胃蟲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